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这天,他们说,最是书香能致远……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侯沐伟 编辑:李松达 2024-04-23 20:01:00

内容提要:2024年的这个世界读书日,无论你是否仍在坚持阅读,都应该一起来看看这些关于书籍的故事和思考。

天津北方网讯:“读书是一项能持久的爱好。”站在家中3万册藏书前,资深读者王玉旺如是说道。

或许你的床边案头正放着一本几次打开都未能读完的“大部头”,或许你的收藏夹里正存着好几个“种草”的图书榜单;

或许你正经历着“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或许你正在读书软件的排行榜里和朋友们的阅读时长来一场你追我赶,或许你早已习惯了阅读,习惯了文字化作养分流入身体的感觉……

2024年的这个世界读书日,无论你是否仍在坚持阅读,都应该一起来看看这些关于书籍的故事和思考。

 

那些打着手电筒摸黑逛书摊的“书虫”们

每周六不到6点,旧书摊摊主刘明香雷都会打不动地在天津鼓楼西街旧书市集摆起书摊。周围相熟的书贩也陆续从车上卸下旧书,很快,一个市集搭好了。

开市不一会儿,熟面孔的客人混杂在熙攘的人群中,来到书摊前踱步、停留。这些“书虫”们双眼直勾勾地盯着泛黄的旧书封面,寻找着这周又上了什么“新货”,时而俯身蹲下,时而摩挲着书脊,掏出老花镜细细观看,仿佛不觉疲倦。

这样独属于旧书市场的光景,刘明香看了已有14年。

鼓楼西街旧书市集

现年48岁的刘明香本身也是个爱读书的人,文史书籍是他最大的兴趣。从2010年开始,他逐渐接触收售旧书的生意。从一开始的天津古文化街,到海河两岸的亲水平台,再到如今的鼓楼西街旧书市集,他辗转了不少摆摊的地方。他说,从看书人到淘书人、卖书人,身份的变化带给他看待书籍不同的视角。

“干这一行,有那么多旧书来到我手里,又经我的手流出去。有时,一本旧书甚至从我手里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旧书就像漂流瓶,经常会带着曾经主人的痕迹,流转在一个个书贩和买家之间。”刘明香说,“十几年下来,熟客的面孔我越记越多,其中有些人,我不知道他们的姓名,却记住了他们对书的兴趣和偏好,可以说是‘以书识人’了。”

让刘明香感同身受的,是和那些客人彼此同为爱书人的热情。冬天时,天亮得晚,书贩们出摊时天还没亮,摸着黑纷纷试图在书市占上个好摊位。几乎在同时,客人们也在夜色未尽中摸黑赶了过来。只见这些“书虫”们或打着手电筒,或用着手机闪光灯照亮,乐此不疲地在书摊前驻足“验货”。

刘明香站在旧书摊前

“有的客人已经六七十岁了,却无论寒暑都经常过来,在好几个书摊前频繁地弓腰、蹲下、站起,就为了看清每本想看的书。这种时候,你能充分感受到那些爱书人的热情。”刘明香说,“很多书友跟我说,他们最怕的就是周六下雨、下雪,因为这意味着书贩没法出摊,自己就少了这个‘一整周以来的念想’。”

“人们认可书的价值,是这个市场能够持续存在的理由。旧书贩们日复一日地‘倒腾’各色书籍,归根结底,靠的是读书人、爱书人的热爱。”他说。

“文字涌入脑海中的乐趣,对我来说无法替代”

“今时今日,你坚持读书的理由是什么?”在某社交媒体平台,这是一个有着六千余条回复的话题。不同读者面对这个问题,有着不同答案。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现年58岁的王玉旺,仍然记得培根的散文《论读书》开头的句子。王玉旺是天津市东丽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高级讲师,也是一名资深的读书人、藏书人,谈及读书、淘书、藏书,他提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乐趣”。

