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C肿瘤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钟芸诗:胃癌早发现、早治疗才能保证最佳效果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4-04-21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实习记者王子睿 上海报道  胃癌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最常见的癌症之一。

据GLOBOCAN 2020数据,2020年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超过100万例,死亡病例达76.9万例。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和死亡病例数都接近全球的一半,胃癌发病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4位、死亡率的第3位,由胃癌导致的死亡病例占全部癌症死亡病例的12.4%。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早期胃癌占比很低,大多数患者在发现时已处于进展期,5年生存率不足50%。

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唯一确定与胃癌密切相关的细菌性病原体,被列为1类致癌因子。绝大部分胃癌病例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2018年全球胃癌病例相关数据显示,非贲门胃癌占全部胃癌的82%,其中约90%的非贲门胃癌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感染相关癌症病例中约78万,其中34万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约占43.6%。

幽门螺杆菌感染控制是预防胃癌发生的最重要、最可控的手段。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是明确的人类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及早筛查和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降低胃癌发生率。

除了幽门螺杆菌,胃癌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胃癌的高发病率?2024年4月15-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是“综合施策,科学防癌”。作为经中央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全媒体集团,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旗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联合广东经济科教频道“岭南大医生”特别策划,推出“综合施策 科学防癌——21CC|2024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直播”活动。在此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副主任、主任医师钟芸诗教授,一同探讨肺癌的早筛早查、放化疗、靶向治疗与未来发展方向。

胃癌出现症状大多处于中晚期

《21世纪》:消化系统容易发生哪些肿瘤疾病?有哪些危险信号需要我们重点关注?

钟芸诗:常接触到外界物体的器官都容易引发肿瘤疾病,外界物体和环境因素都会诱发肿瘤的产生。其中第一点就是食物。今年的315晚会极大地提升了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大家也意识到有很多常吃的食物都是缺乏卫生保障。通常,含有对身体有害成分的食物,就容易导致消化系统肿瘤;第二点就是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喜欢吃烫的食物、喜欢吃辣、吃饭狼吞虎咽等习惯。这些习惯会导致消化系统的机械性损伤,破坏消化道黏膜引发炎症,进而刺激诱发肿瘤;第三点则是个人卫生感染也会诱发肿瘤,比如在南方比较常见的乙型肝炎病毒、人乳头瘤病毒(HPV)、食管乳状瘤、肛门乳状瘤等。

很多隐藏在人体身体内部的肿瘤,看起来没有任何明显信号。可能表现为成年人突发糖尿病,可能表现为后背疼痛不适感,而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症状其实就是身体在暗示一定的疾病信号。

《21世纪》:近年来,大家对胃癌的关注也逐渐上升,其患病的年轻化趋势也比较明显。胃癌有哪些前期症状?哪些因素容易诱发胃部癌变?

钟芸诗:胃的病变会给我们一些明显的警示信号,比如疼痛、呕血、黑便等。当身体发出这些信号的时候,多数处于癌变的中晚期。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还没有症状的时候,及时去做筛检来规避风险。根据日本今年公布的数据,经过多年的早期肿瘤筛查,日本胃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确诊胃癌早期的比例逐步升高。一般情况下,肿瘤发现越早,对人的影响就越小,治疗效果也越好。

很多不良饮食习惯都会诱发胃癌,比如,我们睡觉的时候,胃也需要“睡觉”。如果不让胃获得充分的休息时间,过度劳动就会损伤胃功能。此外,夜间胃的劳动强度不足,无法处理过多的食物。胃内残存的食物就会发酵,产生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

此外,幽门螺杆菌也与胃癌有着密切联系。在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很严重,尤其是携带致病基因的幽门螺杆菌。这种趋势会决定我们社会的未来。临床上,我们建议公众在40岁前可以通过胃黏膜切片染色镜检查观察有没有幽门螺杆菌的存在,也可以通过血液、大便检测相应的抗体、抗原,还可以通过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进行检测。如果检查感染阳性,必须要尽快用药杀菌,并且家庭成员与同住人都要检查,避免交叉感染。

《21世纪》:从发现幽门螺杆菌到变为癌症,是否存在周期性规律?在临床上是否有科学证据?

钟芸诗:感染幽门螺杆菌到罹患胃癌是一个慢性炎症的刺激过程。感染幽门螺杆菌并不一定导致胃癌,但幽门螺杆菌一定是一个重要因素。有些体质容易被幽门螺杆菌感染,刺激引发炎症。炎症就需要身体组织进行修复,就容易导致基因突变,进而诱发胃癌。

因此,我们鼓励大家在40岁之前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筛查的操作也很简单,仪器吹气和验血就可以检测。如果确认幽门螺杆菌阳性,只需要四联用药,两周时间就可以根除病菌。而且根治一次之后,只要注意饮食卫生,基本不会二次感染。

胃癌需早期诊断、精准治疗

《21世纪》:内镜是最常见的胃癌筛查手段之一,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内镜检查?

钟芸诗:目前,最新一版的《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给出了相关意见。从年龄来看,专家一致认为,在50岁进行第一次胃癌筛查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因为,50岁以后罹患胃癌的风险比较高,而此时内镜对身体的伤害也比较小;其次,从家族病史来看,如果有直系亲属罹患肿瘤,尤其是胃癌、食管癌和肠癌,此类人群就属于高危人群。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遗传,而是说此类人群更有可能携带癌变的易感基因,感染细菌更容易诱发癌症。我们建议高危人群在30岁时进行第一次筛查;此外,从身体的异常信号来看,如果出现胃痛、大便异常、食欲极大消退、身体突然消瘦等现象,要立刻进行筛查。

我们也可以先通过查血、B超、CT等方式来判断有无异常,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全都不能代替内镜检查。也有很多人认为“只要我不检查,我就没得病”,但这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心态。早发现、早治疗才是最佳策略,才能保证最好的治疗效果。

《21世纪》:无痛胶囊胃镜的准确度是否能和传统侵入式的电子胃镜相比较?

