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鱼电影 04-16
央视力捧的国民演员,也翻车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鱼叔

影视圈出了件大事。

「感动中国」2023 年年度人物出炉。

除了科学家俞鸿儒、水稻专家杨华德等意料中的国之巨匠外。

演员牛犇也上榜了。

颁奖现场,主持人介绍他:

「70 多年来精心刻画了 200 多个经典荧幕形象。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他从不给别人添麻烦,没有助理,不用替身,受伤后打上麻药也要完成角色。」

但,对此,很多网友却不买账。

有人说,演员演戏好,只是完成本职工作,也取得了相应报酬。

这个奖应该颁给有社会贡献的人,比如科学家或奉献社会的劳动者。

乍听好像确是如此。

可再仔细想想就会发现,这种说法还是基于今天的影视环境。

年近九旬的牛犇,他的演艺生涯可远不止如此。

今天不妨展开聊聊,他凭什么「感动中国」——

牛犇

作为公认的老戏骨,牛犇的演艺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他演了一辈子配角,很多都是没名没姓、台词寥寥的角色。

但却能凭着出神入化的演技,让角色立体鲜活。

像电影《牧马人》中以一句「老许,你要老婆不要?」先声夺人的郭谝子。

电视剧《老酒馆》中孤苦无依,嗜酒如命的老二两。

至今很多人都记忆犹新。

如今见多了演员争番位,粉丝争热度。

再看看牛犇长长的履历,很难不被震撼到。

他人如其名,只知埋头耕耘。

横跨大半个世纪的表演生涯中,与几代电影人合作,留下 200 多个银幕角色,串联起中国影视业的发展史。

从 1946 年中国电影发展初期,在谢添的《圣城记》中作为童星出道。

到新中国成立后,参演北影厂的《龙须沟》,后又任上影厂演员。

再到 80 年代探索期,出演华语悬疑开山作《405 谋杀案》。

和谢晋合作《牧马人》,与张瑞芳合作中国第一部儿童片《泉水叮咚》。

1989 年,还初次尝试电视剧《聊斋》,尝试了丐仙、白翁等几个角色。

90 年代之后至今,随着电影产业化、商业化发展,他的作品类型也更加多元。

电视剧有 1990 年的《平凡的世界》,他饰演孙玉亭。

2004 年在《大宋提刑官》演老狱卒。

张艺谋的《活着》,他是威严又和气的镇长。

姜文的《一步之遥》里,他又是好色的土财主。

如今,耄耋之龄还活跃在片场。

前两年有《第十一回》《我和我的祖国》。

获得 1 次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3 次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2017 年,获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他的敬业程度,放在今天的内娱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为拍戏,他与死神擦肩 7 次。

