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界 04-18
康桥资本,一场潜伏八年的并购征途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反转魔法

2022 年 8 月的一天,云顶新耀遭遇成立以来最 " 至暗时刻 " ——股价经历五连阴,最低下探至 6 港元 / 股。曾是港股 18A 中闪耀的那颗星,股价却比巅峰时期的 104 港元缩水了 94%。

这场阴翳的起因是一笔交易的回转。那天之前,云顶新耀将一手引进的重磅肿瘤药物 Trodelvy 的独家权益退回给了卖方—吉利德子公司 Immunomedics。这款药物有多重磅呢?吉利德当年心甘情愿以 210 亿美金的价格收购 Immunomedics,看中的正是 Trodelvy。

而在这起收购发生前,率先发起猛烈进攻的其实是云顶新耀:花了一年时间排除万难、甚至在 FDA 因生产工艺原因差点拒绝 Trodelvy 的上市批准申请时,坚定的以 8.35 亿美元总价买入其在亚太地区的研发和商业化权益。

事后验证,这是一笔极为成功的引进。云顶新耀在 Trodelvy 出一二期临床结果之前给出的协议,而吉利德在出结果之后收购,整体估值除以亚太地区估值,相差 25 倍。吉利德收购完成一个月后,云顶新耀就在港股挂牌上市,Trodelvy 成为其市值的核心支撑力,股价一度飙至 104 港元。

但结局还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2022 年的生物药企集体面临寒冬,无一不在继续壮大管线与回笼现金流之间徘徊挣扎,肿瘤管线更是 " 卷到飞起 "。卖工厂、卖管线、裁员、被收购 ...... 药企为了活下去使出浑身解数,仍有不少企业走在退市、破产边缘。当时账上仅剩几亿美金的云顶新耀,同样没有更多选择的余地。

康桥资本成为亲手挥刀的 " 恶人 "。作为云顶新耀最早期的孵化者和现在的控股股东,康桥资本在 Trodelvy 获批的第一个月就对外公布完成对 Trodelvy 的剥离——决意放弃肿瘤,放弃 ADC 管线,回笼资金,开启专注于肾科和抗生素的商业化之路。

向内改变的不只有管线,还有这条船的掌舵者。在临床阶段,康桥选用擅长研发的薄科瑞做 CEO。等到产品进入商业化阶段,又请来商业化经验更丰富的罗永庆。

罗永庆从事医药行业近 30 年,服务过默沙东、诺华、罗氏三家跨国大药厂,且是吉利德在华第一号员工和中国区总经理,后来还在腾盛博药担任过执行董事、总裁。

种种挥刀,是为了保住基本盘,突击增长盘。

当时云顶新耀的基本盘里,至少手握三款大单品:依嘉 ®(依拉环素)、耐赋康(Nefecon)和伊曲莫德(Etrasimod),三者均是 2019 年之前以低价 license-in 来的(比如伊曲莫德首付款 1200 万美元)。

其中,被称为 " 超级抗生素 " 的依嘉 ® 在 2023 年 3 月获批用于治疗成人患者复杂性腹腔内感染,并于同年 7 月在中国大陆上市;2023 年 10 月获批的耐赋康来头更大,是目前全球唯一 IgA 肾病对因治疗药物,能减少 50% 的肾功能下降,延缓超过十年进展至透析或肾移植,且安全性良好;伊曲莫德也几乎同期获 FDA 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成人患者。

前两款药品的商业化为云顶新耀赢得了翻身时间。据其 2023 年财报,依嘉 ® 和耐赋康全年营收 1.26 亿元,2024 年预计两者共有 7 亿元销售收入。罗永庆甚至预估光耐赋康未来的销售峰值就有 50 亿元(不过因价格昂贵,后期还要看医保谈判的情况)。

