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报告: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新型实体企业成乡村振兴新主体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024-05-0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在北京主办 “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研讨会,并发布《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主题是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报告》认为,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逐步提高了我国农村地区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质效。

《报告》认为,数字经济支持乡村振兴已取得显著成效和积极进展,并处在探索从政策扶持到市场主导的发展新范式过程中,但依然存在诸多短板。未来,要有效统筹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推动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振兴中有效应用,着力推进乡村产业数字化,加快构建数字化、全链条农业现代化服务新体系。

数字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字乡村”概念。2019年5月,《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印发,其后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明确部署数字乡村建设。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测算发现,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上升至41.5%;第一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为10.5%,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成为促进农业升级、农民进步、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研究室主任郑联盛表示,数字经济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有多方面提升,包括优化乡村数字环境,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农产品供需匹配程度等。

《报告》进一步指出,数字经济发展和应用对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农业数字化和产业链延伸,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二是数字经济发展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乡村人才振兴;三是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四是生态资源及其监管数字化,助力乡村生态振兴;五是服务治理数字化,推动乡村组织振兴。

以数字经济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志雄表示,数字经济可以加速技术扩散,扩大市场边界,降低生产成本,强化风险控制,优化生产结构,带动乡村产业振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为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前不久,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第二批试点,探索不同区域条件下数字乡村发展路径和方法,打造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发展样板,挖掘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

新型实体企业成乡村振兴新主体

《报告》指出,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不断融合,出现了以京东、华为、中国联通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同时具备实体企业的基因和属性、拥有创新的数字技术,并全面开放自身能力助力供应链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新型实体企业,成为乡村振兴新主体。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培勇在《报告》序言中写到,新型实体企业在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主动接触多元化市场主体、支持农业经营者进入数字生态圈、提供应用性服务以及培养数字化人才等方面具有特殊优势。

《报告》重点指出,新型实体企业依托强大数字技术能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以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补齐乡村振兴“短板”,受到业内的普遍关注。培养更多的新型实体企业,将成为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根据产业发展水平、产业振兴主导者的不同,《报告》将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支持总结为不同的模式,如根据产业化、数字化水平的差异,可以分为信息平台模式、单品数字化模式、农业产业园模式和三产融合模式。

郑联盛表示,不同模式的数字化应用、特征和场景都不一样,但都有效促进了农特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环节的数字化水平,助力提升乡村振兴的质效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水平。

虽然数字经济支持乡村振兴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并形成不同模式,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短板。《报告》认为,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结构性振兴问题突出,尚未形成全产业链服务体系,财政金融政策总体有限、结构有待优化,数字化理念不健全,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人才匮乏等短板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

杜志雄认为,下一步,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还需要从加速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综合性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优化数字经济应用场景,强化数字经济制度规范等方面着力。

《报告》也提出了多方面政策建议,包括完善乡村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构建全链条现代化数字化服务新体系,健全数字化发展理念,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内外兼修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等。

(作者:李莎 编辑: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