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个卖座系列都在建构自己的小宇宙。
《王牌特工》前两天也刚刚发布了前传预告。
这次,电影的主角不再是科林叔,而是曾主演《哈利波特》系列和《辛德勒名单》的拉尔夫 · 费因斯。
将在片中担当王牌特工组织创始人的身份。
伏地魔先生,又一枚极有味道的英伦男神。
从电影银幕到戏剧舞台,该拿的表演奖都拿遍了。
演而优则导,如今的他,早已是幕前幕后两手抓。
今年,他就有部新作,颇有看头——
《白乌鸦》
The White Crow
本片由拉尔夫 · 费因斯自导自演。
曾在去年的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艺术贡献奖 ,还于上个月在上海电影节展映。
拉尔夫 · 费因斯在片场
这已经是他第三部亲执导筒的长片作品了。
令人不解的是,身为英国人的拉尔夫,这次却选择执导一部俄语电影。
在俄国,「白乌鸦」这个昵称通常被用来描述特立独行的离群者。
影片中,指代的正是苏联传奇芭蕾舞男演员鲁道夫 · 哈米耶托维奇 · 纽瑞耶夫。
鲁道夫本尊
1961 年,鲁道夫遭克格勃抓缉,叛逃法国,震惊世界。
对于这个如今已经不为人知的历史事件,本片进行了详细展开。
年近花甲的拉尔夫 · 费因斯,显然无法塑造当时仅有二十岁出头的鲁道夫。
他选择饰演鲁道夫的舞蹈老师亚历山大,并且在片中全程飚俄语。
只要有气质,秃顶什么的都不是事儿
而饰演鲁道夫的,是乌克兰新人演员奥列格 · 伊万科。
剧组起初决定聘用知名演员担当主角,再用后期换脸技术来展现芭蕾舞戏份。
奈何影片成本有限,实在没钱做特效,最终只得启用有舞蹈功底的新人。
事实证明这一决策无比正确,奥列克精湛的舞技,完美还原了鲁道夫的神韵。
他的传奇故事要从 1938 年一个寒冷的春日说起。
鲁道夫出生在一列疾驰的火车上。
独特的出生经历,让他从小就对火车十分着迷。
可鲁道夫并没有成为一名机师或乘务员,而是表现出非凡的舞蹈天赋。
不过由于二战的影响,他直到 1955 年才得以进入列宁格勒的芭蕾舞学校进修。
此时的鲁道夫已经 17 岁,接近成年,早已错过了学习芭蕾的最佳时期。
但也正因为「半路出道」,让他更敢于挑战芭蕾文化传统。
数百年以来,女性一直都是芭蕾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一提到芭蕾,大家都会想起《天鹅湖》中女舞者曼妙的身姿,和整齐划一的大长腿。
而男性舞者,虽要经历同样严苛的训练。
但在舞台上,却只能展示一些简单的动作。
沦为女舞者的陪衬。
鲁道夫对此很不服气。
因此,他重新编排了一些经典的舞蹈,将现代舞元素融入芭蕾之中,为男性舞者加入更多的动作,均衡了两性舞者的表现力。
他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扭转了长期以来芭蕾舞中男舞者的配角地位。
对芭蕾格局的改进,让他在 50 年代末期迅速蹿红。
很快就成为了苏联家喻户晓的国民偶像。
正因如此,鲁道夫才被允许在冷战的白热化时期,随舞团出访法国进行演出。
名义上是向西方世界展现东方舞者之美。
一踏上资本主义土地,鲁道夫的张扬个性就暴露无遗。
他擅自离团,游历巴黎的大街小巷。
还时常早起参观卢浮宫,驻足欣赏伟大的画作。
他相信这些艺术作品,会给自己的舞蹈带来灵感。
不过随行的克格勃特工们可没这个雅兴。
他们开始盯上了这个不听从组织安排的「危险分子」。
不过鲁道夫捉摸不定的行踪,总把他们累得够呛。
这种蔑视权威的性格,在与别国友人交流时也有所展现。
在那个东西方对立的年代,苏联代表团成员就算身在法国,也无法自由地与当地舞者进行交流。
在演出主办方开设的盛大晚宴上,法苏两国舞者自觉地站成两队,只与本国朋友交谈。
但血气方刚的鲁道夫却不在乎这无言的规则。
他主动前往法国队列,与自己敬仰的舞者皮埃尔攀谈起来,打破了场内微妙的平衡。
接下来的日子里,鲁道夫在皮埃尔的带领下,结识了一众法国名流。
他甚至还与美丽的富家女克拉拉,展开了一段甜蜜的恋情。
同时,皮埃尔也尽力将自己的舞蹈知识,传授给这位异邦友人。
皮埃尔认为,鲁道夫的确是位不可多得的芭蕾奇才。
可惜苏联死板的表演模式限制住了他。
只有作为芭蕾诞生地的法国,才能够完全开发他的舞蹈潜能。