与之相对应的是股价的回暖。去年以来,云顶新耀的股价已从最底部的 6 港元涨至如今的 25 港元 / 股。

这是创投圈罕见的 " 全方位逆袭 " 故事:一家曾跌落谷底的创新药企业断舍离又再出发;也是一次通过自我造血有可能撕掉 "Biotech 不盈利 " 标签的实践——公司预计 "2025 年底前实现现金收支平衡 "。

更大意义上,这更是一个用来证明当孵化控股型投资机构主动参与改造企业,是有机会创造无限价值、拿到良好结果的案例。

并购老手

康桥资本大概是近十年中国医疗领域最异军突起、甚至最令人意外的黑马基金之一了。

创始人傅唯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后加入淡马锡中国投资团队。今天他掌管 80 亿美元的跨国投资平台,还只是一位 80 后。

其实康桥资本 2014 年刚成立时与大多数医疗投资机构一样,选择大白马标的进行 " 少数股权投资 "。在 2016 年生物医药投资竞争最激烈的时间段,面对高耸的估值,康桥才决定亲自下场,转向控股孵化运营和并购整合模式。

中国各个领域的战争,无外乎升维打法与降维攻击。康桥选择了前者——在风暴来临前主动变换战场。经过中间三期基金的小试牛刀,康桥五期美元基金规模超过 16 亿美元,转向更加庞大的标的,甚至涉足出海孵化、并购,并首次尝试跨国药企资产剥离项目。

比如五期基金投资了韩国最大的医美上市公司秀杰 Hugel、跨国药企资产剥离项目海森生物、孵化出 AI+ 医药公司昂胜医疗、Adcentrx,并在日本孵化了 Jadeite 医疗并实现部分退出。

并非医疗专业出身,背景多元,傅唯没有任何路径依赖,唯独对探寻商业本质逻辑十分痴迷。投资行业通常有两种游戏:一种是零和游戏,一种是把蛋糕做大的游戏,傅唯更倾向后一种," 我的钱、思想和行为必须创造价值 "。

这一点在他对于并购的野心、操盘时的节奏和目光毒辣上展现地淋漓尽致。

2021 年 5 月,Hugel 的控股股东贝恩资本放出要出售控制权的消息。三个月后,康桥资本主导的联合财团便宣布以 1.7 万亿韩元(约 94.3 亿元)完成对 Hugel 的 46.9% 股权收购。康桥资本不是最高出价者,但最终贝恩资本选择了康桥资本。

日后看来这似乎是个正确的决定。并购的门槛不止来自价格,更关键的是谁有能力让标的变得更好、更值钱。

收购后,康桥请来全球医美行业领军人物、前艾尔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Brent L. Saunders 出任 Hugel 董事会执行主席,2023 年又任命前 LG H&H 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Suk-yong Cha 担任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长。同时帮助公司走向全球化,从以前 30 多个国家拓展至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且刚刚拿到 FDA 的批准进军美国,这个全球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医美市场。

控股至今,收入和利润每年两位数增长。从财报看,Hugel 年销售量在 2023 年首次突破 3000 亿韩元(约合 16.2 亿元),净利润 971 亿韩元(约合 5.23 亿元)。在过去的六个月里,Hugel 股价也上涨近 80%。

海森生物是康桥资本做的第一笔跨国药企资产剥离项目。他们首先将 2022 年 3 月收购的武田高血压和糖尿病药物中国业务剥离,以此搭建康桥慢病药物平台,继续引进罗氏芬、思他宁等重磅药物。同时聘用新 CEO,优化销售团队,安排本土化生产运营以降低成本。同时也在积极进行第一个东南亚并购项目,开始向泛亚太市场迈进。

更早前,康桥还并购整合了安瑞医疗:先控股杭州安瑞,再主导并购了常州三联星海,引进新的管理团队并调整销售团队和生产效率。目前康桥控股七年,收入增长 7 倍,净利润增长超过 26 倍。

