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哥 2023-12-01
过去两年半,到底发生了什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现在大环境那么差,很多人心情本就不好,前两天推送了,点开文章,又是很丧的氛围,有种站在大气层说 " 人类没指望了,未来没希望了 " 的 feel,读者情绪上天然容易抵触。

自媒体,就算不能提供太多实用价值,至少也要有点情绪价值,安抚下大家受伤的灵魂。

现在到处都是亏钱效应,写理财议题没人看,很多财经号转形成鸡汤号,教大家怎么克服这种很丧的情绪,什么自我提升,读书看片,运动健身……

反正就是转向 inner peace,都是正确的废话,但看了心情的确会好一点哇 ~

所以还是得给大家伙道个歉!

和其他为了吸粉恰饭,不得不勤恳日更,没事也要硬憋出点啥的自媒体不同,我现在不用刻意讨好任何人,但还是要有媒体人基本操守!

毕竟我还是在乎你们的,否则早停更了!

为了大家伙身心健康,以后我还是会讲具体的负面新闻和逻辑,但不会输出太强的负面情绪啦 ~

……

前几天,有个财经大 V 抛出个问题:

为啥 21 年 3 月后,A 股、港股、中概股,集体下跌,直到现在,还在坑里折腾?

两年半前,到底发生了什么?

有此一问,只因这两年 A 股从 " 大 A" 变 " 斗 A" 再变 " 缅 A",无论机构散户,不管公募私募社保险资,大家都在持续亏钱。

尤其到今年,不管外资还是内资大户,都在历史最低估值点位(沪深 300 估值分位点早已达到 0%,史上最便宜),还在拼命砸盘跑路。

而短线游资炒作对象越来越无厘头,从炒龙凤到炒数字,再到炒北交所,且抱团爆炒行情只持续短短一周,很多韭菜都还木知木觉,就鸣金收兵,草草跑路,感觉更像是对辣 A 的刻意嘲讽……

这,到底是为啥?

一般人喜欢从制度上找原因,还有人会从国民性(浮躁短视全民互害)上找原因。

但 A 股制度问题由来已久,现在制度设计虽有问题,但比 10 年、20 年前好多了。

而且,你没法解释,为啥港股和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也跟着一起跌?

要知道,A 股、港股、中概股,都是 2021 年 2 月 18 日,也就是刚过完年,同时崩的。

国民性就更扯了,鲁迅那会儿到现在也没变多少,A 股史上至少有三次类似现在的熊市情绪低迷期(02-04 年,12-13 年,18 年),但还没有哪次,市场情绪像现在这么丧。

我对比了过去 2、3 年其他市场,无论欧美成熟市场还是亚非拉新兴市场,这两年就没一个主要市场,走势像中国资产这么拉胯。

政治正确点,得说 " 中国大陆资产 " ——这两年台股也还行。

哪怕看起来老态龙钟,增长乏力的日股,今年也涨了 30%。

唯一表现比较拉胯的,是韩股,又跌回 3 年前。

但还是明显好于我们,A 股都奔着 18 年历史大底去了,恒指更是跌回到 20 年前。

2020 年底,我还在公司内部做过个调研:明年更看好港股 or 美股?

当时港股依然 " 便宜 ",美股则持续 " 很贵 ",结果一半支持港股,一半支持美股。

A 股当时大盘蓝筹被炒了一年多,估值的确贵了,特别是像新能源这种当红辣子鸡,估值更是飞天。

但从全 A 角度看,估值并没有太逆天。

中概股此前也涨得很好,但 20 年业绩增长也很猛,高增长背景下的估值,当然不便宜,但也没到泡沫逆天的地步。

很多人至今埋怨力哥为啥当时泡沫顶峰依然推荐中概,这是事后诸葛亮视角,从估值上看,当时并没有很贵。

好吧,股市涨跌自有内在动能,市场先生说了算,贵了就要跌,便宜了就要涨,就算当时有市场自发调整需要,又为何一路跌到今天呢?

