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哥 02-25
我从澳洲回来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距离上篇推送长文《撑不住了,转移资产 300 万!》已过去 40 天,创非 " 不可抗力 " 作用下,力哥主动停更时长纪录 ~

原因是上月我就去澳洲玩了。

虽然玩了 20 多天,但澳洲太大,依然走马观花,回国后又马不停蹄去亚洲金融中心遗址转了几天,前几天才回上海,微信运动天天提醒走了一万多步,累趴了,这两天才算缓过神来 ~

失踪人口回归,准备给大家搞点精神食粮 ~

……

这次澳洲游创我单次旅行时长纪录,这才意识到为啥旅行社长线游时间一般就10-12 天,最长也不超 16 天,因为多数人 10 天内的旅行还能保持新鲜劲,不会感到特别疲惫。

10 天后,身体疲劳 + 饮食不适 + 新鲜劲消退,旅游给精神带来的愉悦感快速消退,开始想家。

11-14 天行程,有旅行即将结束的预期,且玩且珍惜,是长线游最合适的时长。

再往上走,就有点玩不动了。

以后的旅行,除南北极这种极为特殊的,我都会尽量安排在 16 天内,绝不超过 18 天。

……

这次澳洲去的时间长,景点多,没法总结出一个明确中心思想,今天先说个整体感观,以后再分主题细说。

最大的感觉是:人少资源多!

我一直在想,为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些新大陆移民国家,能在短短 200 年时间里就崛起成为发达国家。

对标同样位于新大陆但今天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拉丁美洲,显然制度差异是核心原因。

拉美基本资源禀赋并不亚于北美,否则最早开启大航海时代的葡萄牙西班牙也不会优先抢占这块地方。

也就是说,英国那套制度理念优于西班牙。

很多国人印象中,土澳没有高科技,没有发达的金融业,更没有好莱坞那种全球影响力的娱乐业,主要靠的是就卖矿——命好,躺赚。

采矿业的确是澳洲 GDP 占比最高的产业,但也只占 10%,澳洲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三产在 GDP 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在内的第二产业只占不到 1/4,第一产业可忽略不计。

今天北上深 GDP 占比,也大致相似。

但这只是纸面上的数据,实际体验下来,最大感受还是人少。

虽然这些年澳洲吸纳了大量新移民,但总人口也只是从 30 年前的 1700 万,提升到近 2600 万,也就和上海差不多。

对标中国的主城区人口数量,全澳没有一座一线城市,强二线悉尼,弱二线墨尔本,布里斯班、阿德莱德、珀斯都只能算三线。

澳洲城市最大特点就是市中心一小撮 CBD 地区高楼极为密集,方便三产的集聚效应,剩下周边全是一两层楼的 house。

打开 google 地图,明明是市区呀,但眼前所见,俨然是郊区……中国留学生戏称 " 墨村 "、" 布村 " 并不算夸张。

除悉尼市中心那一小块地方车子比较多,其他地方开车都不觉得堵,这次我全程自驾,就没遇到过一次堵车。

人少车少的结果是绝大部分路口都是没红绿灯的环形路,采取 " 让右不让左 " 的交通规则,加上又是右舵,刚开始开挺不适应的。

开了几天后发现,在车辆不多且无探头情况下司机普遍遵守交规的前提下,这种模式反而通行效率更高。

但这种模式放国内,怕效率反而会降低,车子太多,且普遍喜欢加塞。

人少另一个好处,是几乎所有景点都不怎么要排队。

一般餐厅也不需要排队,周末饭点,市中心热门餐厅客人较多,但大多采取预约制,没预约排队也没用。

而国内大城市,到了周末饭点,大商场里普遍要叫号等位。

生活中很少出现要大排长龙的景象,偶尔遇到排队的,前面也没几个人,心态就更容易 peace,反正不争不抢也没多大损失。

很多人说澳洲是动物天堂,可不是么,气候这么好,人口这么少,各种动植物当然野蛮生长。

那么多发达国家,我比较喜欢澳洲,最主要原因就是气候好。

这次正值盛夏,但无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墨尔本还是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布里斯班,普遍没有我想象中的热。

哪怕 2 月的黄金海岸,最高温度也就 30 度上下,晚上能降到 22-25 度,很舒服,白天不在太阳下走也还行,体感比夏天的上海好太多太多了。

同样位于太平洋西岸,澳大利亚东南沿海和我国东南沿海正好是镜像,维州对应京津冀,新南威尔士对应江淮流域,昆士兰对应浙闽粤,但我们是亚热带 / 温带季风气候,冬天更冷,夏天更热。

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位于巨大的亚欧大陆东部,海陆热力差全球最强,导致明显的季风环流。

