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ZAKER 12-12
李景洲:河南陶瓷需要接轨新时代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李景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登封窑陶瓷博物馆馆长,在 12 月 6 日举办的 " 工艺之道——今日消费趋势以及应对策略 " 会讲上,谈及陶瓷行业当下面临的发展困境,毫不避讳的直言," 就如今天大雪节气之后迎来寒冬一样,陶瓷行业如果不进行创新,可能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大河之南,中原腹地,连接南北东西,自古以来,名窑林立,是陶瓷的重要发源地和原产地,宋代的五大名窑中,河南就有三个;在当代,河南生产的工业陶瓷和日用陶瓷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占比都名列前茅。

然而近些年来,品牌影响力不足、创新发展滞后,令河南陶瓷在当下进入了低潮期。从历史中走来,河南陶瓷行业正在呼唤新生。

其中核心问题不外乎:如何接轨新时代,破解产业模式、产品设计和产品渠道的创新?如何实现业态的跨界融合?如何打动大众消费者,让河南陶瓷焕新出圈?

再现登封窑千年美丽

提起李景洲,河南陶瓷界无人不知,他凭一己之力使失传达千年之久的登封窑历史名瓷白釉珍珠地划花得以恢复,填补了郑州乃至河南的一项陶瓷文化空白," 如果没有李景洲,登封窑至今也许仍存在于文物史料和学术研究之中 "。

登封窑始烧于隋、唐,衰落于金、元,北宋达到其全盛时期。登封窑历史悠久,工艺精道,品类丰富,装饰独特,是北宋中、早期的贡窑之一,是中原地区民窑系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也是北宋时期陶瓷装饰的集大成者。

登封窑不仅是历史悠久,而且长达 1500 多年始终在民间薪火相传未曾间断,有史料记载,清康熙三十年,登封窑的第 10 代传承人李应选在登封大冶南窑从事陶瓷制作。但到了李景洲这里,虽然作为第 17 代传人,但很多烧制技艺已经失传,李景洲近 40 年的努力主要是对登封窑的恢复和传承。

在李景洲看来,登封窑最具代表性的工艺技术就是珍珠地和剔刻花,代表着国内最高的水平。从目前传承的状况来看,登封窑也是国内唯一在大规模使用珍珠地和剔刻花制作工艺的窑口,并且有稳定的质量,能达到理想的审美效果。

登封窑珍珠地的工艺极其复杂,用李景洲的一句话总结就是 " 湿坯作业,一次烧成 ",需要在狭小的空间内通过极短的时间来完成烧制。目前,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就是这种装饰手法的杰作。

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李景洲对登封窑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摸清了不同历史时期登封陶瓷制品的类别类型、制作工艺、风格特点。随后,对早已失传的珍珠地嵌色工艺进行一次次的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到 2009 年,登封窑的 " 珍珠地 " 瓷器产品相继问世。

如今 , 登封窑的珍珠地划花工艺在李景洲手中已经趋于成熟,被历史尘封近千年的登封名瓷得以重见天日,续写着珍珠地的传奇。

非遗陶瓷要打造新需求

2015 年,登封窑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离不开如何传承创新,李景洲认为,传承和创新是相对的关系,传承永远是第一位的,创新才是第二位的。

传承,就是把祖先的制作工序、过程、技艺原汁原味地继承下去,保护下来,主要以复制品的形态出现。创新,其实在是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向前,它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基因,又在工艺、装饰、器型等方面进行了改进。简单点说就是,只有好的传承,才能更好的创新。

在李景洲看来,仅仅生产老产品是不够的,社会在发展,还必须推出具有贴合时代意义的新产品。在登封窑传统装饰技艺白地黑花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李景洲发明了水墨瓷和陶制麦饭石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

但面对当下的市场环境,李景洲依然直言 " 寒气逼人 ",陶瓷行业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却很有限。过去登封窑的产品销售主要以陈设器为主,过多依赖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但现在环境变了,这些行业也明显走过高速发展的阶段,想再依靠它们很难再生存下去。