拿中概股来说,后来持续遭到国内外监管双击。

国内大棒反垄断,美国大棒喊滚蛋。

但 22 年下半年起,国内互联网 " 整风行动 " 已告一段落,重新开始让市场说了算,这才有了美团抖音在到店消费场景的内卷,也才有现在支付宝又在双十二大撒红包。

美国那边,2022 年底,中概股集体退市风险也基本解除。

更何况,这几月,中美关系明显回暖,但除了受益于 " 消费降级 " 的拼多多特别顶,丐帮整体依然在底部徘徊,缺乏上升动能。

再比如,三年前比亚迪的确超贵,但这两年业绩一直很顶,营收净利同步大增,估值不断被打下来。

现在动态 PE 才 20 倍,还能因为宣布降价,股价说崩就崩,一路跌破 200 元。

不是估值贵,也不是业绩不顶,但就是跌跌不休,价投信徒怎能不崩?

芒格清仓阿里,巴菲特持续减持比亚迪,连嘴上长期看好中国的美国价投大佬都在甩卖中国大陆资产,这又是为什么?

可见,不能粗暴甩锅制度或国民性,也不是估值泡沫,更不是美联储加息等国际大环境问题(2022 年 3 月才开始加息,导致 2022 年上半年欧美市场都有一波不小跌幅,但后来又起来了)。

我觉得问题关键,不是要问 2021 年 3 月发生了什么,而是 2021 年 2 月之后这两年多时间,持续发生了什么,改变了中外投资者长期预期?

老荔枝都知道,早在 18 年中美贸易战开打时,我就坚定看好我们长期必胜。

还记得 19 年 10 月看《我和我的祖国》,看完眼眶湿润,觉得生在这个时代,太特么幸运了。

20 年 10 月看《我和我的家乡》,虽然这套体制风险弊端我很清楚,但当时更多体现的是我们的制度优势。

当时全球都被新冠狂虐,我们像是个世外桃源,把老百姓保护得好好的,且经济也迅速复苏,发自内心厉害了我的国。

可能正是如此优异的表现,进入 2021 年,政策面开始大幅←

核心就是我去年写的置顶文章——

可能力度大了点,不到两年,就把民企信心打垮了……

民企是提供就业主力,民企老板看到风险,缺乏信心,选择保守甚至大幅后撤,就会带来持续降薪失业。

打工族有了未来可能降薪失业的风险预期,也不得不投资消费变保守。

a 的投资就是 b 的消费,a 的支出就是 b 的收入,这么一来,整个经济就开始收缩。

政府为救市,不得不一边持续减税,一边扩大投资(财政刺激),地方财政也捉襟见肘,导致广大体制内人群收入预期同样变差(只是没失业风险),变保守。

2019 年,我看好中国长远发展时,不是不知道房地产风险,不知道老龄化危机,不知道城市化红利快吃光了,但随中国经济总量持续中高速增长,至少 10 年内不用太担心。

结果突然←, 把长期问题提前引爆——楼市泡沫破灭时间比预期来得更早,新生儿数量下降比预期来得更猛

现在很多人不是没买房需求,而是一怕房价刚买就跌(或烂尾),二是怕未来收入下降,以后还贷压力太大。

今年政策持续调整,但不是←→ 180 度转,而是放缓←速度。

比如 2 年前医药集采,把药企往死里逼,违背了基本市场规律。

现在集采降价幅度明显和缓很多,砍掉了医药代表销售费用(包括医疗腐败成本),药企也还能挣点。

这两年医药股已被打得信仰崩塌,跌无可跌,葛大姐都遁了……

所以我最近重新开始加仓式定投医药股基金。

当年被要求 " 死刑立即执行 " 的校外学科辅导,也重新开始做起广告。

最大问题,还是房地产。

现在救市思路是民企国企一视同仁,甚至优先保障民企,尽可能减少烂尾楼。

更重要的是,那些没人要的老破小,可能要采取太仓模式,政府出房票收购,购房人凭房票,可抵扣一定比例(如 60%)新房房款。

现在有大量改善型购房需求,因老房卖不掉,没法换新房。

这么一来,即带动了滞销商品房,又加速了二手房流通,同时政府拿到老破小装修下,就能用作保障房。

穷人放弃买商品房,以后等政府提供廉价保障房。

中产去市场上换更大更好的商品房。

1、老破小,真不能再买了!

2、新房 / 次新房,尽量买品质三 / 四房!

