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多纳单骑闯关、梅罗双子星激情碰撞、外星人罗纳尔多庆祝进球、球王贝利展现精湛技艺……2018年世界杯结束时,一条时长为六十秒的宣传短片,勾起了无数球迷的记忆。
这件耗时一个月完成的作品,由英国广播公司创作团队采用定格动画的形式,将故事以刺绣图案扫描在苏联挂毯上铺展开来。尽管刺绣画面是机器生产的,但让中俄传统工艺联姻的创意,营造了层次丰富且耳目一新的视觉感受。
作为我国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刺绣曾是"丝绸之路"沿线的主要商品。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近些年常以国礼之名,馈赠外宾。那丝丝彩色的绣线,因一根绣花针、一双巧手而精致如画,展现了我国刺绣的超凡技艺。
巧合的是,2018年世界杯期间,一场以"非凡侗绣"为主题的侗绣展演,亮相贵州美术馆,来自贵州省榕江县娥安侗寨的二十余位绣娘及歌师,走进现代艺术殿堂,吸引数百市民零距离观赏侗绣藏品、体验侗绣制作、听侗族琵琶歌、参与侗族踩歌堂。据了解,这是藏在深山里的侗绣,首次大规模从小侗寨,来到大都市。
侗绣元素,被广泛应用在侗族民间民俗场景中,如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侗族萨玛节、侗族芦笙音乐、侗戏、侗年、侗族服饰等,而这些均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带着孩子过来参加活动,看了侗族服装秀、听了侗族琵琶歌,还参与了侗绣手工制作。半天之内在同一个地方,就体验到三大国家级非遗文化,这可能是去博物馆也实现不了的。"一位年轻妈妈在侗绣展演现场如是说。
侗布:演绎服饰的繁盛兴衰
了解侗族文化,从了解侗族历史开始。作为没有自身文字的民族,侗族祖先繁衍生息的故事,大多只能从零星的史料当中找寻印记。而关于侗族祖先在服饰上进阶与演变的史料,可谓少之又少。即便如此,也难不倒精于这方面的专家和学者。
在专家和学者们看来,早在远古时代,侗族祖先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已经学会了护身术——披发文身。《礼记·王刺》里写道:"东方日‘史’,披发文身。"所谓"披发",是蓄留长发披满身上,用以挡住风寒。"文身"则是在身上各部位绘画图案,使野兽看到后等害怕而得以保全身体,这大概是源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也是服饰的最初起源。
原始农耕时代之后,侗族先民在不同地域,利用不同的自然条件,开始了以葛藤草蔓到麻纤维为主要原料的纺织文化,再到以蚕桑业为主的丝织文化,最后才发展到现在以棉花生产为主的棉纺织文化和化工纺织品文化。这段衣料发展的历史,在侗族古歇和汉字典籍里都有所反映。
在史料当中,明朝弘治年间的《贵州图经新志》也有记载,当时侗族妇女服饰"刺绣杂文如绶""织花细如锦"。而明朝万历年间,贵州巡抚郭子章的《黔记》,则录有文人墨客诗赞道:"洞女肤妍工刺锦"。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对镇远的侗绣更是备加赞赏,书中提到不少地方官,以侗绣作为贵重礼品,拿去京城馈赠朝廷官员和亲朋好友。清代嘉庆年间李宗昉修编《黔记》,夸道:"黎平侗锦,精甲他郡"。
这些史料记载足以证明,侗族棉织品,在各个朝代都小有名气,到了明清时期,则扬名天下了。大体上,侗族服装由侗布、侗锦和侗绣组成。侗布就是侗族家庭自纺自织自染自用的棉布。为给侗布上色,侗族妇女喜欢种植蓝靛,早在唐宋时期,人们就发现"蓼蓝即堪揉汁染翠碧",侗家人将蓝靛叶片和嫩茎收割后放进染缸,经过多道工序,制成染料土靛。
用土靛染布,漂染的次数、时间和温度,都会影响布匹的颜色,侗族服装中常见的青色、蓝色和黑色,是由漂染次数和特殊工序制成。值得一提的是,侗族还特有一种布——亮布,亮布保暖、防水、结实,是侗族人所钟爱的布料,侗族妇女在传统节日、婚娶喜宴等重大日子穿的盛装,大多是用亮布做的。亮布的确解决了美感的问题,但上浆后水洗容易脱落,因此盛装只在重要场合穿。
侗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其实也是布料的发展变化。如果以制作的布料分类,整个演变过程应该为:树叶树皮——草本蔓茎——葛布——麻布——丝绸——棉布——化工布料。
