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方位宣传报道兰州新区在推进强省会行动和贯彻落实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中的新做法、新举措,近日,本报 " 党媒记者在一线 " 采访组一行赴新区开展采访活动,重点围绕重大项目建设进展、招商引资和营商环境、科技创新工作进行采访,全面展示新区在强省会行动和全省 " 一核三带 " 区域发展中 " 先发力、带好头 " 取得的成就。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打破粒子放疗领域国外技术壁垒
"2020 年,兰州科近泰基生产的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在武威投入临床应用,运行 3 年来,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 1000 余名患者接受治疗,而且治疗后能达到 80% 以上生存率,远远超过肿瘤治疗的平均水平。而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的临床应用,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全球第四个掌握重离子治癌技术的国家,也是新区加快培育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创新能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的典型项目。" 说起自己企业产品在临床上的应用,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文杰格外自豪。
2018 年,兰州新区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设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大科学装置检验检测实验室,形成集重离子装备生产、加速器检验检测、专业技术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科技创新联合体。2021 年,兰州科近泰基正式搬迁到兰州新区新的生产基地,经过近 5 年的建设发展和研发攻关,碳离子治疗系统在甘肃省率先完成注册,实现了重离子在医疗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开启了碳离子治疗系统等科研技术密集型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 我们这个设备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研发、生产、安装、检测、调试、运维等各个流程完全实现了自主可控。不存在被国外‘卡脖子’的技术问题。" 杨文杰说,在人才储备方面,依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国科控股及中国科学院附属大学,团队可以持续储备大量高精尖人才。
当记者问及患者的治疗费用时,杨文杰介绍,在武威重离子医院,国家批准的治疗一个部位肿瘤的费用大概是 26 万元,目前一些商业保险已经覆盖了重离子放疗。随着治疗中心不断增加,每年能够治疗的病患不断增多,重离子放疗有望纳入医保,这会是未来的一个趋势。
针对重离子医院占地面积大、建设成本高,很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城市受到设备体积和费用的限制,无法配置等问题。2022 年,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获批承担科技部 " 十四五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研发 " 项目,计划自 2022 年 10 月至 2027 年 10 月,研发出结构紧凑、性能优越、能耗更低的全新一代小型化重离子治疗系统。
" 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的研究目标是在达到现有常规重离子治疗装置各项性能指标的同时,大幅减少设备占用空间和应用成本,并且可以提供呼吸引导的门控治疗、自适应放疗、旋转机架等新功能,以进一步满足精准放疗的要求。" 杨文杰说,项目由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国科离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嘉辐科技有限公司、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江苏瑞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等 9 家单位共同参与完成。参与各方均实力不凡,整体阵容 " 豪华 ",堪称业内 " 顶级配置 "。
在兰州新区,依靠科技 " 增长极 " 拉动产业大集聚,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只是一个缩影。
近年来,兰州新区锚定建设兰白试验区 " 第三极 " 和全省创新 " 策源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升创新支撑能力、人才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效力,以产业带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提能级,为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动力源。
就在前不久省科技厅公布的 "2023 年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第一批)立项项目 " 中,兰州新区甘肃德福新材料有限公司铜箔无铬钝化工艺研究、兰州助剂厂有限责任公司碱溶转化法制备氧化锌晶须关键技术研发及工程示范等 5 个项目成功入选;省工信厅公布的 2023 年度全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复核通过企业名单中,新区 18 家企业被认定为甘肃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 家企业通过复核 …… 接二连三的好消息,体现的是新区以活力十足的创新力激发产业发展强大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硬实力。
统计数据显示,2022 年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 3.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2%,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占比达 41.1%,高新技术产业营收占工业企业营收比重 7.6%,科技创新 " 增长极 " 作用日益凸显。
以产业带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提能级
甘肃兰沃科技有限公司是雅本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在兰州新区注册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也是入住新区精细化工园区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据甘肃兰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宏伟介绍,公司目前正在建设的高端农药原药项目总投资 80000 万元,占地约 340 亩,位于化工园区东扩区,其中一期建设用地 180 亩,年产 1000 吨丙硫菌唑原药、200 吨四唑虫酰胺原药、1000 吨多效唑原药、1000 吨异噁草松原药;二期建设用地 160 亩,年产 500 吨肟菌酯原药、200 吨双苯恶唑酸原药、1000 吨氟啶虫酰胺原药、500 吨螺虫乙酯原药。项目全部建成后,年销售收入 10 亿元以上,年税收 3400 万元以上。
" 兰州新区贴心服务的营商环境让我们能够安下心来一心一意干工作,未来,我们会逐步把研发中心向新区聚集,把现在已有的一些好的产品,好的技术,好的设备引入到兰州新区来,同时带动更多的上下游产业落地新区。" 施宏伟说。
据新区化工园区专精特新 C 区事业部负责人黄剑介绍,目前专精特新 C 区已入驻 46 家企业,其中 5 家企业投产,今年预计产值能达到 4 亿元,明年计划完成 10 亿元。" 同时,专精特新 C 区以项目为载体,引进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顶尖科研院所,为园区高质量快速发展注入强大的科研创新动力,并吸引全国各地化工专业博士 13 人,硕士 25 人,化工行业专业技术人才 112 人到园区创业就业,为园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引擎。"
据了解,目前,兰州新区高标准建设了 3 个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统一提供标准化厂房,配套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全部公用设施,投资者仅需建设生产线,前期投资大幅减少,项目落地速度显著加快。
在兰石集团重装生产车间,一台 " 庞然大物 " 巍然屹立,闪闪发亮。这是兰石重装研制的内蒙古大全多晶硅项目首台国产化 N08120 材质冷氢化流化床反应器。项目成功打破国外企业对该装置原材料的垄断,在国内多晶硅等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实现突破。
兰石重装有关负责人说:"N08120 可满足多晶硅制造设备大型化、轻量化需求,广泛应用于高温、高压等工作环境中,各项性能均符合相关标准及技术要求。"
如今,兰石集团已形成以能源装备制造为产业方向,构建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及检测、EPC 总承包、投资运营、售后及金融服务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由兰石集团牵头成立的甘肃省能源装备创新联合体为我省能源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有活力,产业发展有动力。兰州新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以贯彻落实强科技行动牵引新区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探索出一条 " 产业发展带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 的差异化、特色化创新发展之路。
据兰州新区科技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兰州新区始终把科技创新嵌入 " 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 全过程,坚持 " 以产业带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提能级 ",形成集 168 个创新平台、1000 余户科技创新型企业、112 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 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百名领军人才、5 万科技人才协同发力的创新矩阵,创新创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实体化、项目化、工程化的产学研合作赋能兰州新区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持续跃升。兰州新区将进一步加强与 " 国家队 " 和重点科研院所合作,推动兰州新区以产业带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以发展提能级,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关键支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立山 丁 晶 肖 洁 张建平 文 / 图
见习记者 申 琪
一审丨费勇玮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总值班 汪世伟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