国庆被朋友们逮住了,上周被安排的明明白白。
第一天就被拉去看了电影——《李茶的姑妈》。
抛开搞笑的包袱,剩下的干货,还是挺值得聊聊的。
一
影片里穷小子和女首富成了一对,开着三百万的跑车,是鱼和熊掌兼得的赢家。
可事实上,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像穷小子一样娶个女富豪,也不可能像王多鱼一样继承 10 个亿。
很多人像黄沧海一样,活在金字塔的底部,按部就班生活,多年没有升职加薪。
穷才是一道扎心的风景。
有的人买房要掏空六个钱包。
有个在国企上班的朋友,他已经走到了经理的位置,可还是慌的不行。
人没进入中年,先体验了中年危机。
家里四位老人要照顾,上幼儿园的孩子开销不小,赚钱赶不上花钱的速度。
碰上国企改革,形势不好,上有老下有小,收入不高,也不敢轻易换工作。
二
钱不是快乐的源泉,但是没有钱,如何都开心不起来。
曾经有个调查:成为富豪后,你会怎么花钱?
大多数人最先想到的还是买房子、车子,去提高生活质量。
贫穷限制了大家的想象力,普通人暴富只是为了补贴生活成本。
我们对钱的渴望,并不是简单的拜金。
更多的是让生活不再发愁没钱,彼此能过得开心一点。
原始社会,人的本能是追求食物和配偶。
后来生产工具发展,商品的交换要通过货币这个等价物,人才本能地追求金钱。
影片里黄沧海之前穷的是破船,如果他有钱买房,自然会开心很多。
三
开心麻花的赚钱思路,同样能够用在我们身上。
开心麻花最早期做舞台剧,加上创始人,一开始只有 7 个人。
这是用体力赚钱:一边编排剧目,一遍想办法拉人来看戏。
但赚大钱是要跟着趋势走的。
这几年电影行业上行,开心麻花看到了机会,主动去踩节奏。
开展大电影业务,连获票房口碑,比如夏洛特烦恼、羞羞的铁拳、西虹市首富。
影片大卖后,它的赚钱思路接着升级。
不再依赖卖产品(电影、话剧),而是升级成靠商业模式,去赚资本市场的钱。
比如 2015 年,电影夏洛特烦恼票房超 14 亿,年底它正式挂牌新三板。
此后成为话剧第一股。
2016 年 1 月 29 日,开心麻花发布公告,拟以每股 106 元的价格发行 284 万股,接着募集资金。
最终发行了 284.1835 万股,引入 11 名新增投资者,募资超 3 亿元。
开心麻花估值也水涨船高,跃升到 50 亿元。
比较有趣的是,在 2013 年 8 月,开心麻花估值只有 3 亿元。
也就是说,开心麻花只用 2 年半的时间,自身估值飙涨了 16 倍多。
这就是商业模式,它跟你讲未来,聊人生和理想,讲自己的估值,去资本市场赚散户的钱。
当然这一块最会聊的,还是贾老板。
不同的是,开心麻花用心打磨影视剧作品,团队管理上也很有心得。
查了一下,给开心麻花提供演员的是主要公司是上海兜宝、上海石礁、上海华松、上海木喆。
这四家分别是沈腾、艾伦、马丽和常远的独资工作室。
第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沈腾、马丽、艾伦都是主演。
今年只有沈腾自己主演了西虹市首富。
到了现在的李茶的姑妈,开始捧新人了,只是沈腾带了一下。
这个和风控是一个逻辑——做好分散。
先是有了几个台柱子,品牌立住后分散投资,鼓励老带新,输出新人,不断造血。
鸡蛋不仅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最好还要多养几只会下蛋的鸡。
四
这套赚钱思路,回到我们个人身上也一样。
出身普通的人,该怎么赚到大钱?
第一步,先做好本职工作,有个过硬的技能,出售产品(技能)赚钱。
站住脚跟后,打造个人品牌,赚自身品牌溢价的钱。
比如一个朋友,她在海外生活了十几年,一路经历也算开挂。
年少时是学霸,后面入了投行,也做过大公司高管,但高层里的内斗让她几次想辞职。
为了能更有竞争力,空闲时间她会在网上输出自己的见解和案例,慢慢在北京的创投圈有了名气。
后面她离职了,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主营业务是自身品牌的变现——向其他老板做管理培训。
周末也会兼职给商学院讲课,一天的课时费在 4 万块左右。
当然,更厉害的是打造自己的商业模式,赚自身估值的钱。
比如最近被罚了 8 亿多的范冰冰,她一路估值上涨,还是值得去看的。
在我眼里,她不仅仅是个女星,而是个商业模式。
美艳花瓶的定位、红毯上的曝光和公关宣传都围绕她运作。
明星离普通人比较遥远,但自媒体时代里,有特色个人还是可以脱颖而出的,比如能歌善舞、长得有特点、说话有特点的人。
总之,我们处在时代的红利里,靠商业模式赚钱,才是走上金字塔顶端的方法。
同意的点赞。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