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 9 月 26 日,一部记录武汉抗疫历程的书籍《武汉 71 日》英文版新书发布会暨电子书全球上线仪式在南京举行。"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在武汉封城抗疫之初进入这座城市,书中 200 多张摄影作品记录了武汉抗疫全过程。" 作者顾炜说,作为记录者,希望这本摄影集能够展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危机的应对和担当。
△ 新书发布会现场
△ 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省电影局局长焦建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梁勇及作者顾炜三人共同为新书揭幕
发布会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为新书发布致辞。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省电影局局长焦建俊,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梁勇及作者顾炜三人共同为新书揭幕。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副局长李贞强、江苏省委宣传部对外交流处处长张潇文、现代快报社社长赵磊出席了发布会。
71 天,他用相机记录武汉抗疫史
新书《武汉 71 日》英文版是现代快报首席摄影记者顾炜在武汉抗疫期间拍摄的照片集,由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的 200 多张照片,是从 4 万张照片中挑选。 从 1 月 29 日到武汉,一直到 4 月 8 日解封,顾炜一直在前线拍摄了 71 天。在武汉,他见证拍摄雷神山、火神山的落成,走访了好几家方舱医院,跟着中央指导组领导视察记录,进入 " 红区 "。
每一个现场,他都冲在最前方拍摄,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这段历史。顾炜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张在妇幼医院拍摄的产妇生子的照片。照片中,产妇神色自若,穿着防护服的医生托着一个粉嫩的新生儿。
" 这是 2 月上旬拍的,那段时间是武汉的至暗时期,我们自己都熬不下了,满街到处都有病人,自己的心情也很沉重。拍完这张照片之后,感觉在黑暗中看到了希望。听到孩子的哭声,觉得很温暖。" 顾炜回忆说,那时候武汉疫情很严重,打不到车,出门还要开证明,这位产妇三四个小时才到医院,到医院五分钟就生了," 但是她一直很镇静,让我感觉到了母亲的伟大和新生的希望。"
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这句来自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 · 卡帕的话,顾炜常挂在嘴边。在 " 红区 ",顾炜记录了不少医护人员的身影,在 " 红区 " 里,很多不应该护士做的活,都是她们在做,包括收拾医疗垃圾、打扫卫生。
△ 江苏省援武汉第一医疗队队员、南医大二附院神经外科重症病房主管护师高燕
江苏省援武汉第一医疗队队员、南医大二附院神经外科重症病房主管护师高燕正是这张照片的主角,她在发布会现场通过视频说:" 作为一名护士,帮患者喂饭其实是一件非常正常、很细微的小事,让我意外的是,这件事却成为让患者感动和终身难忘的记忆,现在的我更加懂得了感受患者看似细小的需要,更加明白了护理工作其实不是什么高大上的理想,而是在每个平凡的、微小的细节里的感动。"
4 月 8 日武汉解封,顾炜提前一个半小时就守到高速公路武汉西,凌晨四五点又出发去拍第一趟离开湖北的高铁。" 心情很激动,看着这个按下暂停键的城市又恢复了正常,有一种整个城市都活过来的感觉。"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作者随时可能被感染
" 今天《武汉 71 日》英文版发布,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 英国仙那度出版公司代表胡雅倩说,既可以借助北京国际书展平台,形成国际传播,还可以和上周开展的英国战疫摄影展形成呼应。
" 英国战疫摄影展包括 100 张人物照片,都是由普通英国人拍摄,记录了英国疫情期间的种种瞬间。" 胡雅倩表示,《武汉 71 日》有 200 多张图片,而且是由专业摄影记者顾炜在疫区中心武汉拍摄,记录了武汉最真实的抗疫历史,一定能够在英国获得大量关注。
《武汉 71 日》英文版的面世,来之不易。
" 当时武汉都封城了,所有公共交通都已停运,虽然作为摄影记者的本能告诉我应该去武汉,但觉得根本不可能实现。" 顾炜告诉记者,令他意外的是,1 月 28 日深夜报社紧急在编辑部发布招募令,1 月 29 日他就抵达了武汉,成为了一名疫区驻地摄影师。
△ 顾炜分享新书创作经历
从抵达武汉的那一刻,顾炜就需要在拍摄作品与自身安全之间博弈,可以说每一张摄影图片背后都有他随时被感染的风险。
" 刚开始我也会担心被感染,病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顾炜表示,但一旦遇到冲击到他的画面,便顾不上太多," 拿起相机就拍。"
