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儿童教育 04-15
这本删了又删才出版的禁书,为何值得每个女性认真阅读
index.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大家好,我是千妈。

当我发现这个时代成人比孩子更需要阅读后,我决定除了推荐童书,也做一些经典作品的推荐与解读,尤其是适合女性的经典解读。

只有我们自己先丰富了,才有余力带动孩子提升。今天是经典解读的第10本书,我们一起来读托马斯 . 哈代的经典作品《德伯家的苔丝》

▲来源:当当

推荐版本:世界文学名著名译书系版本

版本推荐理由:张谷若教授经典译本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姐妹,很快 "和千妈一起读经典" 栏目也会跟大家见面。

浮躁时代,我们一起安静读书,阅读不指向成功,但它可以为我们带来丰盈的灵魂和宽广的认知。

过往回顾:

《M 型社会》

《面纱》

《小王子》

《包法利夫人》

《红与黑》

《西西弗神话》

《我与地坛》

《飘》

《项链》

聊书前先扯几句题外话 ~

上篇文章预告《德伯家的苔丝》时,我说这期主题是" 走出身体,是男性对女性最基本的尊重 ",有好些姐妹就很激动,跑来私信问我是不是要聊柏拉图纯恋,还有姐妹开玩笑说啊,你终于突破了!一直好期待你能像其它先锋女博主一样聊聊性与爱的分离……

我只能说,我被你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八卦精神,直接给整不会了 ~

这部作品讲的 " 身体 ",跟你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但看大家这么好奇,还是决定在正文前多扯两句。

首先,本人对柏拉图没有任何兴趣,因为我不太认可这个流派。

其次,我认为爱和性是不分离的,男女最初的吸引就是自然而然的身体靠近欲,这是去除社会因素,发乎本质的东西,是爱最原始的基础。在诸多关于爱情因素的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是耶鲁大学斯腾伯格的爱情三元论,他认为人类爱情虽然复杂多变,但基本离不开三个要素 :

激情、亲密、承诺。

激情就是身体的靠近欲,情绪上的着迷,色彩是迷幻。

亲密既包含身体的靠近欲,也包含灵魂的契合度,色彩是温暖。

承诺是彼此给与的安全感,三要素里最理性的部分,色彩是冷静。

这三个元素共同构成能给双方带来幸福的爱情,缺一不可。

所以,身体与爱是不分离的,你们说的纯精神恋爱可能存在,但现实中概率极少,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不过,如果只是动物性的本能欲望,这段理论是不适用的,大家具体案例具体分析。

姐妹们如果确实对探索自身情感、性灵类的心理流派感兴趣,也可以留言告诉我,我后面可以分享一些波伏娃、伍尔夫的书,作为女性意识觉醒领域的先驱者,她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可能更具启发性。

好了,满足各位宝子的好奇心后,咱们就要回归正题了 ~

为什么特意解读《苔丝》这本书,不是因为它是英国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托马斯 . 哈代最重要的作品,也不是因为它是胡适、钱钟书青睐的 " 哈代三书 " 之一,而是我看到网上太多解读,依然站在道德凝视的高位,标题动不动就是 " 一个失足少女的故事 ",就忍不住替苔丝感到不值,替哈代塑造的这个经典女性角色不值,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刷新下部分所谓书评家的狭隘认知。

之前解读过 " 包法利夫人 "" 面纱里的凯蒂 "" 项链里的马蒂尔德 ",在这些女性角色身上,多少都有着虚荣、贪婪的人性弱点,正是这些人性弱点,诱引她们走上歧途。

苔丝不同。

在苔丝身上,你看不到这些女性身上常见的劣根性,她是至纯至善的存在。

然而杀死苔丝的,就是她的至纯至善,这也是最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

所以,《德伯家的苔丝》是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就像鲁迅说的:

"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但它不是什么 " 一个失足少女的悲剧 ",而是社会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来源:电影《德伯家的苔丝》截图

" 身体 " 是贯穿整个故事的关键线索。

128 年前,哈代发表了《德伯家的苔丝》,小说共七章,章节题目就很出格,第一章题目是《处女》,第二章题目是《失贞之后》,光题目,在那个年代就足以掀起波浪。

由于争议过大,这本书屡屡被拒,一再删减,但再多删减也挡不住它的魅力,一年内五次再版,让女主角苔丝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说情节并不复杂:

在多塞特郡一个乡村,住着一对夫妇和他们的 6 个子女。

父亲叫德比,是个普通农夫,有天在路上遇到一个牧师,牧师告诉德比,说他看过一份古老的记载,意外发现德比家族其实是一个很老的贵族家庭,本来姓 " 德伯 ",血统很高贵。

不仅如此,德伯家族还有亲戚,就住在附近不远处。

这个消息对一个农户影响太大了。

要知道,在当时的英国,一千多万人口里面,贵族不过两千来家,里面还分公爵、侯爵、子爵好几个等级,其中公爵地位最高,每年有 2 万英镑以上收入,当时普通人一年累死累活也不过十几英镑,阶层差距特别大。

