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静 10-15
生活在喧嚣,把精神隐匿于自我,“文学苏军新关注”研讨李樯小说创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近日,作为江苏省作协 " 文学苏军 " 新关注系列活动之一的李樯的小说创作研讨会在南京举行,此次活动由省作协主办,省作协创研室、省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南京市作家协会共同承办。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副主席郑焱,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丁捷,以及省内外的专家、学者等参加研讨活动。会议由省作协创研室副主任韩松刚主持。

△与会专家合影

" 文学苏军 " 新关注一直致力于关注江苏文学新热点、新锐优秀作家和新的好作品,通过介入现场、面向基层、关注地方,发挥文学评论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作为江苏 70 后实力派诗人、小说家,李樯与文学结缘由来已久。早在南京师范大学读大三时,他就在《钟山》杂志发表了自己的小说处女作《逃离》;大学毕业后,他一度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但始终坚守文学创作的初心,并由此进入曾列为中国文学期刊 " 四小名旦 " 之一的《青春》杂志;经过 30 余年求新求变的文学实践,李樯迎来了创作大丰收,先后获得金陵文学奖、紫金山文学奖等重要奖项。

郑焱在讲话中指出,李樯的小说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独具诗性。从近年创作的《喧嚣日》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到新出版的长篇小说《隐匿之歌》,他将对人性和生活的感知和思考转化为具体的文学实践,努力在个人生命体悟与社会发展历程之间建立联系。

题材广泛,兼具社会学意义

李樯的写作深深扎根于当下的生活状态,其题材多涉及婚恋、成长、都市等,笔下人物多以大学同窗为主体,对他们毕业后的人生轨迹进行描述,从而汇成了一幅立体多面的 70 后青春群像。" 它是一个时代之书,是一部大书。" 省作协副主席、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认为,《隐匿之歌》以隐喻的方式,把我们这个时代的景象和时代的精神以及这个年龄段族群的生存方式和精神之旅都呈现出来了。

△作家李樯

在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看来,李樯的写作介入了当下生活,题材类型广泛,是对当下生活的深刻反映。李樯以 70 后作家的敏感性介入当代小说创作思潮,从他的作品中可看到我们生活从表面到内里、从表象到精神的综合性真实状态。

《长篇小说选刊》主编宋嵩认为,短篇小说集《喧嚣日》是基于作家对所处时代特殊处境下的独特观察,带有世纪之交的文学风格,为近 25 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做了一个缩影,有立此存照的意义。" 他其实记录了那个时代,是有社会学意义的。" 东南大学教授张娟同样表示,其小说具有诗性和隐喻特质。

手法创新,突显时代的镜像

在具体创作中,李樯是如何通过世俗生活突显有关现实书写和人性思辨的呢?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李樯的主要著作《喧嚣日》和《隐匿之歌》予以聚焦。正如主持人韩松刚所说," 喧嚣 " 和 " 隐匿 " 这两个反差强烈的词,代表了时代和生命的两种镜像。

△李樯作品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张学昕认为,李樯所写这一代人都是从相对平淡的大学生活步入社会,他们的青春也由此进入一个不可控的情感和生命状态。在此背景之下," 喧嚣 " 既构成人物活动的外在世界,同时也是大时代的氛围和情境,人们的精神心理及命运都被牵连在了一起。每个作家都想通过自己的语境和表述方式,去触摸最隐秘、最柔软的情感部分,即被生活所隐匿的那一部分。比如他的小说题目《柔软下来》《星期五晚上干什么》《爬行游戏》等,就透露出奇特的气息,许多飘忽不定的精神、心理元素,也不时闪烁其间。

作家韩东对小说集《喧嚣日》逐一进行了具体解读和分析。他认为," 世俗 " 与 " 青春 " 是了解李樯小说创作的两个关键词。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和他所写的人物并没有任何高高在上和充当发言人的感觉,就是写了一个个小人物在大时代里的故事。此外,从这些作品中可以发现,人物名字相对固定,在山东大学教授马兵看来,李樯写的虽然是一个人,其实也是一代人,写他们人生某个时段的遭遇,以及该怎么面对这些问题,等等,这都让小说具有非常强的生长性。

" 李樯写短篇小说的时候,完全是经典小说的写法,从中可以看到我们熟知的审美、修辞、形式结构。"《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方岩认为,在此基础上,李樯的长篇小说多有创新之举。在他看来,《隐匿之歌》这部作品 " 既纯情又放荡,深情而狂野 "。作者将知识转化成叙事的把控能力,体现出一个 70 后成熟作家的经验独特性和稀缺性。

以文学方式重塑南京记忆

一个人通过艺术的方式,将生活文学化,这个徐州汉子又是如何以细腻的笔触,成为南京小说家的一个样本的呢?汪政的发问,打开了人们进入李樯小说的另一个维度。

△研讨会现场

在汪政看来,从韩东到朱庆和、李黎、李樯等人,这批南京作家作品呈现出一种比较接近的风格,即把日常生活的肌理挖得比较透彻,文本从容,平淡当中又让人有如履薄冰的感觉。

" 他 20 年前就很有先锋性,还有预见性。" 同是 70 后的作家朱庆和回忆两人的友情时评价说,李樯不仅仅是小说家,还是一位诗人,其诗歌与小说创作可能存在内在联系。

《雨花》主编育邦介绍,他和李樯都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当时中文系的两位老师郭平、鲁羊教写作课,也都是作家,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樯当时任校文学社社长,并与友人一起创办刊物《中间》,所选作品表现出的文学异质性,至今仍让人赞叹不已。同时,校外的毕飞宇、韩东、朱文等作家,也对他们坚持走上写作道路有很大影响。

从 " 中间 " 到 " 中坚 ",李樯走了一条迂回之路,却可归结为一个创作者对文学初心的坚守。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李黎分析,70 后作家没有经历过重大的历史转折,又没有像 80 后、90 后作家那样成为网络 " 原住民 ",且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还面临着进城时从小地方到大地方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南京则以其极具包容性的城市特性,接纳滋养了李樯这样致力于文学创作的作家。正如省作协创研室干部、青年评论家妥东所说,《喧嚣日》里面的南京元素,小说主人公走过大街小巷,对应着南京的地理空间,他们在街道上的所思所感,则以文学的方式重塑着南京的记忆。

丁捷在总结讲话时肯定了李樯的文学创作。他认为,第一,李樯是相对于 50、60 后强势的江苏作家群里面而显得弱势的 70 后作家中的强势力量,他让我们看到文学苏军新一代的崛起,70 后作家终于可以站到 50、60 后的肩上,寻找新的方向,这是向内发力,把宏大时代、庞杂社会的认知锻造成一支朝向自己的精神之箭,剖开了一代人隐匿内心的特质。第二,李樯为代表的江苏 70 后作家可以成为隐性作家,他们生活在喧嚣里,却把精神隐匿在自我的方式里,他们的创作更值得期待。

" 今天受到这么多师友的肯定,对我个人而言的确是帮助我厘清了今后写作的追求。" 李樯向与会专家的中肯点评表达了感谢。回顾个人创作历程,李樯表示自己一直在 " 努力寻求一种新的表达和定位。"

现代快报 / 现代 + 记者 陈曦

(江苏省作协供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