社区、方舱医院、定点医院、隔离病房、医疗垃圾处理站这些极度危险地方的照片背后,都是拍摄者博弈的结果。时至今日,顾炜还记得进入武汉市江夏区人民医院病房前护士向他多次确认的问题—— " 到这里怕不怕,是否确认进入 "。
" 如果我不进去,这些最真实的图片永远都不会有。" 顾炜说,我进去了,作为记者问心无愧。
顾炜在武汉就这样了拍摄了 88 天,拍摄了 4 万余张图片,这些图片在编辑出版时,也颇为周折。
" 在顾炜回宁隔离期间,在选图片上,我和他电话沟通了十多次,最长一次通话了 3 个小时。"《武汉 71 日》责任编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编辑王煦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为了尽快将顾炜这些震撼力极强的作品带给读者,出版社同事都是加班加点赶制。
据了解,在完成书稿编排、版式设计以后,只用一周便敲定了编辑体例和设计方案。同时,出版社还邀请了国外译者同步翻译,用两周时间完成英文译本。
而最后成书,出版社选择适合摄影作品出版的 12 开的开本形式、软精装,并采用进口丝光铜纸张印刷,符合国际化摄影集出版水平。
全球上线首日,新书获多国媒体人点赞
活动当天,《武汉 71 日》英文版新书发布,电子书也在 Amazon 官网同步全球上线。上线首日,新书就获得了多国媒体人点赞。
△ ZAFAR HUSSAIN
来自《外交官》杂志、《国际新闻》报的巴基斯坦人 ZAFAR HUSSAIN 通过视频对该书做出高度评价。" 我认为作家顾炜所写内容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一本好书,不仅对中国人来说是如此,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来说也是如此,他们想知道中国是如何控制疫情的?浏览这本书和这些图片,看完之后你会发现,中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国家。"ZAFAR HUSSAIN 说。
△ DAVID BLAIR
来自《中国观察报》、中国日报社的美国人 DAVID BLAIR 也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我真的很高兴在整个疫情期间,有一位摄影师在那里记录人们的生活。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展示了很多医疗工作者的英勇事迹,所以我认为这是对未来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
巴基斯坦报纸 The Express Tribune 记者,著名报纸专栏评论家,巴基斯坦卑路支部族领袖,巴基斯坦参议院议长顾问 Mr ABID S MUSTIKHAN 说," 顾炜先生的几百张照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照片使人们看到历史,并且记录历史。"
对话作者:在武汉,我要让自己保持情绪上的紧张、对生命的共情
记者:你在武汉拍摄了 88 天,许多作品非常有影响力,为什么书名是《武汉 71 日》?
顾炜:我是 1 月 29 日抵达武汉,4 月 8 日武汉解封,照片只用到了这里,一共 71 天。之所以只用到这里,是因为这 71 天是在里面才能够记录的场景,解封后,所有人就都可以去武汉。
记者:除了一些报道场合的照片,书内还有大量武汉街头的照片,当时在武汉拍摄时,你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顾炜:在武汉,即使没有采访任务,我也会出去走走,用相机记录下这座城市的此时此刻。这是一段历史,拍摄就是记录,而我在见证着,参与着。然后,来之前我也并未对拍摄的照片进行过预设,到了之后,也只是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用相机记录下来,再写下一小段文字,我相信看到的人自有他的体会。
记者:你曾经也去过汶川地震现场拍摄,这次在武汉,你认为有什么差别?
顾炜:与去汶川时非常不同。那时那种灾难性的场面,一座城市变成一种废墟的那种无力感,更冲击人。那时候,我一直提醒自己不要让那种情绪在照片里蔓延。
但在武汉,没进入隔离区之前,对于生与死的感受并不是很强烈的。而且随着你在武汉待得越久,对这场疫情的感知会更弱。但武汉每天都有人感染,每天都有人失去生命,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在抢救生命,怎么去用镜头去记录这些真真实实发生的事,所以我要让自己保持情绪上的紧张、以及对生命的共情。
怎么办?去到现场。这是我在武汉采取的方式,这又和地震报道是一脉相承的,应该说所有新闻报道都是现场最为重要。
记者:你记录了方舱医院、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等等重要治疗场所的兴建,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顾炜:我们国家抗疫的细致度、力度都超乎我的想象。就拿建设方舱医院这个事来说,开始武汉医疗资源不够,大量患者无法入院得到治疗,在中央指导组的指挥下,各级政府和全社会迅速行动,很快建设了十几座方舱医院。
所以我们看到了后面疫情防控速度非常快,我在前方是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中国速度和能力。
现代快报 +/ZAKER 南京记者 熊平平 张然 / 文 吉星 顾闻 / 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