这个消息意味着,农民德比如果真有这么一个贵族亲戚住在附近,那他就能指望这家亲戚给自己一些接济,这样的机会是很难得的。

于是,德比就想让他的大女儿,也就是小说的女主角苔丝去德伯家认亲。

苔丝本身是个傲气的姑娘,是不愿意去富贵人家认亲的。

为了不让父亲 " 逼 " 自己去认亲,就想着多替家里干点活,自告奋勇替父亲赶马车去运货,却因为驾车不熟练,和一个邮政车撞到一块,结果拉车的老马被撞死了。

苔丝心里觉得特别对不起家人,这种心情战胜了她自己骄傲倔强的性格,她决定答应父亲,去德伯家攀亲。

你看,苔丝的本性就是既自尊又善良,她更多时候不是在为自己考虑,而是在为家人考虑。但苔丝永远也料不到,就是这份善良,将她的人生推入了无可挽回的灾难。

苔丝刚到德伯家,就遇到了亚雷。

亚雷是德伯家的独生子,这个家庭的确有点小钱,但并不是牧师说的什么贵族,他们只是伪造了身份文件,给自己加了个耀眼的光环,也就是说,所谓德伯后裔就是个冒牌货。

亚雷这个人的生活,看起来就像一场表演,而他自己也习惯了油滑、轻浮和机会主义。

苔丝这样单纯的姑娘,来到这样一个环境,本身就已经处在失控的危险里了。

不出所料,亚雷见到苔丝的第一面,就被她的单纯和美貌所吸引。但他爱的不是她的内心、精神和善良的品质,他爱的只是苔丝的身体。

像亚雷这样的男人,在当时,哪怕今天,都并不少见。

传统农业社会,女性的价值定位就是 " 嫁汉嫁汉,生娃吃饭 ",没有任何社会权利和地位,一切依附于男性,根本谈不上独立的文化个性。

工业革命后,纺织业发展起来了,女性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验,汲取到了知识和能量,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意识。

这时候男性,所面对的女性是复杂的,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自然女性,同时也是一个有精神内涵的文化女性。

但男性对怎样去爱这样的新女性,完全没有经验,整个社会文化上也没有任何导向。

我们都读过《诗经》,里面是这样描写女性的:

"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发现没,这么多字全是对身体的赞美,关于女性的精神内质,一个字都没提。

还有成语 " 郎才女貌 ",直接把男性价值定义为 " 才 ",女性价值定义为 " 貌 ",这些都是社会文化的潜在体现。

虽然技术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社会依然习惯性将女性作为一个自然人,忽略她们的精神价值,这就是孕育亚雷式男性的文化土壤。

亚雷的身体取向会给苔丝带来灾难,但年轻的苔丝很难明白这点。

而且,亚雷这个人虽然头脑轻浮,但他有个特长,就是进攻性非常强。

在一次出行中,觊觎苔丝很久的亚雷骑着马故意绕远路,把她带进密林,趁又累又乏的苔丝沉睡时,得到了她的身体。

按照传统小说情节,后面的命运大抵就是苔丝忍辱负重,抱着无可奈何的态度跟亚雷生活下去。

但苔丝跟别的姑娘不一样,她是个自尊纯真的女孩子,不愿屈从于金钱和权贵。

苔丝内心的顽强,不只是一般的自尊,也是对真挚情感的维护,她不肯屈服于不爱的人,不愿意通过委身他人来换取物质保障。

但家乡是回不去了,那里等待她的只是男女老少的嘲讽。

苔丝决定去 40 公里外的一个奶牛场做挤奶工。

从这个决定,我们也能看到苔丝身上美好的品质,一个女孩,遭受这么大的打击,却依然能在困境中保持自立的坚韧,很不容易。

小说中,有一段苔丝和弟弟的对话描写,也让人十分感触。

弟弟问苔丝:

" 你说过每一颗星星都是一个世界,是这样吗 ?"

苔丝说:" 是的。"

弟弟又问:

" 都跟我们的世界一样吗?"

苔丝说:

" 我不知道,不过我想,有时候它们好像我们家树上的苹果一样,大多数是好的,润泽可爱,但有几个坏掉了。"

这段对话既折射出苔丝的善良(即便遭受痛苦,她依然觉得大多数 " 苹果 " 是好的),同时又有很强的悲剧预兆感,苔丝后来的遭遇证明了这个坏苹果一样的世界是多么扭曲、恶劣。

在奶牛场,苔丝遇到了另一个男人,这个男人给了她极大的幸福,也给了她痛彻心扉的痛苦。

这个男人就是牧师之子克莱尔。

克莱尔跟亚雷完全不同,他关心人间正义,思考人的罪恶、拯救问题,喜欢精神漫游。

他在苔丝身上看到了某些自己熟悉的东西。

除了美,他敏感地发现,这个女孩身上还有一种气质,一种深藏的顽强,一种生命的灵性。

克莱尔的爱与亚雷不一样,他是发自内心的,他想得很深远。

真情反而很慢很犹豫,因为不会只考虑自己爱不爱对方,还要考虑自己能不能给对方幸福,越踌躇越难开口,只能在行动中获得确信。

故事进行到这里,仿佛一片明亮,合适的女人遇到合适的男人,多好。

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是 19 世纪的英国,克莱尔能够接受苔丝的失贞吗?

