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建议务实推进以一体化为重点的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4-03-2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洪晓文 海南琼海报道

“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第一造船大国,是海洋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海洋经济也是东盟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但大部分国家的海洋经济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3月29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期间表示,中国与东盟海洋经济互补性在不断增强,具有促进海洋经济合作的共同需求。对此,他建议,务实推进以一体化为重点的中国—东盟蓝色经济合作。

迟福林指出,蓝色经济一体化旨在对蓝色资源合理配置、优化功能分区,实现区域内涉海贸易投资与要素跨境流动的自由便利,形成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自由贸易网络。他认为,“推进蓝色经济一体化将对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合作产生重大影响。”

东盟的海洋总面积是其陆地面积的三倍。目前,东盟国家30%的GDP来自海洋。中国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达9.9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9%,较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仍有较大增长空间。迟福林认为,蓝色经济对地区经济增长贡献度将持续增强,“估计到2030年前后,蓝色经济规模占区域GDP比重有可能达到20%左右。”

“从蓝色经济领域看,中国与东盟在海洋渔业、旅游、港口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保护等都有着一体化的重要条件和机遇,关键取决于各方的高水平开放。”在迟福林看来,如何以合作引领治理是需要深化研究的重大课题。

3月28-29日,由中国南海研究院、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华阳海洋研究中心、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主办的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南海主题分论坛在海南琼海举行。

海洋产业、基础设施、旅游、生态环保的一体化

面对中国与东盟海洋经济之间巨大的互补特性、维护海洋和平稳定的共同需求,以及海洋资源逐步枯竭、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暖、区域海洋治理规则缺失等共同挑战,迟福林以实现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为区域经济合作愿景提出四方面建议。

首先是“海洋产业一体化”。这其中,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渔业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较为深厚的政策基础与条件。例如,2021年,东盟向中国出口的海产品中,加工产品仅占4.1%。中国东盟深化海洋渔业合作、提升渔业资源利用效益大有前景。同时,RCEP为深化中国与东盟渔业产业链供应链提供重要契机。例如,越南取消了对外资从事水产品加工、植物油加工和乳品加工需使用本国原材料的限制;印尼将腌鱼熏鱼等水产品加工从禁止外商进入清单移除,改为允许外商合资。迟福林建议,“可利用RCEP投资准入规则促进渔业领域的双向投资,共建海洋渔业加工产业链”。

在迟福林看来,“推进中国—东盟海洋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第二个可行的领域。目前,东盟共有731个国际港口和3048个国内港口;东盟注册的商船队总数达到19741个,其中主要集中在印尼和新加坡。他建议,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一方面加大对东盟欠发达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援助;另一方面,推进中国与东盟各港口与公路、铁路、内河、航空等交通枢纽的有机连接。

2023年以来,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均对中国实施免签政策。2024年春节假期,中国游客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消费金额比2023年增长近6倍。伴随着邮轮旅游的较快恢复趋势,以及东南亚多国与中国的互免签政策落地,“推动中国—东盟旅游经济一体化既有需求又有条件,”迟福林强调。

最后,“推进中国—东盟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也是推动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部分。

港湾合作:“广东技术+海南资源”

“海南具有成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重要枢纽的独特优势。”在迟福林看来,无论是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将近2000公里的海岸线,还是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以及自由贸易港开放政策优势,都为海南面向东盟开展蓝色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然而,海南要发挥好上述功能角色,离不开与毗邻地区的“抱团”合作。考虑到2023年海南海洋生产总值规模仅占全国的2.5%,相当于全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的13.4%,单位海岸线海洋经济密度仅为广东的28.3%,以及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所具备的航运专业服务能力,迟福林认为应“推进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港湾合作”。

迟福林还建议,港湾合作打造面向东盟的蓝色能力建设中心,开展蓝色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培训合作等等。据了解,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将与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等合作举办蓝色经济青年对话,开展RCEP成员国蓝色经济能力培训,为推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一体化、促进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发挥智库作用。

 

(作者:洪晓文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