在这个变化的逻辑线里,其实新的布料使用后,旧的布料也仍然在沿用,比如棉布出现过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贵州的锦屏九寨、剑河小广、黎平、榕江、从江、湖南的通道、广西的三江等县的边远村寨,仍然自缝葛衣麻衣来穿,这些地方的不少侗寨,至今都保存有麻衣。老人去世,子孙以披麻为孝。
从汉代到清代,侗族人普遍种植棉麻,纺纱织布作衣料。到了近代,由于木材贸易的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侗族地区与汉族发达地区的交往日益频繁,大量棉布从湖广流入侗寨,逐渐冲破了当地布匹自给自足的局面,市场上销售的棉布,也顺理成章地取代了相当份额的家庭土布。
上世纪二十年代,湘黔桂毗连地带的侗族地区深受军阀混战之苦,棉布生意随市场萧条而减少,只有少数大商号有资本雇请官兵护商押运,才维持了当地的棉布供应。到了三十年代,国内军阀混战局面在侗族地区基本结束,棉布市场重新走向繁荣。
与此同时,外国布料也纷至沓来。在侗族地区市场上销售的,有英国产的细毛呢、太西缎和金边羽绫;日本产的羽纱、华丝葛;印度产绸缎等。抗日战争时期,宁汉失守,江道阻塞,外来布料断货,市场上仅有质量低劣的磅布、桃布,直贡呢和白绸等,侗族地区又加大了种植棉麻量,自纺自织自染自用的家庭纺织业,得以恢复扩大。
抗战胜利后,河道与陆路畅通,但城市恢复建设急需木料,许多布号商人被木材贸易的利润吸引,纷纷转向做木材生意,解放前和解放初,侗族地区的主要布料仍旧是自制的土棉麻布。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尤其是侗族妇女仍以自产的土布缝制衣服为贵为荣,对外来布料较为排斥,因此,尽管外来布料早就已进人侗族地区,但使用者不多。
再说侗锦。侗锦一般分为素锦和彩锦。素锦用黑白两色棉线经纬纵横交错织成,多用于寿毯、祭祀挂单和祭师披的法毯。根据用途所织图案不一,多数体现宗教崇拜和图腾崇拜。彩锦用黑白棉线和彩线织成,一般织的都是花带,用作腰带、背带和其他装饰系扎用。据相关史料记载,贵州黎平的"诸葛锦"在乾隆时期有颇高的地位,时人曾作诗赞美:
苎幅参文绣,花枝织朵云;
侗蛮乡椎女,亦有巧手人。
布匹更换,是侗族服饰的演变史,而侗族人的记忆,也反映出穿着打扮的变化。黎平县尚重镇素有"琵琶歌之乡"的美誉,琵琶歌的仪式感,来自春节期间的踩歌堂。已过古稀之年的尚重镇高冷村人吴顺文老人还记得,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当地人在盛大节日里对服饰的讲究并未消退。相反,那个时期的踩歌堂,更讲究礼节和习俗——侗族妇女盛装出席,而村寨中的长老,甚至翻出压箱底的寿衣穿上,因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寿衣是老人最为讲究的衣物。
侗装:简盛并存的穿戴文化
侗族地区布匹的兴衰,间接影响了服饰的变化。在"树皮树叶——草本蔓茎——葛布——麻布——丝绸——棉布——化工布料"的演变过程中,当地商业发达与否,对侗族服饰的款式和创新,都有着或大或小的影响,毕竟服装变化,本身就是兼容并包的历史。
侗族服饰款式看起来种类繁多,但与其他民族的服饰款式相比,不过是大同小异而已。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现存侗族服饰款式有五十余种。如果从服装设计的角度归类,男装主要款式有对撩衣窄裤式和右枉短衣宽裤式等,女装则有对襟衣裤装式、对襟衣裙装式、交襟左衽裤装式、交襟左衽裙装式、右衽大襟裤装式、右枉大襟裙装式等。在各民族的历史中,这些款式也都是现在所谓的"基本款"。
有历史学家表示,侗族服饰绝大部分款式,是受其他民族服饰影响而形成的,影响最深的是汉族的服饰款式。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如今侗族人所穿的右衽或左衽服,其款式在唐初为胡人所穿,到唐朝中期开始成为汉装,在中原大地流行之后,被侗族等少数民族所用。此外,他们还认为,侗族绣有花纹图案的胸兜,源于宋代汉服。侗族服饰中的托肩,与元代汉族云肩装束有关联。
元朝时,汉族妇女在衫襦之外肩上饰有云肩,传至侗族地区,侗族妇女将之改造为托肩。清代的汉服沿袭明代,衣裳多为右衽,大襟、对襟,但袖管比明代的窄小,衣绣镶边较多,这种汉族妇女服饰,也被侗族妇女所采纳,如今从江、黎平和锦屏的部分村寨仍可见到。