走进王玉旺家,眼前的一切仿佛都被“书海”淹没——三室一厅的房子里,每个房间都有一面墙做了整排的书柜,图书整齐地包着封皮陈列其中。即便是这样,这个家也放不下他的全部约3万册书籍,那些放不下的书直接就摞在地上,从地板叠放到了接近天花板的高度。客厅的“书海”一隅,是一张小桌、一个坐垫,这就是他每日读书的地方。

王玉旺家中的部分藏书

说起书籍之乐,王玉旺总是会露出兴奋的神情,他说,翻开一本淘来的好书时,也会附带着唤醒购书时的一段记忆。

“最难忘的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还在读大学的我,在烟台道的古籍书店看到了《莎士比亚全集》。那时这套书有新旧两个版本,为了省钱,我先把精装旧版的几册买下,又陆续配以压膜新版,这样才凑齐了我的第一套《莎士比亚全集》。”王玉旺说,“当时的另外几册新版,被一同前去的另一位爱书的同学买走。那时没有互联网,找书全凭多逛、多看,他也是费了很大功夫才凑齐他的那套。多年之后,那位同学还和我一样清楚地记得这件事,两人回忆起来都很开心。”

王玉旺偏爱文学书籍,他的收藏中光是托尔斯泰的各版本著作就有近200本,《莎士比亚全集》有好几个版本,他本人十分偏爱的《金蔷薇》《瓦尔登湖》等世界名著更是有多达十多个版本。细细地比较不同版本的翻译、装帧、编校乃至纸张质量,将它们收入囊中,偶尔重新翻阅,是他多年来的一大乐事。

“书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同的。古人遇到珍品书籍时,甚至不惜卖房、卖地也要弄到手。今人获取书的难度大大下降,爱书人更多是藏用并举,更加注重书的使用了。”王玉旺说,“于我来说,书是用来收藏的,更是用来读的,那种沉浸在文字中的体验就是最大乐趣。读书时,文字涌入脑海中的想象空间里,慢慢发酵,形成自己独有的理解,这是图画、影视等其他形式替代不了的魅力。”

另一件让王玉旺得意的事,是这些年来他给数不清的人推荐过书单:“爱书人是会互相吸引的,而分享则是读书的又一大乐趣。这些年,我给小孩子的家长推荐过儿童读物,也给70多岁的老人推荐过《南明史》这样史学专著。很多人经我的推荐慢慢爱上了读书,进而学会了自己找好书、读好书,然后再反过来把他们发掘的好书跟我交流分享。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他们说:“阅读业态,正在改变”

尽管捧起书已是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但无论是在读书人还是卖书人眼中,围绕“书籍”所发生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我有日子没去逛书店或书摊了,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去年生病后身体有些不便,但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在网络上买书越来越便利,价格也实惠,这改变了我的习惯。”王玉旺说道。

过去一年,王玉旺买的书里,有超过三分之一是当年出版的新书,这些书中的绝大部分,他是从各家出版社的公众号或各类图书评奖活动的文章推送中了解到的信息,然后到电商平台上检索购买。

王玉旺说,对读书人来说,新事物的崛起是一件好事,他很愿意接受,“以前我们说一个人‘会看书’,有两层意思,一是知道什么书好,二是知道去哪买好书。如今,互联网给了这两个问题足够的信息渠道。喜欢一个作者,网上搜索一下,就知道他的所有作品;想买一部作品,电商平台一看,价格一目了然。以前想收集一套《莎士比亚全集》,需要下很大功夫去‘踏破铁鞋’,今天可能在网上花10分钟就能搞定。”

王玉旺坐在书堆中阅读

王玉旺觉得,互联网对读书的影响,或许会比想象中更快。“即便是我这种快退休的年纪,互联网也慢慢影响了我的读书习惯,更不用说年轻的读者了。我有时不禁在想,像我这样的老读者,也慢慢不再去书店买书了,那么线下的图书市场将何去何从呢?”王玉旺说。

