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通讯社 03-21
中国自主品牌远征墨西哥:富贵要在险中求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世界供应链正处于大变局中,这也是我们理解当前汽车供应链变化的重要前提。

在过去,供应链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经济,主要是从成本高的地区迁移到成本低的地区,它代表着专业化、集中度和高效率,是全球化的极佳刻度尺。

但今天,这种模式走到了尽头,面临着完全不同于以往自然灾害或者下行经济周期的阻力,国家力量已深度介入:

美国退大群、建小群,推动 " 小院高墙 " 的建立。与此类似的是,欧盟也在寻求减少对他国的依赖,加强本土制造的完整性。在西方国家的指引下,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工业落后国家,希望能抓住这波机会,建立属于自己的工业体系。

可见,政治因素,替代了追求成本与效率的考量,成为首选因素。

未来的全球产业链制造,不会再围绕着一个强大而高效的中国供应链展开,相反,快速反应的本地市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都将助推分散式制造,一个供应链大分流的时代正在到来。

于中国而言,在这个全球化局部加速的时代,中国供应链的向外迁移,也并非只是自然的产业溢出,而是既有溢出又有迁移。

而中国汽车出海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无论是出口数据,还是不断刷屏的自主品牌出海战略,都预示着中国汽车全球化已经扬帆起航。

也正是基于此,笔者开始认真思考中国汽车工业全球化的基本逻辑,去年发表的《自主品牌的全球化野望:留给外资数钱的日子真的不多了》一文,算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首次叩问。

前段时间,笔者发表了《》一文,重点研究了中国自主品牌出海的首个桥头堡——泰国市场的基本情况。

今天,本文将讨论这样一个话题,由于供应链大分流也正影响着中国汽车供应链,最典型的案例无疑是,汽车供应商们开始或主动或被动地向墨西哥迁徙。墨西哥已经成为继泰国之后,中国汽车全球化的第二个重要抓手。

没错,墨西哥就是汽车通讯社全球化系列的第三篇文章的主角。

被迫迁徙:" 特链 " 供应商迁往墨西哥

第一波前往墨西哥的,是 " 特链 " 相关企业。所谓 " 特链 " 就是指围绕特斯拉进行配套的中国供应商。从主观意愿来看,是被动前往。

2020 年,特斯拉经过与中国政府的长期谈判,终于得以进入中国市场,利用中国供应链扩大产能,中国开放和友好的市场经营环境,是特斯拉赢得今天地位的关键。

但今天,美国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对中国汽车品牌挥舞起了大棒,利用高关税把我们阻挡在美国市场之外,不但如此,美国还要求特斯拉把供应链迁回北美。

2023 年 3 月,马斯克在投资者日上正式宣布,特斯拉将在墨西哥建立工厂用来生产下一代电动车。当然了,马斯克不可能抛弃中国供应商,因为在整个北美几乎没有合格的替代对象。唯一的方法就是让中国供应商前往墨西哥建厂。

于是,国内配套零部件企业不远万里来到了墨西哥。新泉股份、敏实集团、万丰奥威、均胜电子、文灿股份、旭升集团、拓普集团都已经在墨西哥建厂投产。

中国本土的供应链体系非常成熟,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也很多,实在不行就换一个甲方,为什么这些企业还要前往墨西哥生产?大环境对中国企业如此不友好,难道不担心被收割吗?

首先,供应商一旦和主机厂绑定,就会被主机厂驯化,要是脱钩,代价很大。就拿 " 特链 " 企业来说,它们都是特斯拉精挑细选后,最能符合生产要求的优质供应商。

我们都知道,无论是一体化压铸,还是超级工厂的种种布局,都是为了降本。这背后也离不开供应商们的努力,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要做到极致降本,为了能达到特斯拉的要求,所有的中国供应商在几年时间内,都带着着团队加班加点做研发测试,降本增效,要一直不断追特斯拉的高需求才能赶上节奏。

