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进入我们今天节目的最后一个版块,听游新世界!咱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铜川非遗文化项目是 -- 耀州烙画!
耀州烙画
先给大家讲个光武帝与烙画王的故事,相传西汉末年,南阳城有一位烙画大师叫李文,他的烙画手艺巧夺天工。有一次他在城外山上挑木头碰到了逃命的刘秀,刘秀看到李文直接扑通一跪请求救命,李文让他躲到一块大石头上,帮他躲过了一劫。后来两人分别,李文送了一个烙画葫芦给刘秀当作纪念。刘秀称帝后凭借烙画葫芦找到了李文报恩,封他为烙画王,赐白银千两,南阳烙画也因此享誉全国。不过后世灾荒动乱,烙画技艺一度失传,直到清朝才复兴,之后在各地都有传承。
从故事中看,这烙画老早就有了,它的历史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以前在奴隶社会的时候,咱老祖宗就拿金属坯件在火上烤热了,在器皿上烫字、烙画图案。后来因为灾荒战乱啥的,这技艺丢了一阵儿,到清光绪三年,一个叫 " 赵星 " 的河南南阳人又给找回来整理好了,然后一代代民间艺人就这么传下来了。
这烙画用的工具挺特别,就是烙铁。通过控制烙铁的温度、用力大小和速度,在木板、葫芦、宣纸、丝绢、布料这些材料上画画。温度、力度不一样,在材料上留下的痕迹就有深有浅、有粗有细,这样就有了层次感,效果非常独特。烙画的颜色是那种天然的棕褐色,看着就古朴典雅,跟水墨画有点像。而且烙画不能改,得先想好再下笔,所以每一幅都很有价值。
烙画的题材也非常多,人物、花鸟、虫鱼、山水、历史人物、传说故事、十二生肖啥都能画,能看出创作者的想象力和本领。制作烙画,先得准备材料,挑合适的木板或者葫芦。木板一般用质地细、软点的木材,像东北的椴木。葫芦得剥皮、晾干,弄干净。然后把木板或葫芦表面用粗砂纸磨一遍,去掉毛刺啥的不平整的地方,再用细砂纸磨光,弄光滑了,最后用抹布把灰擦了。接着设计构图,可以用铅笔先打个底稿,或者在纸上画好了再拓到材料上,确定好画面布局和内容。最后就是烙制创作了,按照构图用烙铁画,注意控制好温度和力度,先画线条和轮廓,再刻画细节、上色,让画面更生动。
再说说传承,杨亚芝是耀州烙画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亚芝出生于 1969 年,从小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最早接触烙画是因为小时候看到奶奶梳头的梳子上有一个漂亮的古代侍女图案,这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高中毕业后,她买了一个电烙铁开始尝试烙画。刚开始研习烙画时,家里条件艰苦,只有一个土炕和一张小桌子,丈夫患病,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用公公做木工活废弃的边角料,伴随着丈夫的咳嗽声废寝忘食地练习。为了掌握烙铁的温度,她的手多次被烫伤,中指曾烫得能看见骨头,但她始终没有放弃。
经过多年的钻研,杨亚芝的烙画技艺日益精湛。她以烙铁为笔,在木板、竹板、葫芦、宣纸、丝绢和布料等多种材料上进行烙艺制作,制作风格细腻典雅,以中西结合的素描和工笔为主,作品大多以花鸟、虫鱼、十二生肖、历史人物、历史传说等为主要内容。她的作品曾多次在省市展出并获奖,得到艺术界的一致好评,作品《富贵同春》入选陕西省美术书法手工艺作品展,作品《野趣》获铜川市手工艺技能大赛二等奖。
作为铜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烙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杨亚芝深感责任重大。她先后为铜川市下岗职工、未就业大学生和残疾人义务传授烙艺技术,培训学员 200 多人,让更多的人掌握这门技艺,多一门谋生的技能。她还将自己 230 平方米的小院打造成以培训、传承、制作、展销为主要内容的烙画艺术工坊,为弘扬和传承烙画艺术不懈努力。
耀州烙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以独特的创作工具、丰富的题材内容、精湛的技艺表现和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同时,烙画作品还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耀州烙画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以火为笔,在材料上绘就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耀州烙画历经了沧桑巨变,却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耀州烙画的传承和发展,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民间艺人的共同努力下,耀州烙画一定能够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来源 /" 铜川旅游 " 微信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