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业网 03-06
陈丰伟:MWC24思考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编者按

备受关注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MWC2024(巴展)落下帷幕,作为全球移动通信领域风向标活动,本届巴展值得关注的新动态有哪些?启示什么?内行看门道。在热闹喧嚣之后,《通信产业报》全媒体特别采访约稿通信行业终端专家、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丰伟先生,就本届巴展主要看点体会、面向未来的思考与行业分享,与业界一起 " 读懂 " 巴展、促进发展。

文 | 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陈丰伟

经历 " 特殊三年 " 后,笔者连续两年参加了 MWC23 和 MWC24,去年 MWC23 整体感觉主题较多没有特别突出的话题,可谓 " 无主题 ",今年 MWC24 整体感觉比去年热闹很多,参会交流热情 " 爆棚 ",主题较为聚焦,从终端产业链视角看 MWC24,主题是 " 一硬一软 ":" 一硬 " 是 5G-A 网络演进," 一软 " 是 AI 应用。

通过 MWC24 展会参观和交流,洞察中国终端产业链未来发展有机遇也有挑战。

机遇一:

5G-A 带来 5G 终端第二增长曲线

5G-A(5G-Advanced)是基于 5G 的演进和增强,相较于现有 5G 技术,5G-A 拥有更高的带宽、更低的时延和更广泛的连接能力,网络能力可提升 10 倍。中国 5G 发展已有五年,在这期间,快速完成了 5G 手机为主的传统移动业务市场替换,因此 5G 用户目前主要以手机用户为主。

5G 三大场景:增强移动宽带 ( eMBB ) 、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 ( uRLLC ) 和海量机器类通信 ( mMTC ) ,尚有大量场景没有开发或者满足,除了 5G 手机和少量 5G 数据终端以外,现在大量泛智能终端还是基于 WIFI 网络或 3/4G 网络连接。5G-A 技术将嵌入各类终端满足 " 联人、联物、联车、联行业、联家庭 " 多场景需求,代表着中国 5G 发展进入 " 下篇 ",为 5G 终端带来了第二增长曲线。其中,RedCap 是 5G-A 的重要创新成果,它通过精简 " 过剩 " 能力,可以大幅降低终端设备成本,从而助力 5G 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得到应用,增强对 3G 网络和 4G 网络数据连接市场的替代。

中国联通联合紫光展锐等,共同发布中国联通 5G RedCap CPE — VN009 Lite,将极大拓展 5G 连接的广度与深度。

机遇二:

中国 5G 领先利于终端产业链拓展海外市场

目前全球 5G 发展,无论是网络覆盖、用户数量,还是 5G 应用,中国遥遥领先。有 " 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 战略指引,中国运营商在强大的 5G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上,加快算力网络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力图为后续的 AI 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市场环境,为中国智能终端产业链提供了产品研发和销售沃土,是拓展海外市场的 " 压舱石 "。

以 5G 手机为例,中国市场快速完成了 5G 手机对 4G 手机的销售替换,一年销量 2.7 亿台左右,无论是制造成本还是产品创新都领先于国外市场,手机新品 " 国外先上市国内后上市,国外便宜国内贵 " 的历史一去不复返,MWC24 上几乎所有民族品牌展示的 5G 手机,都是" 国内先上市、国内最优惠 "。民族品牌 5G 手机有国内庞大的消费市场托底,更好的消化了研发生产成本,有利于中国民族品牌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5G 手机市场这个商业逻辑是成立的," 第二增长曲线 " 后续更加丰富的 5G 泛智能终端、5G 数据类终端和 5G 模组等各类 5G 终端发展,这个商业逻辑是可以复制的。

中兴在 2024 MWC 巴塞罗那现场展示最新努比亚折叠屏手机。

机遇三:

AI 拓宽终端产品创新之路

AI 对智能终端的改变将沿着两条线路前进,一条线路是 AI 加持通用型智能终端(比如 5G 手机类),另一条线路是 AI 衍生出专属定制终端。AI 与终端之间的结合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 硬结合 ",基于 AI 的需要,对智能终端元器件有更多的需求,比如需要配置更多数量和类型的传感器;有更高性能的需要,比如需要更强的 CPU、GPU、内存和摄像头,带来新一轮硬件升级。另一方面是 " 软结合 ",智能手机从开始到现在都是 "OS+APP" 模式,未来手机开机前台只有 "AI 助手(AI 代理)",OS 和 APP 都成为后台,或者所有 APP 都要用 AI 重新做一遍。AI 大模型可能在云端、可能在端侧、可能云和端结合、可能部署在基站边缘侧 ...... 。现在 " 用 AI 把智能终端重新做一遍 " 的商业逻辑是成立的,2024 年 AI 能力将成为智能手机等通用类智能终端的必选项。随着 AI PIN、Rabbit R1 等 AI 专用定制终端出现,预示着 " 硬件定义应用 " 时代进化到 " 应用定义硬件 " 时代,未来将出现更多基于 AI 能力所需而专属开发出的丰富形态 AI 定制终端,成为新型智能终端演进突破方向之一。