换句话说," 特链 " 企业所有的能力和布局都是围绕着特斯拉做的,现在大势所趋,特斯拉开始重点布局墨西哥了,这些汽车零部件企业要生存、要发展,要吃饭,更需要特斯拉这样的大客户,所以哪怕是人生地不熟的墨西哥,也坚决果断出发。

其次,去墨西哥还有一大好处,根据 2020 年最新的《美墨加三国协议》——在墨西哥生产的汽车 75% 的零件必须产自墨西哥。这意味着过去那种在墨西哥稍作组装,就卖到美国享受零关税待遇的情况被杜绝。

与之对应的是,只要符合要求的中国主机厂和零部件公司,会受到保护,能豁免美国的制裁,可以零关税进入美国市场。

除了被动前往墨西哥的 " 特链 " 之外,很多中国自主品牌看到了《美墨加三国协议》带来的出海机遇,也开始主动前往墨西哥。近几年,北汽、江淮、奇瑞等车企都已经在墨西哥布局了一部分产能跟销售渠道。

比如,2023 年 3 月长城汽车也在墨西哥成立了子公司,并推出两款新能源车。又比如,2023 年 9 月,比亚迪表示,考虑是否在墨西哥建设新工厂。

除了主机厂,零部件们也在行动,2022 年 5 月,东山精密在墨西哥成立子公司。2023 年 7 月,宁德时代传出消息,要投资 50 亿元在墨西哥建厂。此外,立中集团、蓝思科技、银轮股份这些相对头部的汽车配件企业,也都陆续宣布在墨西哥建厂。

没错,基于这些变化," 特链 " 企业也不是没有退路,万一有朝一日特斯拉终止合作,在墨西哥还有中国自主品牌作为合作的备选方案。

提起墨西哥,国内民众可能了解不多,但墨西哥其实是北美最大的汽车供应基地。

早在 1920 年代,福特就已经在墨西哥建厂了,1930 年代,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也在墨西哥布局了大量产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众、现代等跨国汽车巨头为了打进美国市场,纷纷进入墨西哥。目前,墨西哥成功汇聚了包括日产,宝马,大众、现代、起亚、马自达等大部分我们耳熟能详的跨国巨头。这成为墨西哥汽车产业崛起的基础。

目前墨西哥年产汽车 300 万台左右,90% 的产能用于出口专供全球出口,这其中 79% 销往美国市场。比如在墨西哥生产的奥迪 Q5 供应着整个西半球市场。

凭借接近美国市场的优越地理位置和《美墨加三国协议》,预计到 2025 年,墨西哥将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

没错,占据墨西哥就能辐射整个北美市场乃至西半球市场,这是中国自主品牌全球化必须拿下的一个重要桥头堡。

进一步说,中国自主品牌出海只有首先布局发达经济体,再辐射发展中国家才是正确的道路。

这个顺序非常重要,虽然发达国家它确实门槛高,但是进去了以后大家遵从同样的法律和标准,相对风险低,可预测。

企业经营不怕困难,怕不可预测的风险。只有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先进欧美,产生示范效应,就可以从欧美扩散到其他国家,而反过来则示范效应不存在。

中国自主品牌出海墨西哥:富贵险中求

一言不合就制裁,是今天美国产业政策的主旋律,中国自主品牌及其供应链扎堆到美国眼皮子底下建厂,雄心勃勃准备进入美国市场,难道没有风险吗?

笔者认为,风险当然存在,但是总体来说,收益大于风险。

先来说风险。

首先是墨西哥的营商环境。

墨西哥的人工不便宜,制造业工人的月工资,大概是 400 到 1000 美元之间。

原材料成本高,墨西哥的大部分建材成本是中国的 7 到 10 倍。同时当地的生产效率也有限。这就导致,大量出海墨西哥的中国企业,还是在国内生产原材料,然后拿到墨西哥加工。

基于此,中国企业普遍没有把核心的技术环节放到墨西哥。大家都是在想办法,如何去满足《美墨加三国协议》各类规定中的最低标准。比如,本地产品的比例要求,以及本地员工数量的要求。

