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2 月 9 日,一直备受瞩目的西安万象城以 " 年终压轴 " 的重量级方式正式开门迎客。

▲西安万象城(图:网络)
从 2004 年的万象城 " 开山之作 " 在深圳惊艳亮相,到沈阳万象城以 85 个亿的销售额几乎改写了东北的重奢格局,再到 2022 年连续 " 逆势 " 登陆武汉、福州、海口三大城市,20 年间," 万象城 " 已然成为一种现象级的存在,每当一座新版本的万象城开业,总能让无数人畅想这座城市的无限前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位于西安城 " 龙脉 " 的中轴核心地段,又顶着 " 华润置地创立 30 周年暨万象商业 20 周年献礼作品 " 的光环的西安万象城的华丽亮相,注定与众不同。
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当万达广场、SKP、大悦城、万象城以及传说中的太古里等新型商圈纷纷进军西安、争奇斗艳的背后,是传统商场越发严酷的生存环境。
01
从理论上来说,西安其实不缺商场,也不缺商圈,万象城落地西安,除了这个品牌在过去二十年间积攒下的口碑和看点,最重要的在于:它能否给西安持续带来更高档次的资源,以及更多的 " 新鲜感 "。
而这两项,恰恰正是传统商场所欠缺的。

▲西安传统商场的代表民生百货大楼(图:网络)
早几年的时候,西安的商圈格局还是 " 东康复路、西土门、南小寨、北大明宫、中解放路 "。如今再提到西安的商圈,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已经变成了电视塔、高新区、凤城七路、大唐不夜城 ...... 等等,传统的购物中心如民生、百盛、中大国际、世纪金花等,渐渐都已成了时代的眼泪。年轻人更加青睐的是万达、老城根这类新型商圈或者宜家、麦德龙这样的大型商超,老商场的阵线正在不断失守。
就拿曾经的 " 顶流 " 解放路商圈为例,不到一公里的街区内,巅峰期曾汇集了六大商场。然而现在却集体陷入了低潮:
2018 年 9 月才开始营业的悦荟广场如今只剩下电影院、网吧和几家餐饮还在苟延残喘,店铺几乎全部撤出,不仅灯光暗了下来,甚至连电梯都停运了;五路口民生的一楼已经完全封闭,2 到 5 楼被美团和学而思网校占据,与其说是 " 商场 ",这里现在倒更像是 " 培训机构 ";苏宁易购广场则已经彻底歇菜,目前正在打着转型成为 " 秦创原数字经济产业园 " 的旗号,开始了全面的整修;腾悦广场现在只有一楼的盒马、瑞幸、怡康等门店还算勉强有一丝 " 商场 " 的既视感,高层则基本全变成了医美和新东方 ......

▲西安腾悦广场(图:网络)
从 2022 年起,新城区就已经将解放路商圈作为重点项目开始了转型,但从现状来看,收效似乎并不明显。
02
解放路之外,其他商圈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钟楼的群光广场、大洋百货等传统大商场如今都已经跑路,基本成了汉服基地和美食街区;凤城五路 " 黄金十字 " 四个角的项目除了世纪金花之外,环球贸易中心、雅荷国际文化广场和万昱黄金海岸都陷入了 " 烂尾 " 的迷茫;北二环太华路商圈的大明宫、万达、百寰、四海唐人街等看起来气势恢宏,但人气始终半红不紫。

▲西安环球贸易中心 1 号楼核心筒(图:中国房地产报)
新 " 赛道 " 的开辟始于 2018 年,当年 5 月,国内第二座 SKP 登陆西安,西安高奢消费就此进入新时代。与世纪金花 " 要么是有钱人,要么是装有钱人的穷人 " 的调侃相比,西安 SKP2022 年 95 亿、2023 年 80 亿的销售额证明了如今的西安人在高端消费上已经具备了相当可观的 " 硬实力 "。
大家都有钱了,眼光自然也就高了,城市商圈的建设方向也变成了引进新的 " 大股东 "。主要定位于中低端的传统商场,自然就成了被 " 向上兼容 " 的对象。
老牌购物中心面临的窘境并不止于西安,放眼全国,大都如此:2015 年全国购物中心场还有着 4.7 万人的日均客流;到了 2023 年时,已经变成了 2 万人,下降了 60% 多。
中国百货零售第一巨头北京王府井,2023 年只刷出了人民币 122.2 亿元的营业总额,而就在前面不远处的 2019 年,这一数字还是 267.9 亿,只能用明日黄花、晚景凄凉来形容;
湖北商场的领头羊武商集团,近几年的营收额基本都只有六七十亿元,相比巅峰期几乎被 " 腰斩 ";

