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同学
河北工业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
GPA:3.55 雅思:6.5
主要经历
实习经历
FEV BMC-P 实习生
竞赛经历
截面圆直肋一维导热温度分布问题
建行杯第 16 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E 题
建行杯第 17 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
录取学校
香港科技大学 化学与能源工程理学硕士
香港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理学硕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 机械工程理学硕士
爱丁堡大学 可持续能源系统理学硕士
曼彻斯特大学 可再生能源与清洁技术理学硕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 能源系统理学硕士
11.22 号的晚上,我和考研搭子在食堂吃饭,两人忙着互相倒考研的苦水,没有看微信,拿起手机发现申请群里有消息,点进去一看才知道NUS 机械工程的 offer来了。
当时感觉自己内心的小烟花炸起来了,考研的压力一扫而空,搭子得知后祝贺我之余还发出了灵魂拷问:既然能留学,你为啥还要如此有自虐精神地投身考研?
刚开始,我抗拒留学 ...
刚上大一的时候,为了让自己更外向,锻炼一下自己的社交能力,我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融媒体组织和学生会体育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我们学院安排得很紧张,军训完后又有为期一个月的金工实习,临近期中才开始上课,当时我在紧锣密鼓的上课之余还要去参加融媒体组织和学生会的例会,体育部还组织了新生篮球赛,我每天都在疲于奔命,大一第一个学期的期末考得非常糟糕。
大一第二个学期又赶上了疫情防控最严酷的阶段,基本上是在家上的课,学习效果十分不好,但大一下的期末考试安排在了大二上学期的开学前,以至于到了大二上,我的绩点十分难看,勉强维持在了 3.0/4.0。因为学校没有重修的弥补机会,只能不断对自己提升要求,把接下来的每一门课都好好学,尽力考,慢慢提升绩点。
因为我的专业比较卷,加之大一绩点较低,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保研资格了,于是开始考虑全身心投入考研赛道。因为之前总是觉得自己一定要证明自己一次,我一直有一份执念,想要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 985 院校,高考没能达成,那就用考研来试试。但在大二结束时,我的父母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选择:申请海外名校的授课型硕士。
刚开始我是有点抗拒的,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我比较恋家,不想离开父母太远,所以一定会选择毕业后回国,这样的话在国内攻读硕士学位在人脉资源的积累上相对更有优势;
其二,我想早点独立实现财富自由而非总是依靠父母补贴,因为当前的就业形势不算太好,再加上留学的花销比较大,我有些担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 " 家里蹲 ";
其三,我的同学们很少出国留学,所以如果我踏上这条路,可能处于一个孤立无援,只得自我摸索的状态。那段时间,我一直很迷茫,所以咨询了专业课的老师,他鼓励我可以尽量去尝试,因为我们学校曾有过申请帝国理工上岸的先例,所以我可以把目标定高一些,这极大地给予了我自信,但我还是感觉无从下手。
我向父母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忧虑,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比较深入的交谈,在交谈过程中我发现了很多自己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留学赛道的闪光点:
其一,留学是纯英语授课,再加上准备雅思,可以极大地提升我的英语应用水平,也能开拓国际视野;其二,授课型硕士的学制只有一年,可以更早地进入职场积累工作经验;其三,国内竞争太过激烈,如果考研失败,二战、三战消耗的时间成本是巨大的;其四,留学期间可以尝试做RA来补充项目经历,还有一定的机会进一步攻读博士。
经过谈话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人生本没有设限,我可以多去尝试不同的赛道,而非按照既定的轨道按部就班地走完,可以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打破自己对一些事情的局限观念。而就业看的是个人硬实力,不必太过纠结一纸文凭,况且,如果申请到很好的学校,就算是个 " 水硕 ",也可以利用学校的平台和资源获取更多的信息,学习更多的知识,我们的成长不正在于不断学习后的自我提升吗?
