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01-22
当国产AI叫板OpenAI:看见软件创新的价值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国产人工智能技术的进化速度,比我们之前预期的还要更快一些。

在 2025 年一开年就火遍全球的 DeepSeek(深度求索)公司,1 月 20 日晚发布推理模型 DeepSeek-R1 正式版。R1 模型可以实现同步开源模型权重,允许用户利用模型输出、通过模型蒸馏等方式训练其他模型。

R1 版本的推出,在海外被惊呼 " 这才是真正的开放的人工智能 "。英伟达高级研究科学家 Jim Fan 在评价 R1 模型时就这样说道:"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不是美国公司的 AI 企业却实现了 OpenAI 成立时的使命——做真正开放的前沿研究、为所有人赋能。"

就在同一天,另一家国产大模型明星公司月之暗面,宣布推出 Kimi 的 k1.5 多模态思考模型。在 Long CoT(长思考模式)模式下,Kimi k1.5 的数学、代码、多模态推理能力,达到了长思考 SOTA 模型 OpenAI o1" 满血版 " 的水平。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有 OpenAI 之外的公司达到此水平。

尽管可能让人有些难以置信,但从目前发布的一系列成果来看,国产 AI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的迭代节奏,确实大大超越了我们此前的想象。这几天甚至有人欢呼,国产 AI 已经开始提前 " 过年 " 了。

OpenAI 为世界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而作为后来者的中国 AI 公司们,凭借着大规模市场的数据优势和在红海市场厮杀多年的经验,成功实现了和先行者亦步亦趋的节奏。

但回过头来说,这也在意料之中的——跟随式创新一直就是中国公司的强项。这种能力在工业时代就已经显现出来,中国制造能够在保证几乎同样的品质下,实现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性价比,小米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制造品牌。

在软件开发领域,叙事框架是类似的:我们依然拥有和中国制造类似的产业红利结构,其中包括超大规模的市场数据,以及一个极为广泛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产品经理和程序员群体。如果我们把数据视为生产要素就会发现,这将会是一个属于 " 中国制造软件 " 的新故事。

正如人称 "AI 教父 " 的杰弗里 · 辛顿教授在 2025 开年访谈中所总结的," 中国在 AI 领域已经非常接近美国,尽管尚未完全追上。芯片禁运只会促使中国加速开发自己的技术。此外,中国的 STEM 教育比美国做得更好,他们有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

事实上,观察当下全球应用市场就会发现,变化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发生。退一万步说,假如小红书没有如此友好的用户体验和吸引力,那些涌入的 TikTok 难民们恐怕在注册环节就直接被 " 劝退 " 了。

小红书可能只是这一趋势下的极端案例之一,此前就有科技媒体统计发现,中国的 APP 们已经悄悄包围了海外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社交(TikTok、小红书、微信)、游戏(腾讯、字节、米哈游)、娱乐(爱奇艺、腾讯)、购物(阿里)、出行打车(滴滴)、手机(小米)、办公(金山)等领域。

换句话说,在软件领域,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早就已经开始了。而随着 DeepSeek 这样的公司在挤满了像微软、谷歌这样级别的巨头的赛道上杀出一条新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国产 AI 已经到了爆发前夜。

当然,这里无意为大家讲述另一个 " 厉害了 " 式的自豪故事,而是希望人们能看到软件创新的价值。这几年来,自主创新和硬件卡脖子的叙事主导了科技创新的主要话语框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软件平台的影响力。但软件创新也是创新,而且这本应该是我们的长项——在软件平台领域,我们的差距更小,遭遇 " 卡脖子 " 的可能性也更低。

2025 年,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的进一步加强,我们或许是时候重新思考田忌赛马的故事了——不要只记得用短板去竞争而轻视了自己的长项。在面对压力时,智慧和策略至关重要,通过调整内部排列组合,反而可能在资源有限时出奇制胜。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kimi ai 人工智能 中国制造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