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瞳商业 04-07
“刘慈欣宇宙”影视化,需要跨越的三重门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 | 姜承雪 楚青舟

发布 |   深瞳商业(ID:DEEP-FOCUS)

意料之中,网飞《三体》已完播半个月,可舆论热度依然不减。

让人遐想的是,此时,腾讯剧版《三体》周年纪念版也悄然上线。

相比于探讨两个版本的优劣,更值得关注的或许是,此次中外《三体》剧版的碰撞,为刘慈欣 IP 乃至更多重要 IP 的改编,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研究切面。

《三体》是国内罕见的、被好莱坞斥巨资进行影视化改编的超级 IP,其在国内的影视改编,也曾经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相比单纯吐槽、赞美某个版本,我们更希望探讨一个问题:" 刘慈欣宇宙 " 这样重大 IP 的改编,到底需要做到哪些关键点?

一、经典 IP 的改编困境:任何不足,都可能 " 不可容忍 "

还是先从《三体》说起。

在网络评分上,中外《三体》剧版显示出迥异的分歧。

网飞版《三体》,IMDb 口碑 7.7 分,高于腾讯版的 7.6 分。而国内刚好相反,腾讯版豆瓣获评 8.7。网飞版只有 6.9,口碑远不如腾讯版。

IMDb 评分

豆瓣评分

不少给出差评的国内观众,吐槽网飞版对角色设定、国籍乃至性别的 " 魔改 ";还有人批评网飞版 " 肤浅 ",将小说的深刻情节,粗暴地转化为简单的、个人英雄主义风格的好莱坞故事。

其它槽点,则包括但不限于:视觉特效上的粗制滥造,叙事逻辑上的牵强敷衍,人物情感的生搬硬套……

仔细翻阅评论会发现,面对《三体》这样的科幻巨著 IP,任何的不足,都可能会成为观众无法容忍的理由。

如果说中外观众最大的差别,可能就在于是否读过原著;那么原著粉,就是天底下的改编剧,最难 " 伺候 " 的受众。

首先,他们对剧情走向有清晰的认知,会更关注改编的品质;就像老戏迷观戏,名角一步走错都会招致满堂喝倒彩。

其次,他们多半有大量好莱坞科幻大片的观影经验,对国产科幻片的要求会十分严苛,而不太顾及国内此前有无同类型科幻剧可供参考、有无影视工业基础可供支撑。

再次,越是煌煌巨作,改编越是艰难,因为作品内在深刻的表达很难简单消化;反而是一些中小成本作品,只要有亮点,便能迅速翻红。

比如《基地》《沙丘》等科幻巨著的改编,频频陷入 " 雷声大雨点小 " 的尴尬局面;而《月球》《源代码》《明日边缘》《前目的地》《降临》等 " 小切口 " 作品,却广受赞誉。

《明日边缘》剧照

当然,观众的高期待值,虽然为 IP 改编制造了难度,但也提供了巨大可能。

二、科幻 IP 改编,需要跨越的 " 三重门 "

科幻无疑是有一定硬性 " 门槛 " 的。无论小说还是影视剧,科幻作品本身对观众的审美接受、鉴赏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因此,科幻作品改编的叙事逻辑,总体上与当前主流影视的叙事逻辑是相似的,即在首先确保其传播的普适性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其观赏性和代入感。

换言之,影视化改编,必须照顾到大多数人群的感受;所需要考虑的显然不仅是原著粉,更要着力提升 " 路人 " 观众群体的体验。

近些年,《三体》腾讯剧版、动画《我的三体》、系列电影《流浪地球 1/2》等作品的高口碑、高热度,侧面表现了大家对刘慈欣作品改编优秀影视剧的期待和渴望。

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王红卫,在采访中也提到:科幻电影很难达成 " 代入感 "。

所谓 " 代入感 " 即,观众对既有的 " 期待视野 " 的满足。

而在深瞳看来,满足科幻作品的 " 期待视野 ",或许至少需要跨越 " 三重门 ":

第一层,将原著中天马行空的科幻概念,转化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视觉奇观。

第二层,必须保留原著的精神内核及 " 独特气质 ",甚至赋予原著新的生命力。

第三层,在矛盾对抗中凸显戏剧冲突,让情节张力贯穿始终。

三、从科幻概念,到视觉奇观

事实上,刘慈欣绝大部分的科幻小说,都是围绕着一个或多个科幻概念展开的,也就是俗称的 " 点子 "。

对这一概念及其技术细节的多角度描写,构成了作品中最华丽、最吸引人的部分。

比如,《球状闪电》中令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宏聚变武器和量子态生物;《流浪地球》中数以万计的行星发动机;《镜子》中全景呈现全宇宙运行状态的超级计算机……

