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04-22
爆火的Kimi,抢了谁的生意?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文 | 定焦,作者 | 黎明,编辑 | 魏佳

一个仅成立一年的创业公司,一群顶着名校光环的 90 后,做出了一款效果出众的大模型产品,让整个 AI 圈震动。

自从妙鸭相机短暂出圈后,国内的大模型行业,已经很久没出现爆款产品,Kimi 填补了这一空白。

最让人意外的是,A 股股民也来凑热闹,各大炒股群讨论 Kimi 概念股,流量激增导致 Kimi 服务器宕机。

如今一个多月过去了,虽然热度减退,但身边依然有人在讨论 Kimi。

北京一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告诉「定焦」,近期学校组织了学习会,安排老师学习 Kimi,老师给学生布置作业,要求学习、训练 Kimi。

在网络上,时不时能看到有人推荐 Kimi,这其中有一些可能是定向投放的广告推文,但也不乏一些自来水。

Kimi 带给人们的一个认知冲击是,AI 发展太快了,创业公司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相比之下,那些号称做了十几年、砸下千亿资金的科技大厂,不过如此。

Kimi 抢走了科技大厂的风头,未来还可能抢走他们的用户。问题是,火爆能持续吗?

谁在用 Kimi?

Kimi 是一个面向 C 端用户的智能助手,善于读长文、搜网页,主打功能包括整理资料、解读文件、辅助编程、文案写作等,被网友称为 ChatGPT 中文平替。

因为有 ChatGPT 在前边教育市场,还有文心一言、通义千问、讯飞星火等大厂推出的产品相互内卷,Kimi 提供的这些功能,其实很多人之前或多或少了解过。

但对比之下,像 Kimi 一样让很多人自发使用,不只是厂商自吹自擂,还能让 2 亿 A 股股民狂欢的国产大模型产品,此前没有过。

Kimi 呈现给用户的东西很简单:一个像百度搜索一样的搜索框," 文件,拖进来;网址,发出来 ",然后用户可以直接针对发给它的文件或网址提问,让它帮忙总结归纳、分析数据、全网搜索。

图源 / kimi.ai 官网截图

最大的亮点是它支持超长文本输入,一开始是 20 万字,后来增加到 200 万字,而当时纵观全球范围内的大模型,没有一个能超过 10 万字的。

这在用户体验上最大的变化是,你给大模型投喂资料,不用再把文件拆分成好几个了,直接丢进去就行,它都能很快读懂,还能 " 大海捞针 " 定位其中的信息,告诉你某个信息出现在哪一页。

看到这,Kimi 的用途很明确了——长文本阅读和分析概括,可以理解为 AI 搜索 + 文档总结。它是一个生产力工具,帮助我们处理信息,偏实用导向,不是用来吟诗作画、聊天娱乐的。

这个定位,决定了 Kimi 的使用者主要是打工人。Kimi 官方介绍文档中提到了六类人群:学术科研人员、互联网从业者、程序员、自媒体与内容创作者、金融和咨询分析师、法律从业人员。他们有个共性:要处理大量文档信息。

一位非诉律师对「定焦」说,之前经常用 ChatGPT 整理法律政策,利用它写报告、总结,但 ChatGPT 有个问题是每次输入的信息不能太长,比如一份 1 万字的材料,需要分成好几份,分批发给它才能进行分析。Kimi 的长文本特点,解决了这个问题。现在他是两款产品同时在用。

一位自媒体从业者告诉「定焦」,他会用大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财报信息,查询一些财务数据,在对比了文心一言和 Kimi 之后,他觉得 Kimi 更好用。"Kimi 的功能很直接,简单好上手,总结归纳能力很强。"

不过,他们都表示,目前使用频率不高,更多是尝鲜、试用,因为 AI 生成的内容质量不稳定,有时候会出现胡说八道的情况," 可以参考,但不能全信。"

Kimi 的开发者,是一个叫作月之暗面的创业公司,去年 3 月成立。Kimi 去年 10 月第一次亮相,从一开始就主打长文本,对外宣传的噱头是 " 完整吃下了一本《三体》"。

亮相之后的半年内,Kimi 迭代了三次。识别扫描件、上架小程序、联网搜索,以及将支持的上下文长度升级到 200 万字。

3 月 18 日的 200 万字升级是一个转折点。在那之前,Kimi 还是在互联网圈、大模型从业者,以及小范围的 AI 爱好者中传播,升级之后,Kimi 成功引起了 2 亿股民的注意,出现一批 Kimi 概念股,Kimi APP 和小程序宕机上了热搜,进一步传播出圈。

如今来看,Kimi 能火,是多个因素共同促成的。首先是产品确实还不错,这是前提;其次恰到好处的营销,2 月中旬月之暗面那笔 10 亿美金、号称国内 AI 大模型公司单轮最大金额的融资,极大增加了关注度;此外,Kimi 概念股的发酵,来自 2 亿股民的神助攻,最后一举将 Kimi 送上了微博热搜和 Appstore 总榜前十。

Kimi 的确是出圈了,这跟此前国产大模型只在业内人中传播不一样。不过,从总量上看,实际使用 Kimi 的人数还是有限,Similarweb 监测到 Kimi 网页版的日活用户数峰值在三四十万的水平,全网日活峰值在百万水平。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这个成绩相当不错。问题是,为什么做成这件事的是一家创业公司?