困境之中依然蕴含着机遇,鉴于陶瓷的特殊性,具有商品、审美、文化三种属性,它既是工业商品也是手工产品,既有审美属性也有文化属性,在传统文化和当代设计的融合上,依然可以开辟出一片崭新的 " 陶瓷天地 "。

到底要把什么样的产品,卖给什么样的人 ? 不仅是整个河南陶瓷行业的从业者,也是李景洲一直在琢磨的问题。

李景洲认为,首先,登封窑作为陶瓷商品的生产者,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不管是文化也好,创新也好,都应该根据社会需求来规划、设计和定位。其次,登封窑过去主要生产陈设器,未来更多的创新会放在实用器上,让实用器兼具实用和审美功能;同时,登封窑也将考虑到陶瓷消费者使用的便利性,让陶瓷商品方便好用,符合人的生理需求。

对于登封窑的未来发展,李景洲坦言,将在传承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让登封窑不仅继续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将融入现代审美的潮流,以个性化、多元化的陶瓷作品,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陶瓷经营需开辟新模式

区别于日用的工业化量产瓷器,手工艺术陶瓷兼具个人特性和艺术属性,包含了工匠的审美和技艺,为了让普通人欣赏其中的价值,越来越多的手工艺术陶瓷创作者正在利用数字化和新媒体,通过短视频、直播电商新模式为自己闯出一片新天地。

会讲现场,一名 90 后的新媒体从业者,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浮雕壁画,将传统艺术和商业价值完美结合的案例,让李景洲印象深刻。

在技术创新相对恒定的情况下,也许商业模式选择更具有变量意义。流量、裂变、靶向是移动互联网的价值,作为传统行业的陶瓷业,如何搭乘内容电商打通渠道,借助互联互通的信息流促进发展?从传统单一的线下销售模式催生陶瓷电商,从自媒体催生以陶瓷技艺和陶瓷文化为根基内容电商。

今年上半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发布了《短视频、直播电商助力手工艺术陶瓷产业发展研究》的报告。《报告》调研发现,在相关工艺审美、非遗传承等方面,陶瓷工匠本人可以通过直播或短视频的形式,以更加专业的讲解让消费者了解陶瓷制品背后的知识,进而实现销售。这种 " 供销合一 " 的模式有效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任成本。而在短视频直播电商模式的销售推广环节,越来越多专业主播的加入也使产销分工更加专业。陶瓷工匠可以专心制造优质的陶瓷制品,不断改进工艺,研发新产品,传统的经销商则可以通过短视频开辟专业的销售渠道,充分发挥其在商业营销领域的优势。

除了开辟陶瓷经营商业化变现新的路径,新媒体也为陶瓷文化的传承找到了新思路。

在李景洲看来,近些年,登封窑在多方的支持下,虽然在业界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非遗消费的受众小,仍然面临无法被大众认知到的境遇。

在短视频、直播电商新模式下,以制瓷技艺和陶瓷文化展示为重点的短视频直播内容一方面是能激活消费者对非遗陶瓷商品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满足人们在非遗陶瓷文化、审美等精神层面的需求,能有力地促进大众网民对手工艺术陶瓷作为非遗技艺载体的认知和喜好。而这些恰恰是河南陶瓷行业需要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与时代接轨谋求新生。

笔者认为,李景洲,这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他对登封窑陶瓷的执着与热爱,书写着关于传承与创新的佳话。面对行业的寒冬,他深知,唯有不断前行,更好的面对消费者,满足大众新需求,方能在挑战中寻得机遇。相信,在李景洲的手中,登封窑不仅重焕生机,更在新时代绽放异彩。整个河南陶瓷行业,也能搭乘新时代的快车,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关标签

河南 北宋 代表性 博物馆 效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