鲁道夫对此并没有作出明确回应,只表示自己将克服一切恐惧。
很快,法国访问之旅临近结束,苏联舞团将前往伦敦继续巡演。
然而,在机场候机时,随行的克格勃却突然将鲁道夫强行带离队伍。
他们宣称,鲁道夫将为时任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做节日表演。
所以必须在两小时后搭乘飞机赶回莫斯科。
据多年后解密的文件显示,当时赫鲁晓夫是亲自下令,要除掉这个过于亲近西方的「叛徒」,因此克格勃才千方百计要带他回国。
鲁道夫虽然性格直率,但也不是傻瓜。
他清楚地知道近期没有任何节日庆典,表演只不过是缉捕的幌子。
回国,那就死路一条。
于是,他当即向前来送别的皮埃尔求救。
并在候机大厅内大声吵闹,试图吸引前来报道舞团启程的各国记者注意。
见势不妙的克格勃立马更改口径。
又声称其实是鲁道夫的母亲病危,因此才决定临时让他回国。
频繁更改理由,这更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
趁鲁道夫与克格勃纠缠拖延时间,皮埃尔则打电话向克拉拉求助。
克拉拉身为权贵阶层,很清楚该如何处理这种敏感争端。
她以告别的名义,对鲁道夫耳语,告诉他只要向身后的两位法国刑警提出政治庇护,就能留在法国。
一边是投奔法国、「背叛」祖国的罪名;
另一边是返回祖国、生死未卜的险途。
走投无路之下,鲁道夫该如何选择?
结局我们早已知晓。
转瞬之间,这位大红大紫的国民偶像,就变成了「叛国罪人」。
「抛弃高压管制的独裁苏联,投奔自由开放的西方世界」,这是很多人对鲁道夫这个人物的政治解读。
确实,鲁道夫渴望自由。
但这份渴望,并不是由于政治理念与立场的不同,不是被物质或利益所诱惑,更不是对祖国和人民的叛变。
一切不过只是为了舞蹈。
在鲁道夫叛逃后,作为老师的亚历山大被克格勃请去喝茶。
克格勃认为,鲁道夫的行为是对国家层面的袭击。
但亚历山大却对此表示反驳:
这无关政治,而是因为舞蹈。
爱徒的行为并非提前预谋的叛逃计划,而只是个性使然,临时起意。
这是他的个性使然。
克格勃官员对此不能理解:「他在苏联也可以跳舞啊。」
亚历山大想反驳什么,终究还是没开口。
鱼叔帮他把后半句说完。
但是,他不能跳自己真正想跳的舞蹈。
别忘了,鲁道夫可是个在火车上出生的孩子。
他就像《海上钢琴师》中的 1900 一样,自由是沁入他生命的。
他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不过是想和世界各地的舞者自由交流。
可惜在苏联当局看来,自由意味着失控,必须严格加以限制。
交流是危险的。
讽刺的是,这和舞团「增强见闻」的出访目的完全相悖。
克格勃曾要求鲁道夫收敛一点,别再和法国舞者接触了。
鲁道夫自作聪明地,称自己只是遵循命令增强见闻,政府没有任何理由进行指控。
克格勃则冷笑着回应:
「别低估我们的创造力!」
如果不想被他们的「创造力」杀死自己,那就只能先「创造性地」逃离。
除了对舞蹈的热爱之外,鱼叔还挖出了驱使他出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俄国长久以来是世界上恐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而鲁道夫是带有同性恋倾向的。
当年他在男性芭蕾舞中添加的动作,就曾被苏联政府视为一种同性恋暗示。
时至今日,鲁道夫的作品也依然无法在自己的国家被接纳。
吊诡的是,有关这方面的内容几乎在片中没有任何体现。
你猜为什么?
因为早在五年前筹备本片时,拉尔夫 · 费因斯就被迫与俄罗斯政府签订了「反同协议」。
若在片中过多展现同性内容,剧组在拍摄时将无法得到俄罗斯相关部门的协助。
21 世纪的俄国政府都如此敏感,遑论冷战时期了。
因此鲁道夫寻求政治庇护,与其说是叛国,更像是一种解脱。
这不是他的错误,而是时代的错误。
鱼叔相信,真理最终都会站在人性的一边。
可在那之前,有些人注定无法被理解的人,不得不选择逃离。
当舞者的四肢被装上镣铐,智者的咽喉被巨掌掐住,失去了希望的人民,就只能用脚投票了。
无论是乌鸦,还是凤凰。
那些向往自由的鸟儿,是关不住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