苏桥生物是康桥自己孵化的 CDMO 公司,在 3 年时间实现全球团队组建,产房完工,和获取数亿元订单;康桥也敏锐地捕捉到行业即将内卷的趋势,果断出手给药明生物,实现退出及超 3 倍的回报。

撬动巨量资金完成交易,只是一场并购马拉松的前半程,买下公司后的运营管理才见真章。与传统 PE 做并购更偏价差套利不同,康桥的思维更偏长尾赋能,主要靠提升内在价值获取收益。从 2016 年康桥开始控股并购策略,目前一共控股 20 家企业。

过去的一年内,在行业相对低迷的逆境下,康桥作为控股基金,旗下医疗健康企业收入增长了 10% 左右,但 EBITDA(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即经营现金流)则增长了 25%。

这也成为研究它的必要性:一家早期以少数股权投资见长的基金,如何能在决意转向并购之时,撬动资金、人才重塑生态圈,成为一家甚至多家企业的掌局者?又是如何在业务达到巅峰时寻找时机,使战略投资伙伴成功退出?

收购龙头企业,建立多国部队出海

海外 VC 起步于科技成果转化,一级投资普遍需要较强的控制力,多数投资机构持有被投企业 20%-40% 的股权,掌握着董事会席位和重大决策权,对并购退出更有主导力。

比如过去三年大放异彩的 mRNA 企业 Moderna,正是在 2010-2012 年由 Flagship 采取 " 隐形模式 " 进行内部孵化运作的,到如今,仅这一家公司所产生的回报,就已经远超其前后为百多家初创公司投入的资金总和。

对比来看,中国一级市场投资股权相对分散,决策权基本都在创始人,杠杆收购还属少数事件。并且周期调整阶段并购交易的达成大多要挤掉估值泡沫,逆市追投很考验投资人的价值判断力和投资定力。而国内一级投资更看重成长性,投资人和创业者都不愿直接降估值引发市场不必要的担忧,很容易为估值高低而缠斗。

康桥提供的解法,首先从投资标的看,选择的都是行业地位高、产品竞争力强、现金流稳定的公司。

另外,康桥买跨境资产一个主线逻辑是买区域性的公司,帮他们全球化(Globalize regional companies,至少要带到中国来。事实上,日韩、欧洲有很多医疗科技公司技术一流,但仍偏居一隅经营,或者在国际化进程中效率低下。

可以赋能,是一切的前提。越是大资金买入龙头企业,风险越低、现金流越好,越需要持续寻找增长曲线,重点是吸引到最顶尖的职业经理人做 CEO。康桥从来不惧怕在业绩不好的时候更换管理层。

康桥认为,做全球化企业最难的不是做产品,而是建立全球化的团队。很多中国企业拥有一流的产品(一点不亚于外国的产品质量甚至更优),且有价格优势,这些产品在发展中国家是有很大市场的。但是除了几家龙头,中国医疗健康企业出海的路还很漫长,其中最显著的问题就是愿不愿意招本土化的团队," 单单靠纯华人团队去开拓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是不现实的,本地人才开拓本土市场才是王道 "。

康桥拥有一个全球人才库,超过十多个国籍——韩裔、日裔、犹太人、印度人、安格鲁撒克逊、阿拉伯人、马来人等等不同背景的员工,国际化可以说是基因里自带的。

作为有现金流的资产,退出的通道也是多样的。例如每年的现金分红,好的企业几年分红本金就可以拿回;例如整体出售,控股股东也可以主导,境外结构还可以利用分红收益做若干倍的杠杆分红;IPO 也永远是选项之一。

就国内而言,很多国有企业会通过并购建立和加强自身医疗产业的布局。保险公司也拥有巨大的投资需求(现在国债收益很低,无法配置房地产),险资也渴求现金流强劲、且能有当期收益的资产。与此同时,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并购数量也在回暖。