其次是墨西哥文化环境。不是所有国家的人民都像中国人那样辛勤工作,20 世纪 90 年代,曾经有大量的中国服装厂去墨西哥拓展业务。因为服装是劳动密集产业,高度依赖人工,但没成想墨西哥当地的工人时间意识不强,导致工期经常延误,最夸张的是,夏天的衣服都快入秋了才交货。结果可想而知,这些服装厂都退出了墨西哥。你看,气候、规则、习俗都是挑战。

再次,最大的风险,无疑就是始终悬在中国企业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美国制裁。

中国车企来到墨西哥做大做强后,是否会受到无中生有的干涉,成为收割的对象。因为在异国他乡,你永远不知道等待你的是什么,小米公司在印度的遭遇就是鲜明的例子。

在《自主品牌的全球化野望:留给外资数钱的日子真的不多了》一文中,我们阐述了 1970 年代,日本汽车凭借着高性价比横扫美国市场的历史,但与此同时,遭到了美国政府的制裁,而丰田、本田、日产等日系车巨头为了保住美国市场,不得不前往美国建厂、生产和销售。

当然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是逻辑是一致的,只要你卖得好了,挤压美国汽车厂商了,就一定会遭到制裁,日本汽车当年的遭遇,中国自主品牌必然还要再经历一遍。

比如在进口汽车上,《美墨加三国协议》设定了每年的 260 万辆的汽车出口配额。

中国车企要和大众、日产等头部车企一起分享这块蛋糕。然而,他们已经在墨西哥地区深耕多年,根基更加深厚。看长远一点,未来美国和墨西哥政府合起伙来给中资企业额外设立障碍,也是大概率事件。

最后,来说说,笔者为什么认为收益大于风险?

今天美国的诉求是再也工业化,汽车工业只是其中的一环。

但一个基本的经济逻辑是,一个国家若想要发展出完整的工业体系,就必须拥有重化工业,否则就无法生产轻工业所必需的原材料加工、流水线、机器等硬件。换句话说,重化工业相当于整个工业体系中的基础性产业。

尽管重化工业如此重要,却是一笔高成本的赔本买卖,作为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它投资规模巨大,投资回收周期长,这不仅需要历史机遇,更要求一个社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组织动员能力。

就拿美国本身来说,当年也是经历了 100 多年的艰苦发展,才奠定了当年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中国更是如此,经过 70 年的曲折发展,才奠定了如今世界第一产业集群的经济地位。

换句话说,美国若想重振工业,就要再吃一遍苦,而且这个吃苦周期起码 30 年。但当下的美国,内部撕裂如此严重,集中精力再工业化已经不可能了。

很多人都拿小米公司在印度的遭遇,来想象未来中国车企在墨西哥的遭遇,在笔者看来二者不可同日耳语。

印度大部分地区还是农业社会,印度政府对现代工业体系是没有完整认知的。

尽管美国是一个去工业化的国家,但毕竟它曾经是世界第一工业强国,懂什么是现代工业体系,什么是产业链,不可能做出像印度这样类似于抢劫的行为。

因为工业体系不只是进口设备,建设厂房,组织生产这样简单,还涉及与之配套的庞大社会工程,比如铁路码头等基础设施,能源电力、装备制造、金融银行、教育培训等等。

也就是说,像印度那样抢钱、抢一堆机器设备是无法重振工业体系。所以,对美国来说,最划算的措施是把相关产业链迁徙到北美地区,这样对美国汽车工业来说成本最低,收益最大。没错,当下美国重振本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措施,是把韩国 LG 新能源引进来。可参考:《动力电池暗战:美国想靠韩国赶超中国

所以,一个合理的推演是:美国政府会对中国自主品牌百般刁难,但绝对不会杀鸡取卵,中国供应链最终会在北美产业链中找到一个合理的生态,慢慢积累资本,持续投资升级产业链,在适合的时机,以恰当的节奏进军美国市场。

没错,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出海墨西哥,一定是收益大于风险,富贵总在险中求。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智慧云

智慧云

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墨西哥 供应链 自主品牌 全球化 特斯拉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