同样的思考,也来自卖书人。聚福书店店主刘伟从事古旧书买卖多年,他位于曲阜道附近的店面是天津为数不多的古旧书店。他说,过去四五年里,他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和人合伙在电商平台做起了图书网店。过去一年,他们的网店图书销售量与线下书店相比,基本平分秋色。

“据我所知,现在天津做旧书生意的从业者,基本上都开了自己的线上店,有些更‘时髦’的,甚至已经开了直播间在卖书。拿孔夫子旧书网来说,天津的卖家大约有数百家,这个数量还在增长。”刘伟说道。

刘伟在他的聚福书店内

店面成本的压力、快递物流的发展、线上平台的正规化……悄然变化的因素促使卖书人不得不做出改变。如今,在书店里逛书,看到好书后立即用手机拍照后到电商平台下单,这样的购书模式早已司空见惯。刘伟认为,经营形式的转变只是行业的一个侧面,时代的转变,也让读者挑书、买书的思维悄然发生变化。

“逛书店的话,人们是有一种‘偶遇感’的,人们往往并不明确知道自己要看什么书,而是走马观花、浏览群书,继而发现一本书。如今,大家越来越习惯看图书榜单和推荐,然后带着明确目的地打开手机,在搜索栏里输入书名。久而久之,人们对‘逛书’的看法也在改变。”

读书这事,变得“小众”了吗?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21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5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40本。而在202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4.78本和3.33本。再往前的2021年,两个数字分别是4.76本和3.30本。

“人们越来越不读书了吗?”从上述阅读数据来看,这个观点并没有明确数据支撑。但从卖书人的角度观察,他们对读书群体的未来,确实显露出一些忧虑。

“保守估计,我店里顾客的平均年龄在40—50岁之间。如今,我们这里熟客占了绝大多数,新顾客,特别是年轻顾客,愿意光顾旧书店的很少。”刘伟说,“和同行交流时发现,即便是那些商业综合体里的书店,吸引新客源的压力也不小。那些不断推进的文创、咖啡、休闲空间等经营形式,就是力图加强对年轻人吸引力的佐证。”

刘伟觉得,无论时代怎么变、技术怎么变,图书的价值仍然会被认可,图书之美仍然会被认可。“对我来说,图书是有价值的,是很美的。就拿眼前这套英文版《红楼梦》来说,纸张和装帧多讲究,书顶还有刷蓝,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书,这么好的品相,简直绝了!”在10平方米左右的聚福书店里,刘伟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自己最近收来的好书。他说,时至今日,客人在他的店里淘到心仪的书时仍会很开心。最近,位于棉3创意街区的海河旧书市集每周日固定开放,吸引了一批卖书人前去摆摊,这让刘伟觉得很高兴。

市民在海河旧书市集翻阅旧书

不可否认的是,在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各种视听娱乐形式的兴起、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给人们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提供了更多选择。作为休闲的读书,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小众”选择。很多人甚至表示,自己已经“没时间读”“读不进去”了。

“我经常跟书友聊,我并不觉得‘没时间读书’是个理由。相反,只要有心读书,我觉得时间是永远可以挤出来的,而且永远也不晚。”王玉旺说道。这些年,他在工作之余每年坚持读60—80本书,他认识的成年读者里,每年阅读量在80本以上甚至更多的亦所在多有。他说,这些读者不刻意追求读书有用,而只是一种精神的愉悦。

“读书不仅是个人的事,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事。”王玉旺说,“作为一个‘资深’读者,我觉得整个社会还是应该大力提倡阅读之风,让读书人更加有所归依。最近,我刚刚读完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纪实文学《二手时间》,书里很多地方都提到家中的藏书、提到人们对文学的痴迷,让我感触很深。最是书香能致远,我想,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是个长期的事情,也是整座城市、整个社会应该坚持的事。”(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