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 2021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 " 唯名校 "" 唯学历 " 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这一要求非常有针对性。
12 月 1 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京召开 2021 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提及:2021 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 909 万人,同比增加 35 万,面临的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在这种情况下,让所有毕业生获得公平公正的招聘选拔,具有重大意义。
毋庸讳言," 招聘歧视 " 一直存在。就业形势越严峻," 招聘歧视 " 越有市场。显然,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使得更多名校生、高学历生涌入用人单位的 " 候选池 ",抬高用人单位的 " 胃口 ",导致那些学校牌子不响、非全日制的毕业生更容易成为粗疏、傲慢选拔机制的牺牲品。
不久前,有网友反映,自己是 2017 年后的统招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参加内蒙古鄂尔多斯古杭锦旗和准格尔旗的教师招聘时,均被以 " 学历不符,非全日制学历 " 的理由拒绝。鄂尔多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此郑重道歉。但一声道歉的意义极其有限,那些沉于新闻热点之下的委屈,又有多少人能感觉得到呢?
时代的进步,早已印证了只以学历、学习方式 " 挑人 " 的局限性和危害性。无数 " 非全日制 " 毕业生的优异表现,也刷新了社会的认知。如果偏要认定 " 非全日制 " 毕业生难堪大用的话,那么各行各业存在大量自学成才的 " 栋梁 " 又如何解释?
不可否认,仍有一些用人单位一味追求 " 学历高消费 ",希图 " 学历脸面 ",以居高临下的方式遴选人才。这种另眼相看,不仅令一些才华横溢的人得不到 " 垂青 " 的机会,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设置了难题、制造了障碍。
用人单位当然有自主招人的权利,但这种权利应该建立在科学选拔的基础上。
以正确的用人导向衡量选拔人才的机制是否科学、是非公正,是迫切之事。在用人单位自觉 " 纠偏 " 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要加强用人指引、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遏制招聘过程中的不正之风、错误导向,以此唤回 " 不拘一格降人才 " 的宽厚之风。
现代快报评论员 戴之深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