冬天狂刮西北风,西伯利亚冷空气肆意南下,哪怕上海杭州也一样会下雪。

夏天台风暴雨不断,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呼啸北上,哪怕北京也热死个人。

但澳大利亚是全球最小大陆,海陆热力差较小,冬夏两季气候就没那么极端。

当然,墨尔本冬天还是蛮冷的,关键是妖风阵阵,是我最不喜欢的澳洲城市。

相比之下,新西兰冷了点,加拿大冬天就太冷了。

说到底,还是命好。

我喜欢澳洲第二个原因,是没那么多非洲兄弟。

澳洲在地理上是亚太板块延伸,和亚洲国家距离近时差少,很容易吸引亚洲移民。

相比之下,美国更接近欧洲和非洲,黑奴三角贸易历史悠久,太多非洲裔去了美洲。

虽然这么说在今天欧美非常政治不正确,但非洲兄弟占比太高的地方,的确就特容易搞事情,你懂的 ~

澳洲非洲裔占比极低,大头还是欧洲裔,但白人生育率下降很快,这些年吸引了越来越多亚裔移民,尤以中印两国居多。

这就导致今天澳洲文化很多元,尤以欧洲文化和亚洲文化为主。

欧洲内部,除占绝对多数的英国和爱尔兰裔,德国、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土耳其、俄罗斯、甚至乌克兰移民也都不少。

亚洲内部,中日韩 + 东盟 + 印巴尼泊尔斯里兰卡也是百花齐放。

这次我在澳洲可以说吃遍世界美食。

东北菜、北京菜、上海菜、广东菜、四川菜、台湾菜、日本菜、韩国菜、泰国菜、越南菜、马来菜、印尼菜、印度菜、斯里兰卡菜、尼布尔菜、意大利菜、西班牙菜、希腊菜,都吃了一遍。

如果不是有老人吃不惯,我还会带娃吃土耳其菜、墨西哥菜、埃塞俄比亚菜。

为啥我说这些菜比较正宗呢?

因为每一种料理,都是这个国家的移民做的。

我还遇到过一些奇葩组合——

一对马来西亚老夫妻开的马来餐厅,还兼卖西式糕点。

一家斯里兰卡人开的斯里兰卡餐厅,还聘请韩国主厨,兼做韩国料理。

一家韩国人开的韩国餐厅,同时卖韩料和日料……

当然,在号称上海本帮菜的餐厅里,你也能同时吃到上海口味的腌笃鲜、四川口味的麻婆豆腐、广东口味的烧腊。

我非常享受这种多元文化汇聚一堂的生活氛围。

但人少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任何需要人力的服务,价格都很贵,效率都很低,外卖尤其贵。

澳洲到处都是熊猫外卖,但和国内骑手清一色骑电瓶车不同,澳洲骑手交通工具千奇百怪,有摩托车、电动滑板车,还有很多自行车。

澳洲城市道路普遍有高低起伏,动不动就是上坡路,我也不知道这些骑自行车送外卖的白人小伙咋想的,可能人家就是想骑车健身,顺便赚点外快吧……

除了悉尼,城市生活相对单调,本就屈指可数的大商场下午 5 点就关门了,没什么夜生活,也缺少国内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比较 boring。

……

人多资源少,国民又普遍信奉积极入世赚大钱的功名文化,这个国家怎么可能不卷呢……东亚怪物房就是这么练成的。

有时想想,命中注定的地理环境加上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积淀,决定了很多根本性问题是无解的,只能顺其自然,在时间长河中逐渐改变。

今年过年最大的感受,是放鞭炮的人多了,群发拜年消息的人少了,群里发红包的人也少了。

多放鞭炮是想穿了,多取悦自己。

少发拜年短信也是想穿了,不想委屈自己整天去讨好他人。

红包少了则揭露了根本原因,口袋里钱少了,或者预期将来能赚的钱将会变少。

……

这两天在追一部日漫新番,叫《送葬的茉莉莲》。

说的是一个可以活几千年的女精灵法师在活到 1000 多岁的时候,碰巧被拉去组队打魔王拯救世界。

成功拯救世界后,小队解散,过了 50 年,队伍中的两个人类朋友(战士和祭司)相继去世,其中的战士一直深爱着她,她后悔当年没深入了解这个朋友,决定去天堂(现实中存在的)寻找与死者灵魂对话的方法,重新踏上旅程。

这部番豆瓣评分高达 9.4就是因为剧中最大冲突在于能活上千年的精灵视角和只能活几十年的人类视角完全不同,格局一下打开了。

只能活几十年的人类观众会不自觉带入剧中女精灵视角,理解女精灵的冷漠和理性——她懒得介入人类世界各种狗屁倒灶的矛盾,也懒得收徒弟或交朋友,是因为一转眼,那些人就死了,而自己还将继续独自一人活很长时间。