如果以服饰的繁琐和复杂程度区分,那么侗族服饰则分为简装和盛装两种。侗族服饰的发展,也正是由简装到盛装的。值得一提的是,侗族盛装出现过后,简装并未消亡,因此侗族服饰千百年来,一直是简盛并存的格局。
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与劳动生产中,身着简装,而在节日话动与探亲访友中,身着盛装。随着社会的发展,侗寨也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侗族盛装正逐渐变得稀缺。如今,人们虽然在节日里或婚娶中仍身着盛装,但穿的人数正在逐渐减少。
变化总有快慢的差别。在侗族地区,侗族妇女服饰变化最快的是鞋子,其次是下装,再次是上装,变得最慢的是头饰。在不少侗寨,甚至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侗族妇女脚穿高跟鞋,下身穿时装裤,上装仍然穿右衽传统服,头饰则盘髻插簪。一个人一身服饰,都有着这么大的历史跨度,也算是侗寨里有趣的现象。
如今,侗族地区外出打工的妇女,绝大部分已经完全改穿时装,告别了民族服饰。她们觉得制作民族服饰成本高,在城里穿着又显得特别难入群,不如穿上一身时装,既经济实用,又简便合群。她们的穿着打扮,无形中也影响着周围的人,一场悄声无息的服饰革命,就此推进。
侗绣:把祖先故事穿在身上
不可否认,无论是从其他民族借鉴或沿用,还是通过自身发展与创新,侗族都是一个讲究服饰艺术的民族。侗族服饰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服饰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化。"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代建筑、魏晋遗风",这是学者勾勒出的侗族文化的综合体。
在这些饱含浓郁古风的特点当中,服饰无疑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本溯源,侗族服饰演变至今,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侗绣。侗绣成品中的图案,被部分考古学家看作是侗族历史的"活化石"。
从大刺绣范畴来看,较之中国四大名绣,虽然目前尚未出现"黔绣"整体品牌形象的概念,但贵州民间并不缺少名绣技艺。早在2006年5月,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及来自全国唯一一个水族自治县三都的水族马尾绣,即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从刺绣工艺看,苗绣具有色彩富丽堂皇、造型夸张生动、构图对称和谐、物象组合自由等特点;水族马尾绣是用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被誉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2011年5月,以锦屏盘轴滚边绣为代表的侗绣,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在多数人印象中,侗绣的名气略逊于苗绣、水族马尾绣;相比本民族的"网红"侗族大歌,也难以做到享誉全球。但侗绣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裁缝等传统手工艺于一体,蕴涵着高贵的文化气质、典雅的艺术特质、厚重的历史价值。据史书记载,侗族民间织绣工艺在唐宋时代便颇具名气,到明清时期已非同一般。
在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下,喜欢刺绣是侗族妇女的光荣传统,被视为衡量女性贤惠、能干的标准,善绣的女孩均有一众追求者。刺绣对侗家姑娘而言,从小耳濡目染、无师自通,当她们长到七八岁时,便开始随妈妈及奶奶、姥姥学习刺绣。
从纺纱、织布、染布到画图、剪纸、配线,从绣简单的鞋垫、头巾到复杂的背带、服装——侗绣并非只是一项技术活,绣娘还需熟悉作模、打面浆、粘布、拟模、贴面、镶边、绣花等十余道工序。如此一针一线、日积月累,待姑娘们长大成人,刺绣技艺也逐渐成熟。手拿针线的女人,就都成了"艺术家"。
"刺绣几乎贯穿那个年代侗族女性的一生。每件刺绣作品,都编织着她们的多彩梦境、珍藏着她们的人生故事。"一位民族文化学者如是评价。
