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法的光 04-16
看了14岁抑郁症女孩跳楼事件,我才明白医院精神科挤满孩子的原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阿尔法是比昂精神分析一个重要理论,它的含义代表把不能忍受的情绪感受转化为可以情感接受或者可以承受的感觉。

希望这里我们彼此疗愈将生命不能忍受的痛转变为光,照亮我们的人性深处的黑暗,遇见我们真正的自己 ······

前几天看到" 抑郁症女孩凌晨从 8 楼跳下 "的热搜,我这心一下就提起来了。

好在,消防员及时展开了安全气垫,接住了坠落的女孩,才没有发生悲剧。

据说,女孩目前正在接受抑郁症治疗。

万分庆幸,深深叹息。

庆幸于年轻的生命并未悄然逝去,叹息于一个孩子在最好的年华失去对生的希望。

在这则新闻下面的评论区,很多人对女孩表达了疼惜和温情,可也有不少人表示不理解,甚至是冷嘲热讽。

有人质疑女孩作秀:

有人暗指女孩心机深沉:

但更多的,是对抑郁症的忽视:

这让我想起另两个热搜。

" 抑郁?真是瞎扯!"

一个发生在贵阳的医院里。

13 岁的男孩被确诊患了重度抑郁,他妈妈无法接受,一直喋喋不休地抱怨着:

" 我们现在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他吗?你说挣点钱都给你花了?你有啥想不开的?我们一天天的压力多大呀!你还抑郁了,你愁死我算了!"

而孩子躺在病床上,背着身子,没有任何反应。

另一个是,一个年轻人患了抑郁症之后,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了父母,却得到这样的回复:

" 正常思维,规律生活,干该干的事!哪来的抑郁?摆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心态,普通人,就过普通的生活!

说句打击你的话,以你目前的工作、生活状态,能自足就万幸了!在你身上根本看不到一个年轻人的拼搏劲、学习劲、努力劲、工作自赎劲……

所有的只停留在嘴巴上,行动上看不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年轻人解释了几句,可能是觉得说了也没用,又撤回了消息。

父母见状,又发来一段话:

" 我说的可能有伤到你的自尊,但你好好地静静地想想,不小了,也要想想自己的人生路应怎么走?知识型?技术型?混沌下去?

务实生活,踏实干事,提升自己的能力!

抑郁?真是瞎扯!端正三观,正确人生!

不管你撤回了什么,遇事多动脑,三思而后说,话到嘴边留三分,凡事谋定而后动!"

为什么要说这两件事?

因为这两件事代表了相当一部分父母对孩子抑郁的真实态度——

不认同、不理解、不相信。

孩子抑郁的成因是复杂的,遗传基因、养育环境、社会文化都是影响因素。

但必须承认,父母对孩子患病后的态度,确确实实能够影响孩子病情的走向。

" 如果当时我妈说我矫情,我就跳下去!"

依旧是两个故事。

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陈瑜在《不被理解的少年》一书中,呈现了这样一个案例:

男孩佳佳是高一学生,从小成绩优异,在市重点高中上学,目前因抑郁症休学在家。

但早在初二那年,他就曾吞药自杀过。整整吞了 12 粒药,直接被救护车拉到医院去洗胃。

具体原因佳佳说 " 不记得,也不想去想 ",只记得自己 " 有一点点灰心,不是因为某件很具体的事情 "。

按理说,孩子已经出现自杀行为,最好做个心理评估。

可佳佳的父母既没有给孩子做,也没跟孩子好好聊聊,只是觉得孩子在闹情绪、闹别扭。

他们以为,等孩子情绪过去了,一切就会恢复到原样。

他们从未意识到,佳佳心里有一个空洞,他渴望父母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可得到的只有挑剔、打击和质疑。

佳佳抑郁痛苦的至暗时刻,是靠抱着一条毯子汲取安慰度过的,因为他的父母可能只会告诉他 " 你的伤心是多余的 "。

可毯子是没办法回应他的,病情得不到缓解,亲子关系又无法滋养他,佳佳只能自己 " 托住 " 自己,在即将被抑郁吞没之前,跟父母提出休学在家。

可能是他的理由很充分,也可能是父母隐约觉察到了什么,他被允许在家休养。

但也仅限于此。

佳佳在生死之间徘徊:" 我把自己托住了,至于这个底是什么样的,能不能支住,还能支多久,我不知道。"

