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ZAKER南京 2020-09-16
南京江北新区如何自主创新发展?十多位大咖专家齐聚支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王彤 记者 卢河燕)9 月 15 日下午,南京江北新区召开自主创新发展研讨会,邀请相关智库、高校、顶尖专家代表,新型研发机构、金融机构、创新型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服务机构代表等共聚一堂,共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提出新形势下创新之问。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从各自领域分享发言,建言献策。南京市委常委、江北新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罗群出席。

共话创新发展,专家学者多角度把脉建言

会上,围绕创新名城建设,专家学者从创新发展、成果转化、产业集群等方面建言献策。他们是江北新区科技创新事业的直接参与者、见证者、推动者。

在创新策源地建设方面,江苏紫金传媒智库首席研究员、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刘惟蓝表示,要把提升创新策源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等长效机制,更大力度培育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更大力度支持各类开放载体与世界先进科技园区、机构、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多主体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协同创新组织形式,推进产学研金介政 " 六位一体 " 协同创新。

创新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北群表示," 希望新区发挥主导作用,积极申请国家级创新平台,统筹区域高校、新研资源凸显创新优势,打造适合高校专属的创新体系和政策,为校地融合塑造样板。"

在建立创新型产业集群方面,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王芳说," 南钢未来要借助已有产业运营禀赋和钢铁产业链的协同效应,力争成为产业变革的引领者。" 迷你硅谷创新集团董事长刘瑞宸表示,要开放合作,加强民间创新力量,加大对人才引进的主动出击力度,用国际力量讲中国故事。

" 希望新区加强前瞻性设计和顶层设计,对新型研发机构超前想法、产品都给予引领和支持。"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人源化模型与药物筛选创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高翔表示。

在成果转化方面,基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恩本表示," 新型研发机构要加快产业化,后续发展要有经验的企业家来参与,希望在创新成果转化上有更好的政策支撑,加快政策实施落地。"

集思广益,助力打造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

围绕芯片之城建设,南京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ICisC)主任时龙兴说,未来要进一步加强机制体制、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打造,积极争取国家级创新资源,将创新优势变为芯片之城建设优势。

基因及生命健康产业是探索人类生命奥秘的未来产业。围绕基因之城建设,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邵阳说,希望未来新区加强对人才的支持力度,通过福利和政策的扶持,给高素质人才更多的获得感,让更多高端人才在新区汇集。

" 金融科技如何支持传统企业的转型,如何支持科创企业发展,是当下建设新业态、新产品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南京数字金融产业研究院代理院长蒋国庆围绕新金融中心建设发表看法。

南京药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CEO 董海军认为," 风险投资与以生物医药企业为代表的创新企业发展密不可分,要加强对风险投资认识,吸纳已经成型的、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加入。"

就创新生态而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企业业务江苏总经理鲁伟认为,要将创新产业链生态、科研创新平台生态和创新人才生态相融合,将创新发展融入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真正做到新区创新内循环带动江苏创新大循环。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所所长骆敏舟表示,要把创新变为 " 产业 ",围绕重点产业,完备创新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圈问题。

创新无处不在,未来做好 " 四篇文章 "

罗群对大家的真知灼见表示感谢,要求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吸收。他表示,创新是江北新区最鲜明的底色、最内在的基因,要加快打造创新名城先导区,走有新区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正是在创新发展的引领带动下,新区 GDP 增速一直位列全市第一,PCT 专利申请量全省第一,R&D 支出占 GDP 比重达 3.5% 以上。

对于未来,要瞄准创新。罗群表示,要推动新区能级再跨越,需要重点做好 " 四篇文章 "。做好 " 顶尖 " 的文章,让创新之城集成超越。加快顶尖人才、顶尖平台、顶尖企业集聚,放眼全球招引 " 金字塔尖 " 人才,争取更多 " 国字号 " 平台落地,探索建设跨学科多功能的 " 江北实验室 ",加大独角兽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做好 " 合作 " 的文章,让创新之城协同共赢。区域合作需寻求共识强协作,校地合作要内联外通齐发力,在协同创新中全面提升新区的城市能级。

做好 " 产业 " 的文章,让创新之城动能常在。聚焦 " 两城一中心 " 产业地标打造,让新兴产业起高峰,保持在轨道交通、新材料等产业上的明显优势,让传统产业发新芽。做好 " 生态 " 的文章,让创新之城品牌常青。把 "121" 创新社区作为制胜未来的法宝,实现平台载体在社区、人才就业在社区、成果转化在社区、品质生活在社区。

罗群说,未来希望新区的每一个人都成为创新的代言人,为新区创新工作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共同筑就最近的未来。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