而《三体》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科幻点子 " 大爆炸 "。

以至于有人戏称:刘慈欣 " 太奢侈 ",硬是将能写成几十部科幻小说的点子,一股脑塞进三本《三体》中。

这种 " 硬科幻 ",相比后来同获 " 雨果奖 " 的《北京折叠》《时空画师》等 " 软科幻 ",冲击力不在一个层次上。

《三体》创造出的诸多概念,如锁死科技、黑暗森林、猜疑链、面壁计划、威慑纪元、降维打击……早已不仅仅是以文艺作品中的 " 名场面 " 而存在,而是被 " 破圈 " 应用到商业等众多领域。

某种程度上,改编作品的很多优点,其实都与主创的态度相关。

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是动画版《三体》,在更具表现优势的动画特效加持下,反而开了 " 倒车 "。诸多科学概念并没有被充分视觉化呈现,直接影响了最基本的观看体验。

例如,跳过三体星系的 " 恒纪元与乱纪元 "、" 脱水与浸泡 " 等,三体星系生存环境的严酷无从展现,三体人不顾一切悍然入侵的动机就显得突兀。

不拍红岸基地,审判叶文洁的戏码就很 " 出戏 ",因为她的人物动机完全没能立住。

而在开篇,刺杀罗辑的大段飙车戏被诟病意义不明,正是剧情没有交待 " 黑暗森林 " 理论对于两个星系的存续至关重要。

也许创作组默认观众是原著 " 铁粉 "。

但,抛离了宏大精巧的科幻美学和视觉奇观的呈现,舍弃了原著抽丝剥茧般的递进,动画版《三体》被简单处理成一个 " 外星人入侵地球,然后一个英雄拯救世界 " 的故事,自然也就降格为平平无奇的 " 网络大电影 " 了。

可以说,这版改编连失败本身,都显得如此平庸。

而在改编态度方面,原著 " 铁粉 " 的导演编剧们,做得显然要好很多。

《三体》剧版的成功之处,就离不开平台长达七年的长线开发:

剧中重要场景的刻画、名台词乃至整体故事的走向,都在 " 一比一 " 复刻着原著,被观众赞为 " 抠书级还原 "、" 颅内取景 "。

再如《我的三体 · 章北海传》,水滴弹指间摧毁地球舰队的名场面,处理得极为惊艳,观众一边在弹幕高呼 " 这就是我心中的神还原 "、一边打出了 9.7 的高分。

归根结底,内容的高品质,才是获得高评价的前提。

当然,这并不是说改编只能在各个层面上 " 忠实 " 原著。

你甚至可以说,《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本质就是对原著的 " 魔改 "。但即便大改,《流浪地球》电影也没有 " 抹去 " 行星发动机的相关情节。

毕竟,连原作中那些脍炙人口、熠熠生辉的 " 金点子 ",都无法实现 " 复现 ",作品又谈何 " 破圈 " 呢?

四、从原著独特气质,到全新生命力

视觉冲击只是一层,在更深的层面,作品叙事仍然需要继承原著内在的精神气质,提供更深邃动人的表达。

对网飞版《三体》的批评,更反衬出《流浪地球》系列电影改编的不易。

《流浪地球》原著仅 2 万余字,且故事走向过于 " 黑暗 ",似乎根本不太适合影视化。

那它是如何成就,中国科幻电影的一次伟大尝试?

从叙事角度,电影剧本只保留了小说的框架,完全是 " 另起炉灶 "。之所以有如此高口碑,离不开团队对原著的深入理解。改编完全继承了原著的精神内核,借鉴了刘慈欣其他作品的设定;不仅没有 " 覆盖 " 原著 , 反而绽放出不一样的光彩。

《流浪地球 1》中,全球在面临生存危机时," 带着地球家园去流浪 ",这是一种很 " 中式 " 的表达,连 " 移山计划 " 都能直接与一代一代续接奋斗的 " 愚公移山 " 呼应,直接唤起了国人的 DNA。

电影结尾,人工智能 moss 要求航天员刘培强保护存有动植物基因及人体胚胎的空间站,刘在回应时直接点出系列电影的 " 题眼 " —— " 没有人的文明不是文明 "。

而《流浪地球 2》在 " 数字文明 " 还是 " 实体文明 " 问题上进行了延展探索,除了点明文明的终极意义外,也是直接呼应了这个系列的内核。

再看《三体》腾讯剧版,更触动人的也是其展现的精神力量——在智子封锁地球科技,肆无忌惮地在每个物理学家的视网膜上制造恐怖的 " 宇宙闪烁 " 后,科学家汪淼没有精神崩溃,毅然重启纳米材料研究。

未婚妻杨冬突然自杀离世,科学家丁仪没有沉湎于丧妻之痛及 " 物理学已死 " 的信念崩塌,而是投身于对 " 三体问题 " 的研究。

史强更是在被三体人嘲讽 " 你们是虫子 " 时,高呼 " 可是虫子从来没有被真正战胜过!"