他的父母依旧在 " 孩子什么时候上学 " 的问题上发愁纠缠。

另一个,是央视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中的故事。

高三的钟华不知何时抑郁了,一开始只是单纯的心情不好,后来时间长了,就会因为一件小事持续难受一两周,最大的感觉就是没有感觉,一片混沌。

她自己分析过为什么抑郁,因素很多:

即将面临高考,学业繁重;

正值青春期,情绪不稳定,有时会跟同学发生冲突;

家庭氛围一直都紧绷绷的,从小被妈妈要求考试拔尖。

……

可即便分析出来,对钟华的抑郁也起不到治疗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抑郁,可能唯一清晰的想法只有:

" 我不想活了,我感到现在的一切,对于我来说都太过痛苦。"

好在,钟华还有求生的本能,她跟父母说了自己的情况,而父母则完全接受了她抑郁这件事。

从小督促钟华好好学习的妈妈非常平静地跟她说:" 那就休学吧,休了学好好养一下。"

钟华一下子就放松了。

妈妈当时并不知道,如果她要是跟其他家长似的,说孩子就是一个矫情,钟华可能当时就从窗户跳下去了。

父母营造出的爱和接纳的氛围滋养着钟华。

在治疗一年后,她重新回到了学校,继续上学。

你看,这就是把孩子当成问题去处理跟孩子一起面对问题的区别,前者视孩子为敌人,后者给孩子托底。

结果自然大不相同。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所说:

" 好的父母,该是一个结实的容器,孩子的生命能量,可以在这个容器内流动,一旦孩子发现,他的生命能量被允许、被看见,这份生命能量就会转化为生能量。

相反,如果父母容纳不了孩子的这份生命能量,这时这份能量就会转入到潜意识的黑暗中,成为死能量。"

跟孩子站在一处

才是真正的帮助

财新网曾发布过一篇文章,里边描述的场景,是许多父母无法想象的。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下午门诊出诊的截止时间是四点半,但即便已经下午六点半了,医生还在持续加号。

据曹庆久医生说,儿童门诊加班是常态,早则七八点下班,晚则深更半夜。

因为患抑郁症来就诊的孩子,占门诊量的70%

某天,他接诊了14 个孩子,其中的9 个都是因为严重抑郁导致不能上学的。

跟十几年前相比,病房中患抑郁症孩子的数量多了许多,以至于有些 13 岁以上的青少年因儿科病房没有床位,只能转去成人科。

北大六医院儿童精神科诊区

《2022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14.8% 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其中的 4.0% 属于重度抑郁风险群体。

不管我们是否承认,事实就是,越来越多的孩子处在抑郁的状态。

是的,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跟父母那代人比条件好太多了。

可相对的,随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生育率越来越低,孩子承载的期望越来越高,他们感受到的压力也是父母那代人的数倍,甚至数十倍。

北大六院儿童精神科医生林红在接受采访时讲:

" 从心理层面成长来说,十几岁正是人格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

他们开始思考自己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的意义是什么?自己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以及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他们希望被看见、被尊重,有平等对话的机会。"

这恰恰也是我们有机会跟孩子共情的部分——

因为年少时的我们跟孩子有着同样的愿望,只要我们仍记得那时的感受,就能做个跟孩子站在一处的父母。

当我们想要督促孩子学习,为孩子走神溜号大发脾气时,可以回忆下自己小时候被父母责骂不好好学习是什么感受;

当我们指望孩子能吃苦中苦,自律坚韧,不犯错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小时候犯错、偷懒、哭泣后,希望被父母如何对待;

当我们责怪孩子脆弱、不懂事、想太多时,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小时候跟父母展露真实的自我后,是如何被忽视、打压、评判的。

一个人没有办法选择自己有什么样的父母,但可以选择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帮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人,于我们,于孩子,都是生命中最为美好的馈赠。

- END -

我是老 K。

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

那么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

这样你就不会错过馆君啦!

点个【在看】,老 K  给你更多好内容。

点个「在看」 你最好看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智慧云

智慧云

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抑郁症 抑郁 消防员 规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