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 中华美学与前沿技术碰撞“可能世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4-20

4月18日,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此后每两年举办一届,本届展览以“可能世界”为主题,划分“太空史诗”“寰宇大观”“仿生格物”“无尽洞天”四个板块,梳理当代中国数字艺术的创作成果。

本届展览4月19日正式对公众开放,将持续至6月3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本届展览从12000余件报名作品中遴选出210件参展作品,类别涵盖CG绘画、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等。

主题“可能世界”展现了科技、哲思与艺术的碰撞。量子理论架设了无数个平行宇宙,所谓现实只不过是实现了的可能世界,是存在的无限分之一。本届展览定义可能世界的档案,用以收藏形态万千的世界幻想,而在数字智能时代,日益便捷的数字科技使创造成为每个人生命中的可能。

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策展人、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于朕介绍了一些重点展品。例如,本届展览展示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团队数字化作品,太空史诗展区将所有与天文太空艺术相关的作品进行集合展示,比较瞩目的是一个大科学装置的交互艺术呈现。

“我们还展示了脑电和雕塑结合的数字艺术作品,用此时此刻的脑电波生成当下的雕塑作品,每个人产生的作品不一样,用数字技术捕捉此时此刻。”于朕说。

在寰宇大观板块,《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这一动态、交互作品正在展出,这场视觉盛宴历时三年多打造,充分运用数字媒体特点,呈现极致的冰雪美学与中国式浪漫。

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美术总监,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主任陈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增加了数字思维,让数字进入艺术状态,冬奥会中所有的冰面呈现都是数字化完成的,通过算法改变影像,找到了创新的方式,“数字艺术的大门打开了就不会关上,开启之后会有新一代艺术家成长起来,我们要把它作为很重要的方向。”

在太空史诗展区,《太空光源》以太空大科学装置为主题,是以上海光源——我国自主研制的中国大陆地区第一台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为支撑的科学艺术装置。

主创作者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计算艺术研究所所长胡晓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作品研讨了地球上的科学装置放在太空环境下会为科学研究带来怎样的可能性,整个创作团队融合了艺术家和科学家,跨界的交流激发各种可能性想象,互相探讨装置的外观设计等艺术呈现,也延伸至未来研究的思考方向。

数字艺术是科技人文,是媒体技术所驱动的新创意的开启,它正在重塑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景观,开启感知与创造的全新维度。

数字技术与现实世界相碰撞,也在不断革新着艺术面貌与创作方式。展览现场,一幅数字版的《金陵图》格外引人注目——观众只需戴上智能手环,即可化身“画中人”。德基艺术博物馆展览部主任孙乐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一项目已经做了5年,通过不断更新技术,将室内高精度定位等军工技术首次应用在文博领域,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更生动地呈现书画作品丰富的内容,加入了交互技术后也可以输出画面中的海量信息,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观赏体验感会更好。

近年来,随着数字智能科技的日新月异,数字艺术更加成为社会和公共文化领域最受瞩目的艺术现象。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数字艺术是当代最富探索精神、最具前沿意识的艺术领域,数字艺术的繁荣发展更是新时代文艺的一个突出现象。

“本次大展是对过去十年中国数字艺术的一次集中梳理和展示,它呈现出新时代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所催生出的一种新质生产力。从大展现场可以感受到,数字艺术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现人文,超越既有的学科界限,极大地拓展了我们的时空想象。”高世名说。

(作者:柳宁馨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