Kimi 做对了什么?

月之暗面不是国内最早那批做大模型的公司,在它之前,百度的文心一言作为 ChatGPT 之后第一个亮相的国产大模型,被认为最接近 ChatGPT。此外,阿里的通义千问、科大讯飞的讯飞星火、智谱 GLM,都已迭代了好几轮。

但除了厂商们的主动发声,国内一直没有出现 C 端用户真正认可、愿意自发为之宣传的产品。

一大乱象是卷参数、刷榜单。几乎每家在发布产品时,都要把 GPT 拉出来对比一波,找到几个指标把 GPT 超越——比如,中文能力。GPT 成了靶子,被国产大模型轮番吊打。但业内人都知道,论综合能力,国内没有一个大模型能超越 GPT4。

" 刷榜 " 是大模型行业公开的秘密。国产大模型乐于刷榜,经常在各种榜单上排名第一。但多位做榜单测评的业内人士告诉「定焦」,大部分排名没有太大参考意义,跟 " 刷题 " 一样,不代表真实能力。

普通用户感到很迷惑," 你说你很强,榜单上有你,媒体推荐你,博主夸赞你,我就信了你,但用完之后,一言难尽…… " 一位试用过多款国产大模型的用户说。

国内做大模型的公司很有意思,有些是为了拉股价,有些是蹭热点,还有的就是想圈钱,动机很不单纯。稍微好点的,是为了赶超对标 OpenAI,是为了要赢。

即便是把长期主义挂在嘴边的大厂,很多也是为了打赢对手,而不是想着怎么满足用户需求。

最典型的是阿里和 360。Kimi 宣布支持 200 万字超长无损上下文之后,因流量激增服务器崩溃上了热搜。然后第二天,阿里通义千问宣布免费开放 1000 万字长文档处理功能,号称 " 全球文档处理容量第一 ",紧接着 360 AI 浏览器宣布内测 500 万字长文本处理功能。

好吧,大厂又 " 赢 " 了,他们又 " 第一 " 了。

有人点评:" 既然你(阿里、360)知道长文本好,而且你也能实现,早干嘛去了?这是来给用户提供便利的,还是来蹭流量的?"

除了大厂,还有大佬。去年 Kimi 刚发布不久,李开复成立的零一万物,发布了大模型 Yi-34B,能处理约 40 万字,是 Kimi 的约 2 倍,声称问鼎了多项全球英文和中文能力测试排行榜第一。但马上就有业内人指出,"Yi 系列 " 的模型架构与 Meta 的开源大模型 LLaMA 相比,只改了两个张量(tensor)的名字,让其陷入套壳争议。

图源 / 零一万物官网

在这样的大模型创业生态中,其实只要产品稍微好一点,营销巧一点,时机把握好,很容易脱颖而出。

今年 3 月,AI 创业者华融琦利用 Kimi,写了一个《Kimi 最全指南》的云文档,传播很广。他对「定焦」说,Kimi 做长文本很早,从一开始就拿这个点做单点突破,给人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而长文本是一个通用性的功能,Kimi 相当于是以功能和场景出圈。另外,创始人杨植麟超级学霸、AI 大牛、90 后的人设自带滤镜,在感性层面获得了外界更多支持,用户出于认可自发的宣传也给 Kimi 增添了不少流量和好感。

产品定位决定了市场策略。在国内大模型产品中,Kimi 是少有的从一开始就明确只做 to C,不做 to B 的产品。Kimi 发布的第一天,杨植麟就说过,希望先提升模型能力,同时也会聚焦 C 端超级应用,通过产品连接技术与用户,Kimi 是第一个产品尝试。

对 C 端用户的看中,决定了 Kimi 的产品体验不会差。无论是 200 万字的超长文本,还是拖拽文件的无门槛操作,以及简洁的页面设计,都能体现这家公司的用户思维。

BAT 等大厂的大模型,做的很早,想要的也很多。在 " 做给谁用 " 这个问题上,大厂是典型的既要还要,既要吸引 C 端用户,又想让 B 端客户付钱,所以大厂基本都是把大模型跟云服务打包在一块,C 端 B 端两手抓。

智谱 AI 是清华系的创业公司,全面对标 OpenAI,公认技术实力强悍。智谱也有面向 C 端的产品,但落地方向以 to B 为主——智谱在机场广告牌上打的大屏广告," 助力千行百业加速迈向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明显是给企业看的。

相比之下,Kimi 是少有的从用户需求出发打造的产品。这不是说月之暗面的动机多么高尚,只是从结果来看,用户认可度更高。

抢了谁的生意?