其实,侗家人把自己民族的故事也绣在、穿在身上,因刺绣是侗族服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婴儿出生后戴的帽子、身上挂的胸兜、背孩子的背带盖,到上衣的衣边、衣叉,还有男人的绑腿及女人的鞋子、肚兜……都离不开刺绣艺术。如绣花鞋的鞋尖弯翘像两艘独木舟,这种设计即源于侗族迁徙史。据传,侗族先民从中原一带撑船逆流而上,制作船型鞋子是为了纪念民族迁徙,让后人谨记祖先千里跋涉的艰辛与苦难。
纹样:自然崇拜与生活美学
苗族与侗族生活区域相近,其文化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相似的地方,但因文化体系和历史传承的原因,二者又有很多不同之处。苗族和侗族有共性的审美意识,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女性崇拜。
苗族历史上经历过五次大迁徙,从蚩尤战败后,九黎一族沿江溯流而下,三苗国的建立和消亡,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兴起灭亡,苗族的历史是首悲壮的赞歌,体现在服饰和刺绣上,更崇尚冲突美和悲剧美。侗族历史较为平和,虽经历过战乱和天灾,但侗族人并未遭受过过深的苦难, 所以更崇尚和谐美和喜剧美。
苗绣多用红色,通常以红色绸布为底,蓝、绿、金、紫、褐等诸多颜色丝线作墨,或以黑布作底,用红色、蓝色丝线刺绣,描绘出一幅幅神秘秀美的图案。侗绣通常用蓝色、绿色的布料作底,用大红、桃红、橘黄等颜色刺绣,给人宁静祥和又温暖明亮的视觉感受。这种强烈的对比色彩,一下就抓住人的视线。
日本民艺美学家柳宗悦在其著述《工艺之道》中提到,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侗家人穿戴的衣襟、袖口、裙边、裤腿、腰带、背扇、鞋子、围裙、肚兜、手帕等日常物品上,用大量绚烂多彩的刺绣图案来装点,绣有图案的物品,还可以作为定情信物、祭祀贡品、祭师法器。
侗绣纹样,是侗族民族精神、宗教信仰、美学感受等一系列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代替文字,记录了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除了有实用价值,还有美学欣赏和教化的多重意义。
在历史长河中,侗绣里不少图案的意义,已经无从打捞,千百年来,侗家人沿袭着祖辈的旧制,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经过改进后,留下了侗绣的技艺与图案。总体来说,侗绣的纹样可分为四大类:几何纹样、图腾纹样、动植物纹样和文字人物纹样。毫不夸张地说,侗族流传最久最为古老的纹样,是侗族人民对自然最初的记录和敬畏,也是最初的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
在各级非遗名录中,传统手工技艺刺绣归属为传统美术,这种分类从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侗绣丰富的纹样、色彩、技法表达。历经千百年生产生活实践,侗绣发展至今已形成一套娴熟、系统的制作工序,彰显着强烈的抽象浪漫主义风格,即主要体现在刺绣图案、纹样上。
侗族虽信仰多神,但侗绣的取材、元素大多源于现实生活,如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蝴蝶等,万物皆绣、应有尽有。同时,侗绣构图总体呈现传承不变的固定格局,这种鲜明个性形成了强烈的民族、地方风格。在丰富多彩的图案中,无论物象大小、姿态伸屈、颜色明暗、生长规律是否正确,均不以写实为依据,而是根据图案需要、作者构思确定。如此一来,创作思维、艺术才能就得到了较为自由的发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所有自然之物皆可作为题材,动植物纹样,包含侗家人对自然的崇拜,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侗绣的代表性工艺是盘轴滚边绣,发源于锦屏县平秋镇及周边侗族地区。从区位看,平秋地处贵州侗族文化社区南北结合部;在民族学上,它又是北部侗族文化发源地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民族习俗、侗绣技艺。根据当地碑记、传说,盘轴滚边绣在明清时期便已盛行。