当然,优质资产买贵了也会拖累总体理想回报。康桥对估值比较谨慎," 希望能在投资的前 4-5 年,通过企业自己产生的现金流就把投资成本收回来 "。

当猪不再起飞

与美国前三次并购浪潮类似,中国用过去二十年的间歇性活跃初步完成了并购市场的培育。一部分上市公司积累了产业并购整合的经验,新上市公司出于成长及退出压力参与并购更加积极。最重要的是,投资人积极求变,开始出现一些值得研究的典型交易。

2001 — 2021 年是中国一级市场投资的黄金二十年,退出几乎全靠 IPO。2022 年之后,三地 IPO 市场境况有目共睹,一级投资过热叠加 IPO 遇冷,退出回报率大打折扣。

事实上,过去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在高速增长,资本可以说是无限量供给,对企业的容错度非常高。但是如今,经济回到稳定状态,低效的增长将不会得到资本的青睐——谁能够更快,更高效,烧更少钱,谁才有机会活下来。

傅唯认为,收入增长的同时,现金流和利润也必须体现," 这在资本无限量供应的时代或许没那么重要,但现在一定比单纯的收入增长重要。"

中国过去 GDP 一路狂奔到 18 万亿美金,那个增量时代成就了一批业绩优异的 Venture 和 Growth 基金。但当潮水褪去,眼下更大的机会只可能存在于 18 万亿美金之下的存量市场。

在傅唯看来,国际环境和资本市场的变化周期里,更重要的任务已经不是继续 GDP 的增长,而是内部效率的提升,及用更少的资源实现同样的收入。" 买成熟的资产,提高效率,是发展中国家向成熟经济体迈进的自然转变。"

而康桥收购存量资产的优势在于:其更加注重企业自身的行业地位、收购的都是具有成熟稳定的现金流甚至利润的资产,再通过积极高效的运营优化和生态圈赋能实现业务增长。这不仅为战略投资人提供有利的退出回报,还可以解决 LP 对于当期收益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巨大需求。

这就是为什么目前的另类投资市场更需要的是并购基金,而不是成长型和早期 VC,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并购基金的配置绝对数是 VC 和 Growth 基金的 10 倍起。

与此同时,全球的资本市场随时可能脱钩,资本如何做到 local for local 也非常重要。例如人民币基金的市场,中国的险资市场其实不比美国的州立保险小,但面对的问题是 " 资金和资产不能匹配 "。中国人民币 GP 中并没有成规模的并购基金 GP,也没有成规模的固定收益 GP,就连基础设施和不动产的规模也是非常小。

" 所有人民币 LP 都觉得并购这个方向不会变,但是整个行业是新的,需要新的评估准则,可供选择的管理人也不多。" 在傅唯看来,发展并购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并购基金能配置到比如 300 亿,能量会更大、GP 也会更从容。

并购交易在欧美私募股权市场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但在国内,由 PE 发起的并购依然不算多见,很多人并不相信 PE 机构能够管好企业。

不过 2023 年以来,监管层多次表态支持上市公司实施高质量的产业并购,明确提出要建立完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 " 绿色通道 ",适当提高轻资产科技型企业重组的估值包容性,优化完善并购重组 " 小额快速 " 审核机制等。

并购投资在国内市场长期面临的 " 少数派 " 处境正在打破,康桥资本算是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样本。其在医疗领域的独特性逐渐被认可,不仅局限于并购,还有更早期阶段。

2023 年 9 月 15 日,北京经信局、北京科技委、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引导基金公开遴选基金管理机构,分别为 100 亿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100 亿信息产业发展基金、100 亿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以及 200 亿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总目标规模 500 亿元。

最终,200 亿医药健康产业基金的管理权花落康桥资本——这一幕,不言自明。

本文来源投资界,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404/532654.shtml

【本文为投资界原创,网页转载须在文首注明来源投资界(微信公众号 ID:PEdaily2012)及作者名字。微信转载,须在微信原文评论区联系授权。违规转载必究责。】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智慧云

智慧云

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吉利 诺华 亚太地区 港股 生物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