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11 月 14 日讯(记者 吴雨其)" 中国不会是第二个日本,我们一定会比日本更快走出通缩!"
" 中国权益资产长达四年的熊市已经结束!"
" 政策大转向已经是明牌了!"
中欧瑞博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吴伟志在近期交流中对市场的最新研判与解读观点鲜明。
吴伟志提到,相较于日本,中国在两大领域拥有显著的竞争优势。首先,在经济规模方面,中国制造业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具备供应国际市场的能力,与欧洲、美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相比,庞大的经济体量显得尤为突出。其次,在产业配套方面,中国几乎能够提供所有行业的完善配套服务,这为其在全球竞争中带来了明显的比较优势。
对于未来中国资本市场的展望,吴伟志较为乐观。他认为,当前市场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此前出现的企业盈利不佳、投资者亏损严重、基金销售低迷、政府救市行动频出等现象,都是熊市底部的典型特征," 我们认为当前熊市底部特征极为完整,预示着 2025 年市场将迎来春暖花开。政策已转向支持股市,尽管许多人仍持怀疑态度,但行情往往在犹豫中发展。
中国具后发优势,与日本相比能更快走出通缩
吴伟志认为,日本作为外向型经济体,市场的规模和规模经济显然无法与当下中国相提并论," 我们跟踪了许多行业公司,并对比了国外的情况,认为中国如今拥有两大独特优势。"
首先是规模经济。在任何一个行业,中国的制造业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能覆盖海外市场。这种规模优势是欧洲、美国、东南亚乃至日本的制造业难以匹敌的。
其次是产业配套优势。无论是消费电子、机电行业,还是其他领域,中国几乎可以为所有相关产业提供完善的配套支持,这种产业链的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谈及为什么中国不会步日本的后尘,吴伟志认为关键原因在于后发优势。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经济面临资产价格下跌引发的资产负债表通缩现象,吴伟志回顾历史发现,面对这种衰退的应对并不顺利。
" 第一次发生在 1929 年的大萧条。当时未能采取有效的宏观政策应对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导致美国长期陷入经济衰退。第二次则发生在 1989 年之后的日本。当时,经济学理论仍不成熟,日本央行和财政政策采取了某些应对措施,但力度不足,未能有效阻止资产价格下跌,导致房价持续震荡下行,股市区间波动。" 吴伟志提到。
2003 年后,关于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应对 " 药方 " 逐渐得到了验证。2008 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时,坚定地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货币政策失效时采取了适当的贷款宽松。系列举措成功阻止了美国资产价格的螺旋式下跌,稳定了经济,使美国经济逐步走出衰退,股市在 2008 年见底后开始缓慢回升,经济也在 2013 年实现了实质性改善。
同样,2012 年安倍晋三再次当选日本首相时,他意识到当年日本未能走出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 " 药方 " 使用不够得当,尤其是剂量不足。
因此,他推出了著名的 " 三支箭 " 政策:一是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二是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央行直接购买国债等;三是结构性改革。
" 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应对产业中出现的产能过剩,若缺乏有效的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行业将进入长期的淘汰和重组过程,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来解决。我们看到,经过安倍的‘三支箭’,日本的经济逐步恢复,房价创下新高,股市也表现良好。这一系列政策也证明了三支箭的有效性。"
上述种种案例不难看出,中国现在拥有后发优势。面对资产负债表通缩这一经济病症,相关的 " 药方 " 已经成熟,且经历过美国和日本的实践验证。自 2003 年起,这一药方在美国和日本的成功应用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因此,吴伟志认为,中国在面对这一经济问题时,已经开始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并且随着政策的逐步深入,经济走出通缩的过程将是必然的。他总结," 中国不会是第二个日本。随着政策的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必将更快地走出当前的困境。"
如何应对近年来的踩踏事件?未来如何避免
为什么近年来踩踏事件越来越频繁?针对这一问题吴伟志也进行了深度探讨。回顾过去几年的重大事件,他认为,踩踏现象并非偶然。