荣耀演示通过眼动追踪系统控车。

挑战一:

AI 终端和应用国外处于领先地位

不能回避的是,从 2022 年底 ChatGPT 出现,到最近的 Sora,国外大模型能力和垂直应用都远远领先。MWC24 展会 AI PIN 和三星智能指环真机展示,代表着国外在 AI 专属定制终端领域领先一步。在智能手机领域,三星旗下首款 AI 手机 Galaxy S24 系列通过 AI 改造手机原有功能和应用,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AI 移动体验。除此以外,为了满足跨文化交流需求,Galaxy AI 在原生通话应用中实现了实时通话翻译功能,可在用户通话时提供实时双向语音和文字翻译,打破跨语言沟通障碍。

摩托罗拉可弯折自适应手机。

值得中国民族品牌借鉴和思考,智能手机在解决 AI 有无之后,"AI 能让手机变的如何不同 "比 " 内置 * 亿大模型 " 更重要,让消费者感知到 AI 带来的显性变化,让 AI 成为 " 显性卖点 "。相信中国终端产业链和互联网公司能发挥移动互联网时代经验和优势,在 AI 专属终端研发制造以及 AI 垂直应用领域,迎头赶上。

挑战二:

终端产品创新需增强自主核心能力

智能手机出现后,中国终端产业链高速发展了十五年,随着智能手机革命性创新变慢,智能终端行业一直在努力突破产品创新瓶颈。最近几年的智能手机的产品创新基本都是基于元器件厂商和设计方案商的创新输出,产品创新后快速简单复制同质化,比如折叠屏是基于屏幕材质和结构件的演进、摄像头提升是基于元器件厂商的能力提升、算力性能提升是基于芯片技术的进步 ...... 虽然民族手机品牌商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增强自主核心能力,但大多数还未形成竞争力。AI、空间计算、卫星通信等新技术将对终端行业带来革命性 " 质变 ",在这些新技术的自主核心能力储备和卡位,我们面临更多更大挑战。

联想展示的 ThinkBook 透明屏笔记本电脑。

在 MWC24 之前,笔者发表文章《2024 年终端行业的 " 量变 " 和 " 质变 "》,阐述了空间计算、AI、卫星通信、智能驾驶、折叠屏、光宽带、WiFi7、RedCap、eSIM、云终端十项技术对终端行业 " 量变 " 和 " 质变 " 影响。透过 MWC24, 更加能透彻了解全球终端产业链正在发生的改变。通过 MWC24 展示的最新终端,令人深思:我们通过鼠标与互联网世界交互,通过触摸屏与移动互联网世界交互,这些即将成为 " 过去式 "。未来我们将通过眼神、肢体动作甚至是 " 意念 ",与 " 元宇宙 "、" 沉浸式互联网 " 世界融为一体。为此智能终端将无处不在,智能终端将 " 无形 " 存在。

经过五年发展,中国 5G 商业化取得长足发展,推动 5G-A 演进 " 水到渠成 "。AI 是 MWC24 全产业链普遍关注的 " 全链热点 ",AI 未来需要强大算力支撑,全球运营商均有计划蓄势发力,而中国运营商在算力方面将继续拥有优势,为中国 AI 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建议中国终端产业链从 " 一大一小 " 抓住发展机遇应对挑战:" 一大 " 是 AI 领域的 "AI 大模型 "," 一小 " 是指 AI 终端应用和垂直应用。AI 大模型领域国外虽然有领先优势,哪怕是领先几年,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灰心丧气,绝对不能有 " 追赶无用论 " 念头,历史经验证明,中国在大多数领域都是通过追赶先进发展起来的,怎么就能定论 AI 大模型领域我们不该追赶。通过 " 国家队 " 出手、产业链联手合作等方式,必须加快追赶," 中文化 " 大模型肯定是中国人自己做的才最靠谱最好用,14 亿人口就是我们强大后盾和基石。虽然 AI 大模型起步晚于国外,但 " 小终端 " 和 " 终端应用 " 一直是中国的特长领域,相信 AI 大模型在端侧的应用创新将在中国发展的 " 有声有色 ",中国终端产业链将给全球消费者带来丰富的 AI 创新终端形态。科技发展,对于全世界和中国终端产业链必将是机遇大于挑战。

陈丰伟 ,联通华盛通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通信产业和智能终端行业相关工作,对技术推动下的终端产业变革以及通信业务视角下的终端创新有深刻洞察,是运营商体系中的资深终端专家和产业思考者。

AI 设计图

指导:辛文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智慧云

智慧云

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5g 产业链 联通 中国联通 基础设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