但看着看着,又会为女精灵与人类同伴互动中产生的情感,感到欣慰。

在精灵眼中,长达 10 年的冒险之旅,也只占人生旅程不到 1%,但对人类来说,可能这 10 年就是整个人生的精华所在。

而 50 年这个周期,在精灵眼里依然不是个事,但对人类而言,却意味着一生。

人生太短,能逆天改命的窗口期最多也就是十几年,导致人们很容易浮躁短视。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哪怕坚持投资一年都很困难,更别说三五年。

所以遇到连续 20 年甚至 30 年的经济繁荣周期,容易形成认知惯性,以为这样的好日子,会永远持续下去。

接着奏乐,接着舞!

而现在,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过去 30 年那种史诗级的繁荣周期,很可能永久性结束了。

这种悲观预期太过强烈,不仅 100% 打足,甚至还打到 150%,严重打过了头,就成了现在股市楼市这番惨状。

年前大盘一跌再跌,人人都在找原因,很多人说因为 A 股不是投资市,而是融资市,向市场索要多,回报少,韭菜觉醒了,现在死给你看。

但这种制度性问题出现又不是一两天,为啥年前这波不断创历史记录,甚至很多人觉得用历史周期论都无力解释呢?

表面上看,是杠杆崩塌导致的连锁效应,深层次原因,是很多股民基民把未来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过度悲观预期,提前反应到当前股价上了。

……

为何我一再强调悲观预期 " 过度 " 了呢?

我们现在遇到的根本问题,主要四个,由易到难,依次是:

一、归还房地产历史欠账问题。

这是最明面上的问题,也是唯一一个纯经济问题,必须用三五年时间刮骨疗伤,反而不用太过担心。

当然,即使将来行业复苏,走出危机,很多城市的房价也永远回不去了,这我说过很多遍。

二、这几年政策多变,特别是←用力过猛导致民营企业家大多对营商环境感到忧虑,进而引起民众对未来经济前景感到焦虑的信心问题。

只要政策回归,用几年时间,民间的预期同样可以扭转。

不确定性在于——

什么时候政策回归?

回归力度有多大?

面临多大的经济社会压力,政策才会全面回归,而不只是小修小补,头痛医头?

三、不同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加上我们产业升级逐渐侵蚀到西方国家的核心奶酪,引起的外部环境变化。

这问题至少 20 年内无解,20 年后,如果我们能全面赶上西方国家,又没有如有些外媒叫嚣的那样威胁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四、人口老龄化。

前三个问题,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制度转向、意识形态冲突,假以时日,还是有希望解决。

但不生孩子,怕是 20 年后都很难解决。

参见日韩经验。

这时,就要学学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虽然人口结构断崖式下跌,会对经济造成巨大打击,但好处也是有的——下一代竞争压力会大幅减小。

人口总量减少,意味着人均资源占有量提升。

从 50 后到 00 后,过去几代中国人都太卷了,大家都活得很累。

索性未来经济增速下去了,赚钱效应减少了,大家的预期普遍下降,心中没那么多欲望,人反而活得更自在,更洒脱。

10 后,特别是 20 后,以后的人生,或许可以有更多选择,能为自己而活 ~

……

理财上,还是要逐渐趋于保守。

毕竟随着基准利率持续下降,赚大钱的机会越来越少,亏大钱的可能则越来越多。

不过 A 股连跌 3 年,开年又创纪录暴跌,世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也只跌不涨的市场,今年我不敢说牛归速回,但很可能波动会加剧,也就是没有单边上涨,也不太会单边下跌,在波动中,反而机会更多。

当然,在持续降息预期下,债市也值得持续关注。

只不过经过这波长债牛市,今年长债是不是还会优于短债,还不好说。

另外银行持续非对称降息,也让保险公司变得越来越保守,生怕长期负债端 hold 不住,纷纷主动降息。

小宝本来想给他妈买的头部储蓄险金禧一生,先是年前临时通知要调整,暂时下架,结果年还没过完,直接通知直接不卖了。

这款产品的凉凉,意味着预定利率上限被压缩到 3.0% 之后,真正能打足政策上限,给到接近 3.0% 长期实际年化利率的产品,基本灭绝了。

现在最高的长期 IRR,也只有 2.7% 左右。

鸡肋,真鸡肋啊……

但没办法,存贷款利率眼瞅着还要继续降。

现在该怎么理财,小宝明晚有个直播,有兴趣的可以戳↓按钮,预约以下。

让我先躺会儿,改天休息差不多了,再和大家直播唠唠嗑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智慧云

智慧云

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gdp 上海 移民 西班牙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