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对话|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聚焦关键重点领域与广东产业发展急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4-02-18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李振、丁莉、杨雨莱    深圳报道

2月18日,广东在深圳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聚焦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这个关键话题。大会期间,围绕人才如何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研发机构的众多代表参与讨论。

广东如何优化人才配置,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何集聚世界一流高层次创新人才,从而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增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围绕人才、科创、产业如何进一步助力广东高质量发展,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会前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

华南理工大学极具创新基因,早在1999年就在全国率先系统提出“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敢创新、会创造、能创业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使命。毕业生中涌现出了李东生、曾庆洪、李永喜、何小鹏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创业者和企业家。华南理工大学也被誉为“企业家的摇篮”“工程师的摇篮”“新能源汽车界黄埔军校”。

“近年来,学校每年约有80名学生选择创业,带动数千人就业。”张立群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除了鼓励学生创业,在培养能力方面,华工还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比如开设人工智能等通识课,同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科教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推进协同育人,培养复合型人才。

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

南方财经: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方面,高等教育院校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张立群:过去,我国的高等教育主要是要让青年学生普遍成才,但现在高等院校要聚焦国家战略和关键重点领域与世界科技前沿,培养出一批拔尖的创新人才。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学校通过推进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强基工程”项目、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强芯工程”项目、未来技术原创人才培养“未来同行”项目、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国际法治”项目、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全球胜任”项目等,加强关键领域急需人才培养,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华工模式”。2023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8门,以第一完成单位获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组建超级机器人“珠峰班”,建设集成电路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进入关键领域有组织人才培养国家队。

针对上述领域,学校加强人才引育、创新教师聘用制度等,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师资保障。同时聚焦关键领域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大问题。例如,针对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发挥企业育人的能力,同时又要提升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安排包括双导师制或者多导师制,小班上课等教学改革。

另外,华南理工大学还特别重视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探索“双向国际化”教育。人才自主培养与国际化教育并不冲突,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探索以“在地国际化”为主、学生海外交流为辅,加快构建自主程度更高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南方财经: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在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华南理工大学做了哪些探索?

张立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面对一系列前沿、尖端、复杂而又综合的新知识、新问题,必须依靠多学科交叉融合来认识和解决。为此,学校制订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施方案,设立跨学科博士生培养专项、交叉学科研究项目,推进学科交叉中心建设。创新“新工科交叉学院+高端交叉研究院+公共先进仪器平台”学科建设模式。

目前,学校成立了未来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加强新工科布局;大力强化医工交叉融合,建设华工多家附属医院,加快发展新医科;支持马克思主义学科,推进区域国别学、乡村振兴学等新文科建设;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建立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并设立相关交叉学科。

聚焦广东产业发展急需谋篇布局

南方财经:华南理工大学在打破科研与转化“两张皮”困局方面有哪些经验?

张立群:自2009年以来,华南理工大学就以第一完成单位获中国专利奖数量居全国高校第一。这主要是得益于多年来华南理工大学一直努力强化政策支撑,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产出有价值的专利,同时唤醒有价值的沉睡专利,转化为生产利器。

例如,2015年,学校在全国高校率先出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华工十条”,从创新创业、岗位评聘等方面全面支持和鼓励老师开展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70%-95%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团队;2017年,学校首次设置了成果转化类教授。近五年,有超1000项专利实现转化,大约8成落地广东,惠及省内18个地市400余家企业。

南方财经:你认为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方面,高校肩负着什么样的重任?广东高校应该如何做?

张立群:过去,我们一直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与技术,通过改革开放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在下一个阶段,不能再靠模仿或者跟随式创新了,包括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很多的大企业在内,都要有更多的自主创新的产品、技术或范式。其中,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广东很多高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在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下,高校也肩负了重要的责任与使命,同时也迎来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广东的高校要夯实科技创新的大平台,围绕国家战略与广东产业发展急需的关键领域,争取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高水平国家级创新平台更多地落户广东,聚集创新资源,建设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提升广东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广东的高校要构建与广东产业深度融合的产学研模式,围绕战略性产业和创新生态链建设,着力探索区域与高校全要素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新机制,打造深度融合、互促共生、共建共赢的科技成果转化广东模式,有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赋能广东产业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广东高校还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特别是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进一步完善与港、澳之间的合作机制,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构筑优良的科研生态环境,促进科技创新、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例如,华南理工大学正聚焦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加强在新能源、超级机器人、主动健康、海洋工程、人工智能和集成电路等方面的谋篇布局,推动“大平台+大团队+多学科”的有组织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进一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推进面向产业发展的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支撑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成果转化“湾区模式”。

南方财经:身为院士、科学家、科技领军者,你怎么看广东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底气?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在这方面的观点和思考?

张立群: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试验田,拥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当前,粤港澳三地正携手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高地,这也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广东是经济第一大省,经济总量已连续35年居全国首位,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实力。这里集聚了腾讯、华为、TCL、广汽、粤芯半导体等一大批优质的企业,还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以及港澳的一批高校,源源不断输送了人才,这些都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作者:李振,丁莉,杨雨莱 编辑:吴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