比如在 2015 年和 2016 年,A 股市场曾发生过严重的踩踏事件,尤其是 2015 年,当时市场波动剧烈,强平操作频繁发生。类似的情况也在 2016 年初的 " 熔断事件 " 中发生过,而在 2020 年疫情期间,美国股市同样出现了严重的踩踏。此外,2020 年还发生了两次较为严重的市场踩踏,尤其是在 2 月的下跌中,市场情绪波动非常剧烈。
为何踩踏事件频发?吴伟志认为有两个关键因素。首先,信息传递的效率极大地影响了市场的反应速度。其次,许多投资者缺乏耐心,普遍倾向于做右侧交易。
吴伟志举出了 2015 年的例子,彼时的市场快速上涨让许多投资者心态逐渐变得急功近利。那时,许多人都在思考:" 我持有这些股票,但也不敢轻易卖出,怕错过更高的涨幅;我应该等到股价的右侧信号出现,再进行卖出。"
" 而当右侧信号最终出现,所有人都想要卖出时,问题来了,谁来接盘呢?这正是 2015 年踩踏发生的根本原因。市场中,大多数投资者都不愿意做左侧交易,而是选择等待右侧信号。" 他提到。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 2024 年 9 月 24 号之前。当时,许多投资者和市场人士普遍认为,政府不会出台强有力的刺激经济的政策,因此他们普遍选择低仓位观望,等待右侧信号。
9 月 24 号股票市场上涨的信号出现后,投资者的反应是分两步走:" 第一天出现上涨时大家仍心存疑虑;第二天、第三天上涨时信心逐渐恢复,市场开始出现大规模买盘,许多人开始追涨。尽管这次踩踏事件的杠杆效应没有 2015 年那么严重,但其本质依然是踩踏。多数投资者不愿做左侧交易,而是等到右侧信号出现才跟风买入,从而推动了市场的剧烈波动。"
基于此,吴伟志认为在未来的市场中,踩踏事件仍然不可避免。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以及市场参与者的情绪波动,踩踏现象可能会更加频繁。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如何避免踩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他回忆 2015 年," 我们从二季度开始就逐步减持那些市值较小、流动性差的公司,尽管那时的市场环境并不容易,因为这些股票依然继续上涨,许多同行机构的净值跑得比我们快,我们承受了不小的压力。"
吴伟志始终认为,提前采取防范措施是对风险最好的应对方式,不愿为了 " 最后一分钱 " 去冒险。因此,当 2015 年 6 月的市场拐点出现时,他们能够及时调整,而避免了大规模的损失。
在 2024 年 9 月之前,吴伟志也曾反思:" 中国股市是否仍然存在周期性?中国经济的周期是否还会持续?" 当时,许多人对市场前景持悲观态度,认为应该降低仓位以防守。
" 然而,我们认为,如果大家都相信中国股市会经历周期性波动,并且当前的资产价格已经非常便宜、悲观情绪普遍,那么为何还不趁机布局?在如此低估值的情况下,坚守耐心资本的理念无疑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吴伟志亮出他的核心观点。
吴伟志总结,要应对踩踏,首先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常识。
资本市场本质上是周期性的,无论在哪个领域,耐心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想要通过快速操作赚取暴利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在投资中,耐心和长期布局是必须遵循的原则。其次,不要追求极致的操作," 没有谁可以在每个周期中都做到精准的操作,因此选择一些优质且价格合理的资产,构建均衡的投资组合,将更有助于在长跑中获得稳定的回报。"
熊市已经结束
谈及未来的展望,吴伟志认为," 熊市已经结束。从 9 月开始,市场进入了新的上行周期。"
吴伟志强调," 资本市场本身具备周期性。"
他反复强调,在每次熊市底部总能观察到一些典型的现象,包括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企业盈利大幅下滑、投资者普遍亏损严重、基金销售陷入低谷、政府出手救市等。尽管这些现象一度让市场充满悲观情绪,但它们正是熊市底部的标志," 如果市场没有这些现象,我们反而对周期的确认会缺乏信心。"
回顾这轮熊市的底部,尤其是 9 月初的情况,在吴伟志看来,这一轮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最为完整、最典型的 " 教科书版 " 熊市底部特征。
吴伟志表示,2025 年将迎来春暖花开。
"9 月 24 日的市场走势,标志着我们所说的‘东风已至,一切已备’,政策的支持已经到位,只欠市场的信心。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认为,政策面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向,股市进入了新一轮的周期。" 吴伟志补充解释。
值得提及的是,在 2021 年上半年以及 2020 年下半年,政府曾通过打压房地产市场来调控经济,许多人都认为房地产市场不会如预期那般持续低迷,然而最终市场的变化超出了预期,很多没有提前意识到的人付出了代价。
吴伟志补充,"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对政策的转向抱有信心,认为股市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周期。当然,我相信很多人可能仍然持怀疑态度,这也正是市场犹豫不决的原因,但正如历史所示,行情往往是在这种犹豫中发展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