从字面理解,这种绣法由盘轴绣、滚边绣组合而成。盘轴绣是先拿一根彩色丝线做轴线,再用两根彩色丝线将轴线缠紧,使之成为较粗的二合一预制绣线,亦称"盘线"。刺绣时,先把引线从纹样底面向上绣、拉直,再用盘线在引线根部绕一圈、拉紧,反复此过程即可绣出花纹轮廓。
滚边绣是先拿一根白纱线做引线,再用两根白纱线将引线缠紧,然后把二合一的白沙线紧缠在引线上,使之成为较粗的三合一绣线。刺绣时,把这根绣线在盘轴绣的花纹、图案轮廓周围滚一道边。一般绣品由三道盘轴绣、一道滚边绣构成,在花纹轮廓中间以同样手法用色线填绣。每道绣线弯弯曲曲如蚯蚓,图案因绣线堆积高出绣面两三毫米,又像一组带色的浅浮雕,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立体感。
盘轴滚边绣是我国织绣中极为特殊的刺绣工艺类别,亦是侗绣明显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刺绣之处。当然,侗绣还有诸多特色工艺绣法,据不完全统计,不少于二十种。
侗绣的另一个奇特之处,是绣品上均缀有铜饰,形若古代钱币,小而薄,直径仅有黄豆大小,用彩色丝线穿贴在绣片上,远看仿若星星点点的小花。铜片除了做装饰,侗族人认为还有驱邪避凶功能。铜在封建社会是拿来铸币的,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侗绣中却多用铜饰,其珍稀价值不言而喻。
日常:"我有盛装千千万"
侗族服饰盛装出现过后,简装未消亡,简盛并存自然有它的道理,盛装对于侗族而言,最大的意义就是婚嫁和节日。大部分侗族地区的盛装,又离不开银饰。据相关史料记载,侗族历史上并不会冶炼金属,银饰是受汉族服饰影响而形成的。
古时侗族佩带的并非银饰,起初是铁器,进而是铜器,然后才发展到银饰。如今侗族服装上的银饰,都是由最开始的铁铜之类的器具演化而来。古时侗族祖先居住在深山密林里,经常受到兽物侵害,因此必须携带铁器护身。铁器容易生锈,后来改用铜器,而铜器过于难得且沉重,最后改用质地轻便美观的银子,久而九之,就演变成了银饰。
这种说法,与史料记载大体吻合。春秋时期,南方濮僚系统和百越之族已有铁器,到战国和秦汉时期,他们已大量使用铜器,魏晋以后衍化为银饰,成为服饰的一部分装饰。在宋代以后,侗族已大量使用银饰,至清代达到鼎盛时期。
如今,侗族地区的银饰款式,有来自汉族的影响,如手髑和耳环及花冠等,也有来自苗族的影响,如项圈、项链和胸花等,它们都属于清代的定型化遗承。侗族银饰太多只在节日或重大喜庆活动中,与传统盛装一起穿戴,传统简装或新潮服饰,并没有银饰。
解放以来,侗族银饰艺术几乎没有明显的发展。侗族银匠数量在减少,侗族传统银饰工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银饰造型与图案花样,甚至有减无增,但这并不妨碍侗族人在盛装当中对银饰的偏爱。
盛装对于侗族人的意义,也许是多元的,它既是手艺的比较,某种程度上也是家境殷实与否的观感。侗族地区的踩歌堂,则是展示盛装的最佳舞台。在这个侗族地区最隆重最盛大的民俗活动中,从头到尾都带有禁忌和神秘性。
关于踩歌堂的由来,相传很早以前,侗族有个名叫金比的人外出经商。一天,他偶然来到神仙居住的地方,看见神仙们正在举行盛大的歌舞集会,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华丽的服饰,看得他眼花缭乱,忘乎所以。他如醉如痴地看了三天,方才依依不舍地离去。回到家,殊不知人间已整整过去了三个年头,家人和乡亲们看见三年杏无音信的金比突然归来,纷纷向他询问在外乡的经历。
听了金比讲述他在仙境的见闻,乡亲们惊喜不已,当即商议决定,公报族中富有声望的老人——侗族的相金、相银,苗族的公谢为代表,携带珍贵宝物,结伴前往天上买歌。三人历尽千难万险,终于达到了目的。但在返乡途中遭盗贼打劫,苗族老人公谢不幸遇难。
回寨后,两位侗族老人向乡亲们历述了上天买歌的经历和公谢被害的情况,大家亦喜亦悲,结果议定把买来的歌堂分作三份,侗族只留一份,其余全部送给苗族,用以表达对公谢的慰酬。自此以后,每逢春节期间,侗族就开始有了"踩歌堂"的活动。
