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19-12-03
我是守艺人 | 指尖勾勒生花,他与绒花结缘近半个世纪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 文 牛华新 / 摄)草木凋零的秋冬时节,什么地方能看到娇艳盛放的花朵?甘熙故居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绒花坊,这里花开不败。梳理丝绒、勾条、打尖、传花 ……《延禧攻略》中娘娘们头上的绒花头饰,正是出自这里。

赵树宪是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 绒花制作技艺 " 代表性传承人。从 19 岁进入南京工艺制花厂至今,将近半个世纪,赵树宪的生活与五彩绚烂的丝绒 " 缠绕 " 在一起。

热:绒花坊的订单排到了一年半以后

《延禧攻略》《甄嬛传》…… 古装剧越来越追求服化道的高度还原,绒花订单也随之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传统手工艺。绒花,常常会出现在各种汉服活动中,还得到了国际设计界的认同。

绒花坊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一年半以后,大家每天都忙得热火朝天。66 岁的赵树宪和员工们一起忙碌着。工作中,他很少说话,因为手里都是精细活儿,需要聚精会神。

从勾条、打尖制成绒条,到将绒条组合起来,一枝花通常要有好几种不同规格的绒条。

△勾条

△打尖

△绒条

" 因为制作绒条就很复杂,所以一枝花通常一天是做不出来的。做一顶凤冠,通常需要 20 天左右。" 赵树宪说。

冷:19 岁入行,一度只有一个人坚守

1973 年,赵树宪 19 岁,被分配到南京工艺制花厂绒花车间工作。那时候的工厂里,都是流水线生产,每个人完成其中一道工序。时光在单一的重复中流转。不知不觉中,他渐渐爱上了这个行业,主动去学习了整套工序,后来又从事了设计工作,挑起了车间管理的担子。

后来有一段时间,工厂都忙着出口换汇,生产圣诞节礼物的越来越多,传统手工艺却只能坐冷板凳。做绒花的人少了,掌握一整套工序的人就更少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南京做绒花的,几乎只剩下赵树宪一个人。

" 我总结了过去工厂流水线生产的缺陷,每个人不能完全掌握全部工序,当遇到危机的时候,没有人能出来承担。" 赵树宪说,现在,他对员工的培养,就是要求全套掌握,这样传承才有保障。

传:绒花坊里来了 90 后 " 守艺人 "

可喜的是,如今在绒花这一行,赵树宪再也不是踽踽独行。90 后也挑起了非遗传承的担子。年轻人的欢声笑语,经常逗得赵树宪忍俊不禁。

26 岁的李璐是徐州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大学学的是书法专业,一次班级活动,让她接触到了南京绒花。原本就很喜欢做手工的她,一下子被深深吸引。毕业半年后,她就加入了绒花坊。

付磊也很喜欢做手工,他与李璐同龄,大学学的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去年,他在微博上关注到绒花制作技艺传承缺人的消息,便辞去了工作,一再主动联系赵树宪,要求来绒花坊上班。

承:女儿结婚,他送了一套仿点翠首饰

古代很早就有簪花的风俗。唐朝,南京绒花曾是皇室贡品。明清时,绒花走出宫廷,在民间广泛使用,尤其是每逢 " 一事三节 " ——婚嫁喜事和春节、端午、中秋。

几年前,女儿结婚的时候,赵树宪为她做了一套仿点翠的饰品。" 用绒花的工艺,以蚕丝代替翠鸟羽毛,质感光泽相差无几,色彩则更加完全地打开了,可以做任意的颜色。" 赵树宪说,一定要有创新的精神研究非遗,让传统手工艺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使用起来,这样,手艺也就不会丢掉了。

(编辑 高淼)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