作为一家创业公司,月之暗面少了些包袱,得到人们更多包容,这是大厂没有的优势。

去年 3 月百度在国内率先推出文心一言时,人们的关注点不是产品的功能表现,而是它有没有套壳,以及产品演示为什么是录播。

C 端用户对大厂有一种天然的挑剔,甚至认为他们是创新的敌人。所以当杨植麟顶着 90 后创业者的光环出现时,很轻易就被贴上了颠覆者、破局者的标签。

那么,月之暗面的真实技术实力如何?Kimi 的火爆能持续吗?

AI 创业公司语核创始人池光耀认为,总体来看,考虑到长文本能力,Kimi 是潜力很强的模型,能排在国内的第一梯队。

他对「定焦」分析:"Kimi 对长文本的追溯能力很强,在给定材料中靠指令要求追溯特定信息的准确度很不错。即使是把指令埋在两三万字的小说中也能做到正确遵循。另外,它处理大部分日常任务的逻辑性能足够,虽然对超长材料的总结提取可能会漏掉部分细节,但能保留主体正确。"

华融琦认为,各家大模型都有自己擅长的点,Kimi 的优势是解读长文本,像是一个超级智能的文本检索器;智谱的智能体比较完善,搭建了开源生态,基于这个生态开发项目比较方便;MiniMax 的模型比较懂人性,在角色扮演、情绪价值上有优势;文心一言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做的比较好。

"Kimi 确实是 C 端工具中最耀眼的,但在其他方面,比如 AI 系统搭建,光靠 Kimi 还不行。" 华融琦说。

由此来看,Kimi 只是在 C 端用户最容易感知的一些方面,暂时做到了比较好的体验,但这不意味着它就具备了很大的优势。

AI 行业投资人柳笛对「定焦」说,现有的这些大模型,没有同一框架下的可比性,其实论综合能力,百度、阿里、智谱 AI 的产品是不错的,但 Kimi 在一些办公场景,比如复杂搜索、多轮对话、报告分析等方面好用,被用户当作辅助工具来用。

不过,由于产品定位清晰,Kimi 已经对大厂的产品产生了替代效应,比如搜索。

" 我觉得有了 Kimi,基本可以不用搜索引擎了。" 一位 Kimi 用户对「定焦」说,在他看来,Kimi 的联网搜索 + 自动生成功能,对传统搜索是降维打击," 过去搜资料,你要从大量结果中自己去筛选、判断、分析,现在这些过程都可以省略,你只需要下指令就可以了。"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Kimi 爆火的那段时间,还有一款产品的流量也增长迅猛。根据 "AI 产品榜 " 的统计,AI 搜索产品 " 秘塔 AI 搜索 "3 月访问量同比翻了 5 倍,在总榜中的排名快速爬升,仅次于文心一言和 Kimi。

柳笛认为,Kimi 对大厂接下来的策略产生了影响。" 大厂明确 to C finetune(微调)的方向了,更加看重 paperwork 的质量,而不是纯生成一些聊天内容,让用户调戏。"

当然,也有人对 Kimi 的可持续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它不一定能赚到钱。国内的大模型厂商之所以要做 to B 生意,是因为能看到明确的变现场景,C 端产品难出爆款,出了爆款后算力成本是个巨大负担,让用户付费则考验用户性。而很多用户涌入 Kimi,也是看中它是免费。

秘塔科技 CEO 闵可锐曾经直言:在国内不论针对什么环境,与国际市场的付费意愿相比而言是糟糕的。

"Kimi 也没成功,它在试图先培养用户习惯,现在能维持百万 DAU(日活),月推理成本都得大几千万,接下来大家就要验证收费了。" 柳笛说。

华融琦认为,Kimi 对 C 端收费是一个必由之路," 只是要看在什么阶段、对哪些功能进行收费,这就很考验 Kimi 的产品和定价水平。"

大厂转变策略后,对 Kimi 形成围剿之势,因此技术和产品的迭代速度很重要。

"AI 这一波浪潮,大家达成共识特别快,一旦进入白热化的打仗阶段,不管是抢用户还是抢收入,恐怕不会特别久。" 华融琦说。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智慧云

智慧云

ZAKER旗下新媒体协同创作平台

相关标签

kimi ai a股 文心一言 阅读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