这个有趣的传说,不仅可以看出兄弟民族和睦相处的场景,还可以体会到侗族人民对自己传统的歌舞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侗族地区,踩歌堂一般在农历春节期间举行,少则三天,多则五天七天。按规模有大踩和小踩之分。大踩有舞有歌,小踩有歌无舞。整个活动分祭神堂和踩歌堂两个部分,重点在踩歌堂部分。踩歌堂活动大多在接近中午时分开始,先在神堂举行祭祀祈福,之后,放铁炮三响,由族中长老领先,率男青年队和姑娘队组成的行列,在芦笙吹奏声中离开神堂向歌坪进发。
男青年们手持芦笙,姑娘们手撑布伞,穿着节日盛装,在围观群众簇拥着一道前进。歌坪大多是鼓楼附近的空旷广场,歌坪中央安放着供长老们就座的长凳,观众在歌坪外层团团围定。队伍进入歌坪后开始绕行,黎平县及榕江县的部分侗寨,则以琵琶歌作为踩歌堂的重要环节。唱歌所占的时间最长,也是整个活动最重要的核心部分。
无论踩歌堂的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侗族人在这个活动中,对盛装的着意与钟情,都是厚重且执着的,这也是侗族妇女展现刺绣技艺的机会,也是她们表现自身审美的场合。有些侗族妇女,为准备这场"展演",甚至从年初开始制作刺绣,直到年末才算完结。
按照当地习俗,今年春节将是黎平县尚重镇高冷村七年一度的鼓藏节,鼓藏节踩歌堂的隆重程度也会高于常年。作为村寨中热衷于制作刺绣的妇女,吴海姣从今年初,就开始为十二岁的女儿制作盛装。小到挂饰,大到围裙,她一针一线地绣,经常熬夜加班加点。
在吴海姣看来,鼓藏节踩歌堂,是女儿最快乐的时刻,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盛大的节日活动中,给女儿献上最美的盛装。其实,刺绣在侗族地区,被视为衡量女性贤惠和能干的标准,刺绣也几乎贯穿她们的一生,吴海姣在编织女儿多彩梦境的同时,也在珍藏她在刺绣技艺上的人生故事。
女儿踩歌堂的盛装制作,已经接近尾声了,吴海姣内心多少有些遗憾,在这套盛装当中,她作模、打面浆、粘布、贴面、镶边、绣花,做了很多道工序,可谓一针一线、日积月累,但她没有体验过纺织和印染。
传承:侗绣技艺的变与不变
与其他非遗文化类似,随着时间更迭、历史演进、社会变迁、市场选择、科技发展等,侗绣正不断消失,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在黎平县的部分乡镇,机制刺绣已经形成市场,工整的机器可以批量产出几乎没有误差的成品,而针线活技艺的断档,令不少年轻人在筹备子女盛装时,不得不选择机制刺绣。
纵向看,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30年里,因侗族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刺绣手工艺品没能变成产品销售出去,人们只把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处于自给自足的无意识保护状态。改革开放40年来,受市场经济、外来文化冲击及打工潮影响,自愿学习刺绣的侗族姑娘越来越少,很多适龄绣女都外出打工挣钱了;留守在家的中老年妇女虽会刺绣,但因忙于农事、家务及照看小孩等,基本有心无力让这项技能变现。
如今,受市场经济利益驱使,手工侗绣产品也存在粗制滥造;技术进步使机制刺绣大规模替代手工刺绣,侗绣产品市场良莠不齐或以假乱真,严重损害了非遗文化形象。此外,侗绣技艺传承人大都"一高一低"(年龄高、学历低),她们的学习能力、传承水平亟待提高……侗绣技艺活态传承讲究"手把手"传习,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档令人担忧。
难言乐观的还有:侗绣制作年代距今越近,其技法、色彩表达虽更丰富,却不一定比五六十年代甚至一百年前的典雅、高级。换言之,如今绣娘的手艺熟练度、技法仍在,但审美正在退化。她们认为过去的绣品土里土气,可能骨子里并不认同自己两三代前的东西。在一些侗族地区乡场,就有不少人拿着祖传绣品去兑换机绣品。
或许有人会问,手绣的产品和机绣的产品从外表看差别不大,甚至有些机绣的看起来还更漂亮,手工的又贵又耗时,为什么不用机绣呢?手工之美,贵在自然。从原材料到棉线到布匹再到染料,每个制作过程都是顺应自然的过程。秋收之棉,两三年生的麻,一年生的靛草,在最恰当的时节被采撷。纺线、织布,顺着材料的脉络,织出的布才细腻服帖。针线在绣娘无心中穿梭,这本身就是一种美。
对侗绣而言,当下的命题是如何让老文化遗产变为新文化资源、如何推动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归根结底是如何使家传技艺成为一项谋生之道,即如何变"传家宝"为"聚宝盆"。