作品引导观众思考了宇宙的冷酷、人类社会的脆弱,却依然强调面对挑战时的态度,揭示了人类面对当代许多 " 存在主义 " 困境所应秉持的执着信念。

科学思维、人文精神遇上哲学思辨,在三者碰撞的涟漪中 , 方能反射出超越时代的同频共振。

五、凸显戏剧冲突,让情节张力贯穿始终

著名科幻作家西奥多 · 斯特金认为,科幻是关于 " 人类面临的某种困境,以及人类的解决之道 "。

刘慈欣笔下以《三体》为代表的、以 " 生存危机 " 为故事背景的科幻作品,往往并没有表现出浓重的乐观或悲观的倾向,而是以极其冷峻的笔调,不动声色地将其融合于叙事之中。

它并不是力图刻画出一个冰冷的宇宙,而是将观照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作为核心内容;其深层次的人文反思,是其超越一般科幻作品的最杰出之处。

刘慈欣曾表示,解读《三体》的关键词是 " 恐惧 "。每当一个文明展现出傲慢,随之而来的便是压倒性的毁灭打击。

——人类得意洋洋摆出的太空舰队,被 " 水滴 " 以最原始的方法几乎全盘抹杀。

——三体自认为稳操胜券之时,转头便被罗辑 " 破壁 ",建立威慑平衡,长达百年。

——两代 " 执剑人 " 交接之时," 水滴 " 偷袭并摧毁了全部引力波发射器,却转眼就被人类舰队发射出 " 同归于尽 " 的广播," 流亡地球 " 计划直接破产。

——而人类自认为防御打击万无一失的 " 掩体计划 ",在二向箔到来时,才被发现不堪一击。

这些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匪夷所思细想极其精彩的反转,正是天生的戏剧冲突和矛盾张力,也是最适合转化为影像的节奏点。

而影视剧有意识地剪裁剧情、拓展情节,才能让一部与小说有着完全不同艺术语言的影视剧,有更明快的故事节奏和更丰满的细节。

在原著小说中,人类复杂多变、讳莫如深的情感,是三体文明最为忌惮的 " 变数 ",人类由此衍生出 " 面壁计划 "。

而剧版《三体》将人性的矛盾用影视化的语言出色地展现出来——从崩溃走向坚定的汪淼、从颓废转为洒脱的丁仪、抑或善恶之间 " 横跳 " 的叶文洁……都更体现出人性的复杂与幽深。

至于《三体》动画版和翻拍自《乡村教师》的《疯狂的外星人》,融入了大量网络梗,却忽略了最基础的戏剧冲突构建,人物支离破碎,情节不知所云。

在我们看来,评价一部改编剧,正如评价一餐美食:

要么,是一口就能察觉用功明显 " 高一档 " 的匠心美食(《三体》腾讯剧版或许能接近?);

要么,师傅完全吃透菜肴特点,烹饪手法神乎其技(《流浪地球》系列是典型);

要么,是一顿简单的小烧烤,也能尝到足够惊喜的味道(《我的三体》系列的惊喜颇多)。

三者居一,可能便是一道 8 分往上的佳作。

《三体》小说,曾打破过 " 中国人写不出世界级科幻 " 的刻板印象,它 " 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到了世界级水平 "(复旦大学严峰教授评语)。

实际上,《流浪地球》《三体》等影视作品,也正突破 " 经典科幻影视化困境 " 的桎梏,将我国科幻 IP 影视化改编的世界观建构、故事情节设置、类型化探索、电影工业水平提升等多个方面,逐渐提升至世界主流水平。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 大刘 IP 宇宙 " 似乎也并不遥远。

作为 IP 产业的长期观察者,更是作为科幻迷,我们衷心期待国产科幻影视化改编不断 " 加速 ",也衷心希望 IP 改编能进一步引动 " 科幻热潮 ",激发更加壮丽的奇妙幻想与现实回响。

这一天,但愿也并不遥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智慧云

智慧云

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三体 刘慈欣 腾讯 好莱坞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