钟芸诗:如果是身体没有任何不适的年轻人来做筛查,可以选择胶囊胃镜。作为一个筛查工具来初步检查是可以的,如果检查结果没问题最好,如果发现有异常的话,还是要做电子胃镜检查。但要注意的是,胶囊胃镜的清晰度只有250万像素,而现在手机的像素已经能够达到6000万,所以它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胶囊胃镜其实耗时也很长。它的原理是,先喝很多水来把胃部撑开,然后通过外界磁场作用使胶囊在胃内部移动,来观测胃里面的情况。而且如果胃部有炎症的话,其实效果并不好。最好的办法还是根据年龄、家族病史、异常信号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胃镜筛查。

《21世纪》:胃癌的治疗手段有哪些?如何进行精准、规范化治疗?

钟芸诗:我国是一个胃癌高发的国家,尤其是在长三角和东北地区。近年来,我国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是随着消化健康领域的发展,早期病人发现率在不断提高,同十年前相比有了显著改善。肿瘤并非不治之症,目前我们已经把肿瘤纳入慢性病管理范畴。而且与其他慢性病不同的是,高血压和糖尿病是不能根治的,我们需要与它们长期共存,但肿瘤是有可能根治的。

通常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对于早期胃癌病人,癌症的转移几率很小。大量国内外数据证实切除癌变的局部胃部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而对于晚期(进展期)胃癌病人,癌症转移风险较高,肿瘤易随着血液和淋巴循环在体内“逃窜”。此时,就需要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手段,但需要先通过科学的靶标发现和识别来证实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

另外,现在治疗癌症的理念转变也在发生转变,化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术前化疗,又称作新辅助化疗,是在开刀之前进行的化疗;术后化疗,也叫做辅助化疗,是开刀之后进行的化疗。现在,很多医院采取全程新辅助化疗,就是把原本的术后化疗转化为术前化疗,在开刀之后就不再进行化疗,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癌变出现了转移,就无法通过手术根除。但我们要拾起与肿瘤长期共存、斗争的信心,等待新药物的研发,并积极配合现有手段的治疗。

聚焦胃癌治疗未来发展方向

《21世纪》:“基因检测+靶向治疗”成为癌症治疗的热门方向,常见的思路是通过基因检测来筛查常见的靶点,然后根据靶点来匹配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那请问具体的临床治疗路径是怎样的?

钟芸诗:所有的肿瘤都有规范化的治疗指南,会明确一线治疗、二线治疗、三线治疗分别用哪些手段和药物。而不是说价格昂贵的靶向药的治疗效果就一定好。

现在绝大多数的药物都有敏感靶点,医生会进行精准化评估来根据敏感性判断适合用哪些药物。如果发现药物效果差,或者病情进一步发展,会再重新评估来更换药物。针对每一位患者,医生都会进行多学科讨论,来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

《21世纪》:在刚才癌症治疗方案中,您有提到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手段。根据您的判断,您觉得哪些手段更具有前瞻性、创新性,会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钟芸诗:回看过去20年,我国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用于攻克肿瘤疾病。尽管治疗手段层出不穷,但目前为止还看不到一个能够完全根治的疗法。

从未来肿瘤的研究方向来看,我觉得有四个方向值得期待:第一个方向,肿瘤疫苗。目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杜绝小儿麻痹症,乙肝疫苗大大降低了肝癌发病率,这都是我国对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但是对于肿瘤,这样一种生长不受控制的组织,还没有上市任何一款疫苗。就是肿瘤疫苗的研发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目前还没有什么重大的研究发现能够支撑。

第二个方向,更为精准、更小毒性、更高疗效的分子靶向药物。不同的基因都会对应不同的治疗药物,我相信在未来十年内,在靶向药物方面一定会有大的飞跃。

第三个方向,放疗技术的提高。比如在我们中山医院,放疗有很多种类和手段,包括通道放疗、质子放疗,未来会在提高肿瘤疗效的条件下,不断减小放疗毒害。

最后一个方向,综合疗法。我们不单独依靠一种手段进行治疗,也不是把几种手段逐个使用。而是通过多学科团队的综合团模式,结合外科医生、内科医生、肿瘤科医生、放化疗医生一起,根据现有指南和患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特殊病人,我们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治疗中心可以做一些尝试性工作。

《21世纪》:今年4月15-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其宣传主题为“综合施策,科学防癌”,这种理念也体现在您刚才指出的几大类发展方向中。您认为要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战略目标,实现遏制癌症发病率、死亡率,提升癌症5年生存率达到46.6%的目标,在临床上还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钟芸诗:“健康中国2030”其实提出了非常多的经过科学严密论证的方法策略,都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我认为在肿瘤治疗方面,实现“健康中国2030”愿景的主要工作是早诊早治早筛。近年来,我国的胃癌筛查技术得到不断提高,非常多的早期胃癌患者得到诊治。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肿瘤患者的增加并不可怕。只要在早期阶段筛查出来,通过各种综合手段诊治一定能提高治疗效果。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的筛查费用是最低的,设备是最好的,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公共资源。

此外,我们需要努力方向是健康意识的提升。通过媒体和医疗工作者的科普,公众对于癌症的认知和筛查意识已经得到不断提升,就像此次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就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的认知理解,也减轻了对癌症的恐惧,让大家对健康生活葆有信念。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