2016年以来,相关部门在全国100多所院校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来自边远乡村的非遗传承人首次走进中央美院、北京服装学院等,从此有了与现代艺术直接交流、对话乃至合作的机会。此间,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正在承办这项培训,课程为"少数民族服饰技艺与设计普及",通过把研培、扶贫结合起来,让20多名六盘水野玉海景区搬迁户学到了致富本领。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乡九十多岁的覃奶奶仍在刺绣,她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绣娘,她的两位儿媳妇杨甜和韦清花也是侗绣传承人,孙女覃桂珍1993年出生,是标准的九零后,在外面打了几年工,为传承侗绣技艺,如今回到家乡重拾技艺,成了覃家侗绣第四代传承人。她说:"我有一个梦想,要把传统的侗绣与现代的时尚结合,从而让这个古老而质朴的侗绣文化传播得更远。"
侗绣的代表性工艺是盘轴滚边绣,发源于贵州省锦屏县平秋镇及周边侗族地区,201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锦屏县的盘轴滚边绣榜上有名,成为该县首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此,当地命名了19位民间文化优秀传承人,陈显月作为侗绣传承人,名列其中,此后她成为了国家级非遗"侗族刺绣"项目的传承人。参加过不计其数的比赛,拿下众多有分量的奖项,如今陈显月在平秋镇上经营自己的刺绣店,客户有周边村民,有临县客商,也有海外订单,她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此外,陈显月还肩负传帮带的任务,教授侗族姑娘学习刺绣。她的小店也成了当地喜爱侗家刺绣的妇女们交流技艺、学习刺绣的场所。据了解,目前经她培训的人员已达一百多人次,并带出了不少徒弟,她说自己继续教授盘轴滚边绣的技巧,要对得起"老师"这个称谓。
与陈显月的想法类似,黎平县尚重镇的欧宋祝,也正在为她的刺绣店操劳。这位曾是远近闻名的琵琶歌师,在年龄增长之后,选择用另外的方式传承侗族文化。作为县级非遗传承人,她与黎平县人社局及当地政府联手,开办就业扶贫定岗培训班,传授侗族刺绣手艺。在欧宋祝的计划里,从培训班学成毕业的绣娘,以后所有刺绣作品都可以通过她的渠道进行销售:"这样既能保障她们的收入,同时也为侗族刺绣的传承贡献绵薄之力。"
贵州玉屏县属于北侗区域,这里的侗族文化氛围较为薄弱,当地有位绣娘叫杨丽梅,自接触到侗族文化起,她就心心念念想把这种文化传承下来。她追溯历史,去到黔东南的侗寨考察,慢慢地拼凑起黔东地区的侗绣文化,虽然偶尔觉得吃力,但她终归用自己的力量在行动。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传承侗绣的大军当中。榕江县丰登侗寨首个大学生杨成兰,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传承侗族传统织布、染布技艺。黎平县蓝靛靛染传承人陆勇妹成立合作社,结合扎染、蜡染、刺绣等技艺,创新研发出多种靛染、彩染等布艺产品。不止年轻人在行动,今年刚满六十岁,从乡镇医院岗位退休下来的榕江县朗洞镇娥安侗寨的石琴姣,也正在苦心钻研侗绣和豆染。
关于侗绣的未来,有人认为,必须培养绣娘,保证根源不断,也有人认为,让其在市场中淘洗,去不断更新和创造,直至找到适合发展的形式。传承,当然不应该是孤芳自赏。从侗族服饰诞生开始,侗绣并非一成不变,它也是在社会发展和审美变迁中不断更迭的。侗绣有着悠久的历史,想要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和传承,或许需要多方力量加持。侗绣的内核是文化,纹样配色是表现形式,只要核不变,壳再变也不失本源。
参考文献:
1.马丽丽.《侗族刺绣温阳的艺术特征》.
2.邓惠文.《从江侗族刺绣纹样研究》.
3.陆丽娟.《侗绣服饰图案在当代绘画艺术的文化表现》.
4.傅安辉.《侗族服饰的历史流变》
5.古宗智 赵永山.《侗族"踩歌堂"调查报告》
文|吴再忠 图|石庆伟 熊 亮 姚晓凌 视觉中国
编辑|段筠 编审|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