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3-25
京剧班唱昆曲、苏绣行头……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里这些细节真实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聚焦国粹京剧,主题曲中引用昆曲《牡丹亭》唱段点亮片头,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更是在剧中惊艳亮相。

剧中一些细节则引发网友讨论:主人公商细蕊对行头要求极高,不惜重金置办苏绣戏服;遇到喝倒彩、砸场子,台上演员 " 八风不动 " 坚持唱完,两位主角也因此相互赏识 …… 这些剧情真实吗?幕后有没有什么说法?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和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苗怀明对此进行解读。

剧情:京剧班唱昆曲

解读:昆曲是京剧大师的必修课

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不仅有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经典,还有昆曲、越剧、秦腔等剧种亮相。故事背景设定在 20 世纪 30 年代的北平。

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苗怀明介绍,从晚清到民国,是京剧发展的一段黄金时代," 京剧的兴起有多个原因,一方面皇帝喜欢,另一方面,文人愿意为演员写剧本,当时还出了四大名旦等一代大师。"

电视剧片头曲的歌词,引用了昆曲《牡丹亭 · 游园惊梦》的唱段:"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苗怀明认为,这可能是一种向昆曲致敬的表现,因为昆曲是 " 百戏之祖 ",昆曲从元末到明代发展到鼎盛,之后的戏曲都会从它汲取营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梅兰芳在内的京剧大师们,都学过昆曲。昆曲是他们的入门功课。

" 剧中那个时代,京剧已经形成近百年了,已经是独立的剧种,不是早期什么都演的时代了。但京剧戏班是可以兼演昆曲的。"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傅希如说,像《牡丹亭》这类戏,也是京剧演员必备的。这就是所谓的 " 京昆不分家 ",这与京剧形成年代的大时代背景有关。但京剧演员兼演秦腔的不多。傅希如告诉记者," 剧中商细蕊演秦腔,可能只是个例,或者是反串。我也经常反串越剧、黄梅戏,但不会演整本,也不会拿它营业。"

剧情:斥巨资打造苏绣戏服

解读:宁穿破不穿错,行头新旧在其次

" 抽丝了!" 剧中,商细蕊拿着放大镜、瞪大了眼睛检查订制的行头,不料发现苏绣的戏服被钩了一根线,他当即要求原件退回。原来,商细蕊对行头要求非常高,他舍得为戏服花钱," 千八百大洋,只够上面的珠子和金线钱。" 他唱戏挣的钱,很大一部分拿去置办了行头,然后再用置办的行头唱戏、挣钱 ……

京剧演员用的戏服,造价都这么高昂吗?苗怀明认为,这是可能一个艺术的夸张,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主人公对艺术的追求。但在那个时代,除了晚晴宫廷的演出,一般现实中不大可能有条件那么讲究,这可能只是个例。

傅希如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戏曲团体都是采购机绣的戏服,某些演员会自费采购一些手绣行头。因为手绣成本很高,跟演出收入不成正比,所以如果按市场正常收支来说,是没必要用手绣行头的。" 其实对于行头来说,以前戏班老话是‘宁穿破不穿错’,行头的新旧只在其次,关键是,等级、颜色、式样不能穿错。比如皇帝穿蟒,武将穿靠,宅家穿披,侠客穿箭衣。主角穿上五色,配角穿下五色,等等,这些讲究是不能乱来的。上五色是黄、红、绿、白、黑,下五色是蓝、紫、粉、香色和湖色。

剧情:遇砸场子,台上 " 八风不动 "

解读:" 戏比天大 ",受伤也会坚持演好

商细蕊在台上唱戏,台下用红纸包了银元往台上扔,这叫 " 彩头 ",然而,这些 " 彩头 " 也经常砸到台上的演员。一旦唱不好,或者让观众不满意了,台下立即喝倒彩,甚至砸场子、要求退票。但不论台下闹成什么样,商细蕊依然 " 八风不动 ",坚持把戏唱完,好像什么也没看到。他说," 我们这行,练的就是这个。"

" 过去唱戏,有碰头彩的,也有喝倒彩的。这都很常见。但不管台下怎么闹,演员都会坚持把戏唱完。就像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说的,‘戏比天大’,这是一个演员的操守。像这样的演员,还是不少的。" 苗怀明说。

" 在台上,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把戏演完。哪怕受伤了,哪怕台下还剩一个观众,哪怕观众倒好起哄,都要坚持到最后,这是职业道德。现在也如此,我经常巡演《智取威虎山》,一演就是几十场,有时感冒发烧、嗓子发炎,依然要坚持演完,还得演好。因为观众花了钱买了票来看,就得对得起人家。" 傅希如告诉记者。

当然,剧中观众不满意的点,是商细蕊改了戏词儿,而且那些观众是别有用心的人派去捣乱的。" 改词儿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戏曲本体专业积淀,还要考虑到观众的审美习惯。他本身改得没错,但如果是已经很经典的东西,可能观众会不认。" 傅希如说。

京剧表演艺术家也追剧:编剧合理,但也有漏洞

" 京剧是国粹艺术,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 傅希如说,以前京剧红火的时候,电影电视通过京剧来实现普及,比如电影《定军山》。现在反过来,电影电视又用京剧的题材,传播和普及传统文化,这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个 " 酒香也怕巷子深 " 的时代,再好的东西也需要推广," 用一些通俗的、流行的形式,来做一些传播,我觉得很有必要,我自己也在不断地尝试。"

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傅希如最近也在追剧。他认为,这部剧拍得好的地方在于,它对京剧的表现,是比较敬畏的,无论是编剧还是演员,一看就是做了调研、下了功夫的。当然也有不妥之处,就是多次由反派人物口中提到 " 戏子 ",这对戏曲演员是极具侮辱性的,虽然是有时代的背景,但我认为应该淡化,甚至不提这一概念。

傅希如说,这部剧整体编得比较合理。当然,他也看出了一些史实方面的漏洞。" 剧中的《贵妃醉酒》,在他们那个时代,应该不是这个路数的。现在大家看到的《贵妃醉酒》,是梅兰芳先生去芜存菁、改革后的版本。以前这戏属于粉儿戏,有很多淫秽表演。但影视剧本身需要戏剧性,也不必深究。"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