房产销售通路重新激活,土地出让金、开发商、上下游就业,都能带动起来。

买单的,主要是中央财政。

中央没钱就发债。

因为我们政府有永久执政权,理论上可永久透支未来税收发债(永续国债)。

问题是,还要一段时间执行落地。

王石最近在阿联酋口无遮拦,直言中国房地产问题刚开始," 我们正在经历 " 类似 30 年前楼市泡沫破灭时日本的状况,未来仍有暴雷和债务违约风险。

但他对中国仍有信心,因为我们是自上而下并不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极大。

我们的强政府体制,绝不会坐视房地产崩盘把经济带沟里,不会出现当年日本泡沫崩盘后和美国次贷危机崩盘后的惨况。

只要政策" 调整得当 ",未来复苏希望非常大。

但王石说,即使如此,从政策落实到见效,还要大概 3-5 年时间。

2-3 年内,别期待楼市会全面复苏,只会继续寻底。

明年经济前景,我比较认同 IMF 前副总裁朱民的观点:平庸之年

通胀下不去,也上不去。

经济没太大上升动力,也没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

美联储会停止加息,但降息空间不算大。

关键问题是,过去几年,很多国家拼命用财政刺激,现在赤字比太高。

相对欧美,中国财政刺激发挥空间还更大些,这是值得庆幸的。

讲真,王石 " 对中国仍有信心 " 后面那段解释是真心话还是场面话,我也吃不准。

参照日本当年经验,悲观才理性。

但中国的确又有一定特殊性,没准真能大力出奇迹?

我不知道。

所以我多数人一样,理财上也越趋保守。

100% 安全的存款(流动性较强)+100% 安全的储蓄险(牺牲流动性,换取长期稳定回报)+ 上海市中心新房 / 次新房,就是我现在的核心资产配置。

剩下的,才在股市里碰碰运气,没准明年有惊喜呢?

对了,还要给女儿攒奶粉钱的小宝,最近催我好多次,让我顺便打个广告:

接弘康人寿通知,12 月底,将对 30 岁以上人群,停售金满意足 5 号养老年金

想详细了解的,戳这里:

主要是 8 月储蓄险利率强制大降后(3.5% — >3%)后,金满意足 5 号是当前市场顶流扛把子。

特点是投保前期高收益,中后期实际年化复利回报能突破 3%,和监管要求相比,该定价模型过于激进,加上报行合一压力,不得不缩紧口子。

报行合一,就是保司上报审批的保险定价模型,和保司实际销售中的定价模型必须一致。

过去保司为提高产品竞争力,普遍报行分离。

比如给监管上报说保费 100 元,销售费用 5 元,95 元本金投资利滚利,但实际销售费用可能有 15 元,初始本金只有 85 元,保司贴钱补足到 95 元。

长此以往,保司经营压力加大,可能被迫采取更激进投资策略,以弥补成本,加大经营风险。

因为保险和存款到最后实在无以为继时,都是国家兜底,国家一直在给未来金融风险排雷。

可见,报行合一改革目的,不是让投保人受益,而是给国家减负。

这两年你会发现,各种理财自媒体最后都在卖保险,因为其他业务都不让做。

然后很多杂七杂八行业的自媒体也都跑来卷保险,因为其他广告业务挣钱越来越难。

但这么做风险很大,毕竟保险有很强专业门槛,售前一定要买的明明白白,外行为赚钱胡乱吹嘘兜售,以后都是雷……

这下好了,监管大棒终于整顿到保险领域。

相比报行合一前,现在保险佣金砍了一大半,不少重资产(养很多员工 + 买很多流量)运作的自媒体都压力山大,怕也要裁员,估计以后卷不动了,很多人又会转战其他细分市场……

现在银行都没了狂推银保的积极性,更惨的是传统线下代理人,平安这两年裁了一波又一波,现在还在裁员 ing ……

从最新指导思路看,金融定位就是服务实体经济,让利实体经济,不鼓励把金融业作为优先产业发展,金融中心沪港两个足够,其他城市洗洗睡吧。

未来整个大金融,从顶层几百万年薪高管,但底层一两万月薪小兵,都要做好收入下降的预期。

金融从业者会大规模转行吗?

不会的,抱怨管抱怨,但金融行业收入的确很高,砍掉一半还是高,没有转行动力。

这两年,看很清楚了吧?

不管大环境多差,←只会阶段性减速,不会转向,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向全民共同富裕迈进 ~

没事再温习下这篇文章吧——

《中国未来 10 年的剧本,收好了》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智慧云

智慧云

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理财 a股 中概股 港股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