▲王府井百货(图:网络)
2024 年 4 月,已经有近 30 年历史的老牌上海精品超市——上海城市超市 CityShop,由于在经营上日渐 " 举步维艰 "、" 难以为继 " 而决议解散,所有门店的经营同日停止。
近些年来,无论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十八线开外的小县城,都在不断传来已经有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历史、占据了两三代人青春的传统商场退出历史舞台的消息:上海的梅龙镇伊势丹百货、深圳的国贸天虹商场、武汉江汉路的王府井、西安西大街百盛 ...... 而还有更多商场,连个 " 风光大葬 " 都混不上,几乎是人还没走茶就凉,媒体不报道,可能都没几个人关注到它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03
传统商场越来越难混,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国内的商场实在是太 " 卷 " 了。
据统计:截至 2023 年年末,中国内地大部分城市的 " 人均购物中心面积 " 都已经达到或超过了 2 平方米。相比之下,日本、韩国人均购物中心面积约为 1 平方米,中国香港则是 1.5 平方米,而大陆的这一数据还是建立在远超日韩港的巨大的人口基数上的——中国有多少商场,可见一斑。

▲某老牌超市空荡荡的货架
现在绝大多数人想逛商场,不需要走太远,基本上都是出门就有,购物中心还在疯狂扩建,但人就那么多," 线下消费 " 的需求也相对有限,于是商场就进入了 " 供过于求 " 的现象。
另一方面,电商的高度发达,对于传统商场的打击也是巨大甚至近乎致命的。面对电商平台三天一打折、五天一大促,动辄就是 " 满 XXX 减 XXX" 的骨折价,谁还会对实体店铺里的原价商品感兴趣?没有谁的钱是大风刮来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买到便宜的,为什么要买贵的?
于是,老牌商场们在现代人眼里的性质基本变成了 " 试衣间 ":选好心仪的品牌、尺码和颜色,转头在某宝某东某多多上输入同款参数,然后以最低能到商场六折甚至五折的的价格拿下,真香。
当然,类似的困局对于新型商圈也是同样存在的,所以但凡新兴的大型商圈,零售板块的存在感已经越发被淡化,餐饮和娱乐占据了更高的比重——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2022-2024 购物中心开关店研究报告》提供了一组数据:在调研抽样的 447 家购物中心中,餐饮类商铺由 2022 年的 2.02 万家增加至 2024 年的 2.24 万家,对比新开与关闭门店数量,净增长近 2200 家。

▲大型商场里的餐饮店铺(图:网络)
商场向 " 食堂 " 转型,这就是现在的大趋势,即使是重奢商场也无法免俗。无论贵为 " 全球奢侈品店王 " 的北京 SKP,还是近年来多点开花的万象城、太古里,基本也都为餐饮留出了 15%~25% 的份额。
于是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逛商场的日常,基本就成了一杯奶茶、一顿饭、一部电影,而那些传统的商场什么都有,就是提供不了这些。
04
从西安到全国,以解放路商圈为代表,很多传统商超都已经开始了 " 自救 ",但在购物中心越来越多这个大背景下,不能说毫无成果,但也是收效甚微。虽然也招引到了一些企业的入驻,最多只能算是 " 迈出了一小步 "。

▲西安民乐园商业街(图:网络)
一边是全国光建筑面积达到 30000 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就有近 6700 个;一边是零售日益缩水,民众消费需求变高,传统商场的功能性正在不断被新兴的 " 上位者 " 所替代。传统商场大都成了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 " 模式化 " 作品,内部基本都是千篇一律、复制粘贴,毫无新意可言,自然难以吸引年轻人为主的消费群体。于是 " 商场逛一圈,啥都没有买 " 就成了一种主流,很多商场看起来人满为患,但大多数都是把它当 " 社交背景板 " 来用。
传统商场的困局,本质上是时代的潮流,不是靠所谓 " 转型 " 就能挽救的。
这就是残酷的现实:随着西安万象城的落地,很多念旧的人开始担忧 " 那么多大商场以后怎么竞争啊 " ——但事实是万象城可能压根没把你们当成是对手,人家眼里只有 SKP 这些。
来源 / 今西安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