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许天颖 记者 仲茜)你了解稻米的起源吗?古人发明了哪些耕作农具?绵延千年的稻作文化是如何演变的?5 月 18 日,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丁艳锋、卢勇,走进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通过视频教学云平台,为同学们开讲 " 水稻栽培学 " 课程。两位教授分别从稻作起源与文化说起,辅以馆内珍贵藏物、图文影像资料,为学生们在 " 云端 " 开启了一堂沉浸式课程,带来一次别样的课程体验。
△远古时期的碳化稻谷
【讲课】教授当 " 导游 ",带你参观农博馆
△南农教授卢勇在讲解
"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 "。课程中,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常务副馆长、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卢勇,变身 " 导游 ",从农博馆入口的楹联说起,依次选取远古时期的碳化稻谷、清代大型龙骨水车等 " 镇馆之宝 ",以及中国各地梯田地貌图、稻田种养示范图等,向同学们讲述农耕文化的发展演进。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丁艳锋教授走进农博馆,开讲水稻栽培学
" 起源于中国的水稻,是东方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诸多文明受其深刻影响,延绵数千年。"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农学院教授丁艳锋,也加入解说。他从人类稻作起源说起,围绕稻作分布与作用、稻种起源与发展、稻田生态与模式、稻作理论与技术,结合农博馆里的水稻生产场景模型,以及最新科技文献,引入现代栽培技术,让学生在 " 云 " 上即可 " 触 " 达稻作文化的发展脉络,以及现代栽培技术的 " 硬核 " 实力。
怎么想到将稻作课 " 搬 " 进农博馆?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李刚华教授介绍说,水稻栽培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水稻栽培学的内涵、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借助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的实景展示,不同学科教授共话稻作起源,可以让学生系统了解中国稻作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了解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的历史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现代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兴趣。
【延伸】中国粮中 60% 是水稻,江苏 " 虾稻共作 " 已达 200 万亩
一堂体验课下来,很多同学都对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产生了兴趣。据介绍,2004 年正式开馆的中华农博馆,建于南京农业大学卫岗校区内,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博物馆以中国农业起源为起点,以科技发展为主线,农业制度、农村经济和农业文化贯穿始终,系统展示了从原始农业到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的演变过程,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特色和成就。藏品包括历代的石、铜、铁制系列古农具 1000 余件实物,古代农业作物和动物标本,中外农业土壤标本,以及反映中国古代农业生活和农业文化的各类文物。
而更令同学们惊叹的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大米的需求,比任何一样食物都来得迫切。" 中国人的饭碗里要盛中国粮,而中国粮的 60% 是水稻,可见水稻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丁艳锋介绍说,如今,中国不仅育成了高产优质的稻米新品种,还研究出了定量栽培等科学的水稻栽培技术,使得水稻在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都能高产稳产。" 更难能可贵的是,很多地方都形成了鱼稻共作、虾稻共作的和谐生态模式,丰富了水稻种植的价值和文化。在江苏,今年虾稻共作面积已达 200 万亩。"
(通讯员供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