苔丝的妈妈来信提醒苔丝,千万不要把过去的事情告诉克莱尔,妈妈饱经风霜,知道这件事的利害之处。

但苔丝很单纯,很善良,她觉得不能欺骗自己心爱的人,于是,在婚礼当晚,苔丝亲口向克莱尔说出了心里的秘密。

她没有料到,克莱尔的反应会如此巨大,他用前所未有的冰冷语气对她说:" 我一直爱着的那个女人不是你。"

他把她看作一个骗子,一个伪装成清白的有罪的女人。

从克莱尔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到男性根深蒂固、历史悠久的思维逻辑。

读到这里,我就感觉很悲哀,亚雷垂涎于苔丝的肉体,克莱尔能看到苔丝的精神美,但两个男人都走不出身体的边界。

克莱尔面对苔丝的苦难,第一反应就是把原因归结于她本人的道德问题,而不是上层的堕落和下层的不幸。

这跟克莱尔的阅历也有关系,简单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世界的复杂性缺乏了解,也让他无法从丰富的人类情感出发,去理解苔丝的坎坷。

他决定离开苔丝,去遥远的巴西,换个环境,用异邦风情疗养受伤的心灵。

克莱尔在巴西的生活和事业都很不顺利,但幸运的是他认识了一个男人,这个英国男人彻底改变了克莱尔的世界观。

这位同伴到过的国家和民族比克莱尔多得多,见多识广,思想开明。

他对苔丝这件事的看法和克莱尔大不相同,他认为苔丝的过去并不重要,重要是她能成为一个好妻子。

男人还坦白对克莱尔说,他离开苔丝到巴西来是个绝对的错误。

哈代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角色来改变克莱尔呢,他就是要让克莱尔从跨文化的角度扩大生命体验,看到更多元的价值,改变他对女性的认知。

这个偶遇的男人,具有自然主义、多元主义的生命观,他认为人类社会 " 犹如地球表面,并不规则 ",人生的 " 过去 " 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和未来。

这些是 20 世纪之后的现代主义价值观,有人本主义的平等性。

这段描写虽然只有几百字,却是全书的文化之眼,表达了哈代超越时代的观念,对女性看法的深刻反思。

不过,有情人尽释前嫌,终成眷属好像永远都不会成为经典名著的结局。

哈代要写出底层的苦痛能苦到何等程度,英国法律体系对女性多么冷酷无情,因为只有这样,这部小说才能释放出巨大的社会批判性。

于是,克莱尔回到英国后,看到的不是等待他的苔丝,而是被现实逼迫回到亚雷身边,以舍身饲虎的苦难为家人换取生存机会的苔丝。

苔丝看到克莱尔的瞬间,其绝望可想而知:

在她一步步屈从于亚雷的时候,克莱尔正星夜兼程赶回她身边。

人生最大的绝望莫过于此了,幸福就在眼前,却有一座雪山横亘之间。

于是,小说的最高潮也在此时到来,在剧烈的绝望和痛苦情绪下,苔丝一刀捅死了亚雷。

哈代写的这个情节,完全超出了苔丝的天性,非常震撼,但又非常合理,有着人性上的必然性,她只能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守护自己的纯真。

小说最后结局,是克莱尔和苔丝的妹妹站在山坡上,望向监狱,

" 八角形平顶塔楼的飞檐上高高地竖着一根旗杆,八点过了几分钟之后,有一件东西顺着旗杆缓缓升起,在微风中舒展开来,那是一面黑色的旗子。"

被处死的,就是苔丝。

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苛刻:

地位对性情的苛刻,

手段对目的的苛刻,

今天对昨天的苛刻,

未来对今天的苛刻。

读到这里,我发自内心觉得哈代很了不起。

要知道,1837 年到 1901 年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执政时期,禁欲主义盛行,面对一个 " 失身 " 女子,社会主流根本不会考虑她所遭受的欺骗和侮辱,更不会去反思社会文化深层的问题,只会选择指责苔丝这样的女子,将她们定义为罪恶的源头。

哈代却实现了超前的转型,将男性凝视转换为女性视角,选择为女性倾诉。

也正因如此,这本书具有了为时代剔骨疗伤的文学力量,成为屹立于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

从两性关系的角度,《德伯家的苔丝》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男性应该如何超越身体的局限,看到女性更重要的内在价值。

就如同简爱里那段著名的对白:

" 你以为我是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吗?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

也很庆幸,从两千年前的 "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女性只能作为攀援于大树的藤蔓而存在,到当代诗歌里:"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一些观念正悄然发生变化。

我想通过自己的解读,让更多女性能够去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是想要提醒大家不要忘记:

今天,人们之所以能够接受两性平等,是因为一百多年前有这样勇敢的书冲锋陷阵,为我们清除了精神上的障碍,打破了认知上的桎梏。

评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