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ZAKER广州 2022-06-26
广州首个考古基地落户流溪河畔 强势助力岭南文明探源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鸟瞰效果图。建筑将采用深灰色金属瓦屋面、镂空特色砖墙等元素,以创造出一个极具岭南特色的考古基地。穗规资宣供图

深灰色金属瓦屋面,朝阳中如大鹏展翼,在流溪河畔即将腾翔——这是广州首个考古基地的效果图。

近日,新快报记者获悉,广州将在流溪河畔建设全市第一个考古基地。2022 年 6 月 13 日,《从化区温泉镇卫东村地块(广州从化流溪河流域横岭考古基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第四届广州市规划委员会地区规划专业委员会上审议通过。

规划项目选址定于从化区温泉镇南方学院石牌坊旁地块,处于国道 G105 和中山路交会处附近,总用地面积 14983 平方米。项目距离从化中心城区约 13 公里,距离地铁 14 号线东风站约 11 公里,距离横岭遗址约 6 公里。

为何选址流溪河畔?考古基地承担何种功能?作为探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脉络的重要区域的珠江流域,其先秦考古研究目前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愿景如何?近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接受了本报专访。

■石锛,横岭遗址出土

探寻 " 广州建城以前 " 的先民足迹

江河孕育人类文明。

" 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 清初岭南著名诗人陈恭尹登镇海楼吟出的佳句,道出广州地理区位。广州,地处中国三大水系之珠江的入海口,南邻大海,北通中原,北江、东江、西江在此交汇于珠江,穿城而过。流溪河属北江支流。

先秦时期,岭南为百越聚居之地。公元前 214 年,秦定岭南,建蕃禺城,为广州建城之始。古代岭南地区,历史记载不多。要全面探索古代广州历史,需经科学考古发掘和研究。1953 年,以麦英豪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考古学家开创了广州的现代考古事业。多年以来,考古人员基本厘清广州自秦建城以来 2200 多年的发展轨迹,历史时期的广州城日渐清晰呈现眼前。

但,广州地区人类历史远不止两千年。广州建城以前 " 百越族 " 在珠三角地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与周边文明怎样交流?南越文王墓和其他臣民墓葬中越人土著文化因素的根基在哪里?因此,探索广州古城以外区域的先秦时期人类足迹,尤为重要。新世纪以来,围岭、狮象岩、横岭、浮扶岭等遗址的发现,为探索广州地区先秦文明打开了大门。"2000 年以来,广州在配合基建进行考古的过程中,获得不少重要成果,其中包含至少 16 处重要的先秦遗址。" 易西兵此前曾表示。

" 近几十年来,我们发现的这类考古遗存,时间涵盖从距今五六千年前到两千多年前。包括金兰寺、陂头岭、墨依山等屡见报端的项目,以及更大范围内的珠江三角洲的许多重要发现,都为我们诠释百越文化如何融入中华文明大格局,提供了越来越多重要实证。" 他说。

" 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元一体、兼收并蓄、连绵不断的三大特质。南方的珠江流域,对于探讨人类起源、探讨中华文化的发生发展、探讨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都是不可或缺的。基于此,在 2013 年我们发掘从化横岭遗址以后,市政府就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做好广州地区新石器时代和先秦考古工作。2015-2016 年我们对流溪河流域开展考古调查,发现 300 多处史前至先秦两汉遗址;2016-2017 年又对增江流域开展考古调查,发现约 500 处重要遗址。这些遗址对于广州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地区史前和先秦考古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化是粤北文化进入珠三角的 " 桥头堡 "

流溪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工作,是广州第一次针对一条河流开展的主动性地下文物考古调查。这个地方特别之处在哪里?

