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 2021-06-17
深晚报道 | 深圳农业科研成果将走向全国,“洁田稻”获批自主产业化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编者按:春寒料峭,无人机 " 嗡嗡 " 掠过田间地头,均匀撒下抔抔稻种;炎炎初夏,无人机沿稻田喷洒一次除草剂,杂草尽倒禾苗益壮 …… 在安徽霍邱的 " 洁田稻 " 种植区,四野不见农忙身影,因为机械化 " 直播 "、除杂的现代农耕模式日益普及," 埋头插秧 "" 锄禾日当午 " 传统农作情景或渐成历史。

▲ 63 亩 " 洁田稻 " 成深圳光明别具一格的都市田园景观

6 月 16 日,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光明监管局为邓兴旺院士团队驻深圳科研机构——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研发的 " 洁田稻 " 颁发种子经营许可证。这是光明自行政区成立以来首次颁出种子经营许可证,自此 " 洁田稻 " 这一本土农业科研技术成果的自主产业化有了市场 " 准入证 "。

▲深圳光明为邓兴旺院士团队研发的 " 洁田稻 " 颁出行政区成立以来首张种子经营许可证

" 洁田稻 " 指具备抗除草剂优势性状的水稻,实际运用时按比例配用指定除草剂,可采取机械化直接播种,一次性即除尽杂草。在不减产量的前提下,种 " 洁田稻 " 能让农民更省时省力地完成田间劳作。目前,已获批入市的 " 洁田稻 " 有 6 类,投产范围遍布我国在长江以南主要的稻米产区,共占地约 50 万亩,平均亩产 700 — 800 公斤。

深圳全力捍卫农业科研知识产权

为科研坚守初心强信心

" 我们研发出‘洁田稻’模式用了 11 年,获批拿到种子经营许可证却只用了 4 天!不愧是‘深圳速度’!" 捧着许可证,邓兴旺院士团队的核心成员唐晓艳很感慨。" 我们团队研究粮食种子,初心就是推动祖国的农业发展!这是我们团队取得的第一张证!它意味着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得到法律认可和保护,从此‘洁田稻’能名正言顺去到更远、更多的地方扎根生长,助我们的科研事业实现自力更生,我们将更有信心研发出优质的种子!" 为此,她特意将一面绣有 " 办实事严把关服务企业 重人才兴农业发展光明 " 的锦旗送到了光明监管局。

▲唐晓艳代表 " 洁田稻 " 研发团队为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光明监管局赠送锦旗

光明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粮食种业科研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深圳一直以来全力支持相关农业科研事业在辖区落地发展,颁发‘许可证’就是深圳对本土农业科研知识产权予以全力保护的庄重 " 承诺 "!

" 当下农村城市化进程加速,机械化农耕模式能极大程度将农民从田里‘解放’出来。从粮食种子入手做种业技术科研,正是推动实现农耕机械化的最前端 ";" 曾经,袁隆平院士运用科技推动农业发展,解决了国民的温饱问题,我也期待能运用科技改变传统农耕模式,让农民种地更轻松更高效的同时,收获更优品质、更高产量的粮食!" 唐晓艳说,11 年前,自己就是怀抱 " 做好粮食种业科研,点亮祖国田野希望 " 的理想,放弃了在国外的优渥待遇毅然选择回国。

▲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里,年轻科研员在做实验

" 都说深圳的创新氛围非常浓厚,还能为科研事业全力提供支持,所以 2010 年元旦当天,我和邓兴旺院士一行 4 人迫不及待赶到了福田。" 一番考察后,唐晓艳决定扎根这片热土,开启种业科研事业。经市政府大力支持,唐晓艳团队很快在车公庙获批了临时实验室,同时在龙岗同乐获批了一处试验田,她每天带着一支由国内各所农业高校毕业生组成的科研队伍往返于福田、龙岗,忙得不亦乐乎。

▲科研员在试验田里为 " 洁田稻 " 剪颖去雄,准备授粉做杂交(受访单位提供)

2011 年,获市政府和光明新区政府支持,唐晓艳团队在光明迳口和楼村获得 3 处试验田。为便于科研,其团队将实验室迁至光明留学生创业园,全体科研人员扎根光明,过着家 - 实验室 - 试验田三点一线的忙碌生活。

为能研究好粮食种子而扎根深圳

年轻科研员蹲守稻田 11 年

六月酷暑袭人,电动小摩托沿光侨路驶入羊肠小道,车水马龙不再,城市写字楼的轮廓逐渐依稀。绵延群山中,身姿挺拔的高架桥、硕果压枝的荔林、齐整划一的油菜田缓缓 " 后退 ",视野只余成片稻田,碧浪翻腾 ……

" 再过半个月这一期新品种就能丰收了!左边这片株型更高、稻谷产量更高,右边这片是结出的谷子更香,叫它‘鹏芳’吧 ……" 在迳口和楼村交界处的试验田里,深圳市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的科研员谢刚如数家珍为深晚记者介绍面前不同品种的 " 洁田稻 "。今年他和队友又从初春开始 " 下田 ",顶着日晒虫咬在试验田里辛勤劳作,种了 300 多个品种的 " 洁田稻 " 共计 63 亩,预计 7 月迎来丰收。这些稻子孕育着团队的希望,他反复斟酌着为新品种命名。

▲在楼村和迳口交界处的 " 洁田稻 " 试验田里,科研员为防止鸟儿偷吃稻子拉起了网罩

" 现在水、陆、空都要防牢了,螺会啃稻根,鼠和鸟会吃稻谷 ……" 为确保 63 亩稻子顺利长成,谢刚每天早上 8 点多和同事挽起裤腿下田忙活,实在饿了、累了,才回田埂另一端简陋的铁皮房里吃饭休息。待收成后,他们的工作主阵地就从田地转回实验室,穿着白大褂专注研究种子成为日常。谢刚于 11 年前硕士毕业来到深圳,自此在 " 种田人 "" 科研员 " 两种身份间交替切换。包括他在内,团队里有 12 名一毕业就到深圳 " 下田 " 的年轻科研员,他们怀揣着 " 科研强国 " 理想从各地赶来,放弃节假日延续单调的生活轨迹,不惧酷暑和艰苦的工作环境,青春因执着农业科研事业而与众不同。

▲ 2018 年,谢刚在深圳光明的试验田里选育 " 洁田稻 " 品种(受访人供图)

" 其实第一株具有抗除草剂性状的稻苗我们在 2011 年就找到了。弄清楚它为什么具有抗性,并且掌握了催生这种抗性的技术后,我们还想培育出同时具备更多种优势性状的水稻品种,所以找到 30 多名育种家合作开展杂交育种工作,这就得下地把所有种子都种出稻子来,光这项工程就花了 6 年多!这段漫长的攻坚期需要巨大的投入,知道我们不想放弃,深圳市和光明区政府极力支持,让我们最终‘挺’过来了。" 回顾 " 洁田稻 " 研发之路,唐晓艳感触颇多,她和队友也曾因久久不见出成果而迷茫,但谁都不曾放弃理想。

▲科研员在深圳光明楼村的试验田里打理 " 洁田稻 " 稻苗(受访单位供图)

如今," 洁田稻 " 作为本土农业科研技术成果获批自主产业化,逐步从深圳走向全国各地,将为更多粮食主产区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助力。于唐晓艳带领的科研团队而言,深圳是梦开始的地方,更是理想成功照进现实的地方。

▲即将成熟的 " 洁田稻 "

深圳晚报记者 刘云惠里 文 / 图

相关标签

无人机 深圳 科研 院士 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