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714- 不认识的国外中餐
作者:酸奶没泡沫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酸奶泡
饮食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双方的饮食文化自然会相互影响渗透。在肯爷爷、M 记、汉堡王开遍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时,吃中餐也逐渐成了一些欧美国家生活的日常。
但其实中国缺乏世界级的餐饮品牌,这让中国人自己熟悉的中餐口味没有能够真正传入外国。而歪果仁里的中餐超级粉丝,很可能自己都没搞清楚自己吃的到底是个啥。左宗棠鸡、李鸿章杂碎这种人尽皆知的 " 美式中餐 " 已经经常被拉出来嘲笑,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之列。今天我们要来看看一些相对小众的国外中餐。
我谦卑地来了
中餐在国外,尤其北美国家,是一种很尴尬的存在。各式中餐外卖、馆子常出现在美剧中,让很多中国人以为中国软实力输出成功,值得扬眉吐气。但这样想就完全错了。其实在北美,中餐意味着廉价,品位档次也远远不及日料和法餐,因此人们常常不愿意花太多钱吃中餐,看中的也只是中餐的美味快捷、便宜大碗等特点。
为什么他们会对中餐有这样的看法?这跟中餐最初进入国外市场的地位不无关系。
19 世纪中期,加州出现了淘金热,华工(多来自广东地区)进入美国,第一批中餐馆由此在美国出现。开馆子的人多未经过专业培训,做出来的菜也就是随便炒炒的水平,著名美式中餐 " 炒杂碎(chop suey)" 就是这时候出现的。
炒杂碎
并不是很多人脑海中的 " 内脏集合 "
旧中国饭店
看起来 b 格挺高的啊
尽管有了这些成绩,中餐的标签仍摆脱不了 " 廉价 " 和 " 方便 "。据美版大众点评统计,日料在美国均价超过了法餐和意大利餐,位列第一,人均近 70 美元,而中餐与印度菜、泰国菜等排在末端,人均 35 美元左右。而每家中餐馆的年均收入也比整个餐饮业的全国平均水平低至少 40%。
这种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投入的与其说是钱,倒不如说是文化本身
中华民族一向自诩是 " 最会吃 " 的民族,中餐在国外却成了 cheap(价格和品味两方面来说)的象征,这难免让人觉得受伤。
土耳其美食在德国的地位
相当于煎饼在中国
这些变异中餐究竟是个什么尿性呢?
被改造后的我
在美国密苏里州的春田市,有一种鸡料理会出现在几乎任何一家中餐馆的菜单上,那就是 " 春田式腰果鸡 "(Springfield-style Cashew Chicken),常被认为是非官方的城市招牌菜。
老婆饼里没老婆
腰果鸡里有腰果
其原型腰果鸡丁
(局长对各种鸡丁来者不拒)
1963 年,梁荣恩在城郊开了家中餐馆,春田式腰果鸡配上春卷与炒饭是招牌菜。因为菜肴实在好吃,许多外地人慕名而来,餐厅因此名噪一时,许多当地的餐厅也跟风卖起了腰果鸡。腰果鸡最火之时,当地培训中心的烹饪课程也出了它的烹饪教程。在经营了 34 年后,餐馆因梁荣恩的妻子去世而关门歇业,但春田式腰果鸡仍是当地众多餐馆最畅销的菜肴。
一道菜成就了一个华人的一生,也确实影响了当地的城市发展。虽然菜色本身怪了点,但也算有中方的师承关系,味道似乎还算不错?接下来要登场的 " 中餐 " 才完全是歪果仁自己捣鼓出来的。
" 糖醋 " 口味的菜肴大家都不陌生,酸酸甜甜的糖醋鱼和菠萝咕咾肉就是典型,但是最常出现在欧洲、澳大利亚、南北美的中餐厅菜单上的却是 " 糖醋鸡 "(Sweet and Sour Chicken),由于西方没有吃醋的传统,所以菜肴直译过来是 " 酸甜鸡 "。
糖醋鸡
无肉不欢的甜食控肯定喜欢
糖醋鸡基本做法跟咕咾肉什么的大同小异:鸡肉切块,裹上调好的面糊糊入锅深炸,最后淋上美味的酸甜酱汁——这种酸甜酱汁才是最有说头的。
酸甜酱汁是由糖或蜂蜜与酸酸的液体(米醋,酱油等)混合,再添加姜和丁香等香料制成。中世纪时,酸甜酱汁已经出现在英国人的餐桌上了,当时糖醋鱼和糖醋里脊已经是常见菜品。
又酸又甜的不止爱情
还有这种酱汁
酸甜酱料在西方通常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作为烹调过程中使用的调料,另一种是在主材出锅后当做浇头。把做好的预备鸡装盘,酱料均匀淋在上面,那泛着光的莹亮色泽已经足够让人垂涎欲滴了。如果嫌色彩不够浓烈或是想要更酸爽的口感,番茄酱兄就该在此时上场了。(拯救了西方餐桌的新大陆神奇物种……)
不淋上酱汁
这盘菜就索然无味了
1930 年代,马萨诸塞州的富尔河岸兴起了一道中餐——炒面三明治(Chow mein sandwich),听起来就很像黑暗料理。然而看起来更像!
炒面三明治通常长这样:盘装肉汁打底,面包放顶层,中间夹着炒好的棕黄色炒面!面包包着面条,很有天津人 " 大饼卷一切 " 的豪气。这玩意看起来(似乎)不难吃,不过这种神搭配是怎么出现的?
暗黑系的朋友可能会偏爱这种色泽
改良版 是不是美丽多了
想让歪果仁吃到真正的我
上面这几样外国中餐看上去还是很让人有尝试的欲望的,然而即使变化如此多端,中餐在外国人的心目中仍然只是一个充饥果腹的品类,反而不如相对单调的寿司、法餐。看来中餐被异化不光反应的是适应当地人需求的问题,更折射出中国的文化输出还需要再加把劲。
决定食物价值的,不一定是分量
饱腹感 +1
中餐本身复杂的烹饪和用餐技巧也影响了中餐精华的传播。高级日料与西餐往往是干食,新手品尝和改装成快餐都很容易;而中餐讲究的吊汤、明油、焖汁等高级技法,并且总是连汤带水,很难让饮食习惯不同的外国人快速接受,只能以炒面炒饭的低端形象普及自身,久而久之就更难翻身了。
不一定欣赏得来
END
▼
原网页已经由 ZAKER 转码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