曾经跌进黄河水,差点被急流卷走。

还曾从毛驴身上跌下,当场休克。

造成胸骨错位,肋骨断了两根,医生说必须卧床休息。

可为了不耽误拍戏进程,他打着吗啡,用 3 天时间拍完了几十个镜头。

当时,他入戏太深,狠狠抽打自己时,一旁的医生急切地说,再这样下去就很难治好了。

事后,他卧床 9 个月才恢复。

这些惨痛的经历却不曾熄灭他拍戏的热情。

拍《海鸥老人》时,他已经 80 岁高龄,一场跳进冰冷湖水中的戏,还是坚决不用替身。

84 岁拍《老酒馆》时,片场气温低至零下,他坚持赤脚单衣。

导演主动提出让他穿上袜子,只拍上半身。

但他断然拒绝了,说这样不符合角色设定。

近几年,很多和他合作过的导演都感叹,没想到他这么大年纪,台词总能记得一字不差,拍戏几乎都是一条过。

可能有人觉得,这些戏对有资历的老戏骨来说不算什么。

但其实,牛犇曾在采访中说,他确实记性大不如前,记台词越来越吃力。

只是他为了不影响拍摄,会花更多时间反复记忆,经常三四点就起床温习剧本。

然而,即便如此,很多人还是觉得,他只能说是行业劳模,谈不上有社会贡献。

尤其今天在很多人眼中,演员是特权行业。

演员付出得多,赚得也比普通人多,何至于被歌功颂德。

这种说法固然有其道理。

但也要知道,它仅限于当下的影视环境和头部演员。

早年中国大陆电影业并非高薪行业。

当时社会整体经济水平不高,演戏更多被视为艺术追求,而非商业活动。

演员属于文艺工作者,收入来自国家规定的工资体系,而非市场化的票房分成或片酬。

牛犇有过转行做导演的经历,拍过一部收视成绩不错的《蛙女》,这是电影厂派给他的任务,属于本职工作,没有额外酬劳。

比如,曾经的「北影三花」之一张金玲。

1970 年,她做演员时,最初每月工资是 18 元,以后每过一年会涨 4 块钱。

那时人们普遍生活艰苦,她每年还得省吃俭用存 100 块钱寄回老家给父母,也没有额外的赚钱渠道。

有资料显示,当年一般工厂学徒工的工资是 22 元,二级工是 48 元,比当演员的张金玲的工资还要高。

(图:70 年代演员工资单)

演员的工作待遇自然也不比今天。

牛犇回忆当年拍戏条件艰苦,伙食、路费自理,晚上打地铺住。

片场经常没有厕所,演员只能尽量不喝水,牛犇到现在都没有改变这一习惯。

刘晓庆拍《火烧圆明园》时,每天伙食都是冷馒头。

看到香港演员的盒饭里居然有肉时,羡慕得哭了出来。

不同于今天的电影、电视剧,好像更多是给大众提供消遣、娱乐。

当年的电影明星都是广大观众发自内心推选出来的。

他们拍的也更多是反应社会现实,贴近大众生活的作品。

像牛犇那一辈电影人,出了很多德艺双馨,备受尊敬的老艺术家。

牛犇的经历又很特殊。

他是 6 岁父母双亡,和哥哥相依为命的流浪儿。

意外进了剧组后,跟着很多演员吃百家饭。

也一直受到像谢添、赵丹、李丽华等老一辈艺术家的熏陶,将演艺事业的精益求精看作艺术、人生的追求。

从他身上能看到很多老一辈电影人的踏实和激情,责任和担当。

他一辈子没有经纪人,没有签经纪公司。

80 多岁还自己手写每天的工作行程,自己打车去机场。

他对小人物的精准演绎,不仅为从业者树起标杆,推动着中国影视业的发展。

还有更广义而的社会文化意义。

就像牛犇早年对剃头匠的表现,短短几个镜头,是他长时间观摩街头的剃头师傅学来的。

他说,从那以后,直到今天,他的头发都是他自己理的。

除此之外,像厨师、工厂等不少行业,他都深入学习过,也都留在了不同角色里。

他转行做导演期间,除了学习导演能力,也主动培养演员,对他们的演技严格要求。

从他手下出过好几个最佳男配。

他晚年不愿麻烦孩子,选择自己住老年公寓。

还省吃俭用资助了百余名学生。

颐享天年的年纪,他还活跃在很多作品中,依然是小角色。

他戏称,以前演小青年、小乞丐、小战士,现在演小老头。

他在很多采访中谈到自己的表演,反复说着最朴素的道理,就是做什么都要认认真真做好。

无论是他本人的公众形象,还是留下的那么多作品,都传递着这个时代最难能可贵的价值思想和精神风貌。

今天,社会风气的变化让很多人忘了,演员也可以是一个普通职业。

「感动中国」本身就是嘉奖给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好的表率,参与引领社会风尚的个人,没有排除任何一个行业。

其实这一奖项之前也颁给过演员。

2002 年,濮存昕获此殊荣。

除了肯定演艺成绩,也称颂他在公益事业上的热心付出。

他作为艾滋病防治大使,积极宣传艾滋病知识,帮助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

所以如今给牛犇颁奖,自然是实至名归。

和给濮存昕的奖杯一样,不仅仅是肯定个人的功绩,也是在给演艺圈提正风气。

恰如牛犇给年轻一代电影人的寄语:

「你要爱电影,不要光爱它的鲜花、它的掌声,还要为电影付出。」

时代的潮水依然奔涌向前。

黄金年代只会越来越远,流量艺人早晚也会一拨拨退潮。

多年后还能留下来的,也只有生命铸就的艺术精魂。

今天的内娱,依然需要这样的「人民艺术家」。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智慧云

智慧云

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