" 古人逐水而居。"

易西兵说:" 广州所在之地从前是巨大的海湾,从距今五六千年前起,随西江、北江和东江的泥沙淤积,珠江三角洲逐步形成。先民们逐水而居,生活在河谷两旁岗地丘陵等地。位于珠三角北部的从化流溪河区域,是粤北山地和珠三角平原交会地,也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商时期的一个主要的文化流动之地。珠三角与南岭以北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水路来往。它与粤北乃至石峡文化的交流,也是主要通过从化一带。" 从化是粤北文化进入珠三角的 " 桥头堡 "。

" 接下来我们主要还是配合国有土地收储和建设工程开展考古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我们也会有目的地配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做一些主动性的考古工作。我们也希望能够一边做抢救、一边做研究、一边做传播。" 他说。

而流溪河畔广州首个考古基地的建立,正当其时。

■陶圈足罐,横岭遗址出土

基地将开辟公众考古活动中心

广州流溪河流域是广州乃至珠三角地区先秦遗址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是探索岭南文化、南越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具有极其丰富的遗址资源。在此前的规委会上,就提到将开展流溪河流域广州先秦两汉遗址考古工作,这将有助于填补广州考古基地建设空白,提升考古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水平。

" 这个基地立足广州,面向岭南,既是对于广州考古文物的保管和考古作业基地,也承担着展示和传播的重任。" 记者看到,规划中透露,片区将建设一座集考古研究、交流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考古基地。" 考古研究 " 部分,将建田野考古人员及学生实习用房、考古资料整理和研究中心、文物修复和科技保护实验中心;" 交流展示 " 部分,将建展示室和文物标本陈列室;" 科普教育 " 部分则包括公众考古体验中心、档案室和图书室。

" 在这个基地中,将有 3000 平方米左右的广大区域是向公众开放的,包括专门开辟的 400 平方米公众考古活动中心,将及时把广州考古成果展现给大众,实现时代共进、人民共享。"

" 我们给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广州文化遗产的抢救者、保护者、研究者、传播者和传承者。考古基地的建立,将在广州考古继续深化珠江流域先秦考古研究,探寻岭南文化形成、岭南文明发展及融入中华文明历程,助力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等各种方面,给予如虎添翼般的强大推动力量。" 易西兵说。

■横岭遗址航拍全景

链接

从化流溪河流域 考古成果概况

从化地处珠江三角洲到粤北山地过渡地带,地势自北向南倾斜,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呈阶梯状。流溪河自东北部桂峰山发源,从东北到西南流贯从化全境,后经广州郊区汇入花都的白泥河,经珠江三角洲河网注人南海。流溪河是广州的母亲河,是广州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同时又是广州的后花园,自然地理环境十分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场所。考古发现表明,早至 4000 年前,便有古人类生活在流溪河两岸。

20 世纪 50 年代在从化便已有先秦时期印纹陶片发现。广州历次文物普查工作在从化亦登记一些文物埋藏线素。2002 年以来,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从化历次考古调查中发现各时期遗址 360 余处,其中先秦两汉时期遗址 300 余处,2002 年和 2013 年分别发掘了狮象和横岭遗址。

通过历年的考古工作,整个流溪河流域的文化编年序列基本构建起来,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时期是从化考古学文化的滥觞时期,发现遗址数量最多,已发掘的狮象、横岭遗址皆以该期遗存为主要面貌特征,可见于整个流域。西周至春秋的夔纹陶时期,遗址数量大幅减少,遗址集中分布于灌村盆地。战国至南越国的米字纹陶时期,遗址数量与前期大致相当,但出现灌村盆地和吕田盆地一南一北两个文化遗址集群区。汉晋时期整个流域的遗址发现极少,文化没落,仅有少量遗物散见于个别遗址中,不成气候。直至唐宋时期,遗址数量有了大幅回升,以灰黑陶罐残片和青釉瓷片为主要内容的遗物散见于整个流域,此种文化繁盛态势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聚落规模达到鼎盛,与现代村落布局相近,基本奠定从化当下行政区划结构的基础。

(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相关标签

大鹏 广州 岭南 珠三角 中山路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