我这个人有拖延的毛病,任务不到 DDL 是一定干不完的,再加上当时对留学了解不多,于是最终决定找一家中介来辅助我准备留学。
随后,母亲从同事那里了解到了指南者留学,当我首次进入指南者选校助手中时便被指南者留学强大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所吸引,之后又到北京的指南者留学公司咨询了一下,在和一位申请老师的交谈中收益颇多,也再一次被指南者留学的数据库惊艳到了。之后又对比了几家中介机构,最终选择了最契合自己需要的指南者留学为我的留学之路保驾护航。接下来,我便开始了准备留学的征程。
留学小白的慢慢升级路
大三上学期,在选择指南者留学后,规划老师很快就联系了我,在得知我只有一段竞赛经历后,她为我 " 量身定制 " 了一款背景提升方案,从绩点提升、雅思备考时间线到打竞赛、找实习,我从一个小白慢慢开始打怪升级,尝试了很多如果不准备留学这辈子也不会去尝试的 " 挑战 ",比如第一次尝试打美赛数学建模、第一次去想办法找实习、为了考雅思第一次看到学校清晨 6 点的太阳……
在大三寒假,我找了一位人工智能专业的同学和一位与我一个专业的同学一起报名了美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在期末考试结束后,我们报名了清风数学建模学习各种数学模型(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神经网络、数据拟合、插值方法等等),尝试着解决问题,我主要负责辅助建模和论文撰写。
因为没有数学建模竞赛经验,且准备时间非常紧张,只有不到 20 天,再加上寒假期只能线上沟通,整个过程非常被动,结果一般,但也算是一个门外汉对数学建模的初步入门了。
(准备美赛)
大三下学期,我报名了 4.27 号的雅思机考考试,那段时间除了上课时间,几乎都在学雅思,经过不到两个月的集中自学,我走上了雅思考场,第一次英语机考很紧张,在听听力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心脏已经要跳出来了,考完之后手脚冰凉。机考下分很快,我的雅思首考 6/6/6/6,又吉利又均匀,就是有点低,还要再考一次。在备考雅思过程中,我还准备了第二次节能减排竞赛,主要负责换热损失效率计算和项目介绍视频的制作。
在雅思考试结束之后,我在指南者留学的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院校筛选,我首先将院校目标缩小到目前比较主流的留学地,香港、新加坡和英国。
因为我在查找很多院校开设的机械课程时发现有很多课程与我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课是重合的,于是打算将只申请能源方向的计划改为能源和机械方向混申。之后得知在申请时可以通过计算均分而非绩点来优化自己的申请条件,最终根据合理的定位,老师帮助我从三个留学目的地中分别确定了 2-3 个项目,最终确定下来了 9 个项目。
定校和文书撰写结束后,我又立即开始了课设和期末的准备,经过大三一年的持续努力,又额外选修了两门校选课的情况下,我的绩点提升到了 3.6/4.0,均分 88 分,基本够用了。
在不知不觉间,我已经彻底走入了留学赛道,但在大三下学期的 5 月份,我参加了一场华中科技大学中欧能源学院招生老师的招生介绍,我突然意识到,我可能还来得及同时准备考研,因为在介绍会上,有一个学姐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考研上岸,我突然意识到或许我可以留学赛道准备完善后立即开始准备考研。
"两条腿走路" 的想法一旦燃起就再难熄灭,在确定这一想法后,我便打算将自己的大四上半学期空了出来,于是在大三到大四的这个暑假,我在准备雅思过程中找了一家实习,最终在 8 月 10 号考完了第二次雅思,这次选择了纸笔考,听力部分较难,但没有拖后腿,但写作没有安排好时间,最后没有写完,最终只有 5.5,overall 达到了6.5 分。虽然成绩没有达到英国的小分要求,但是可以先获得 conditional offer,而这个成绩已经足够申请港新,所以我在 8 月下旬毅然决然地投身考研。
能留学,为什么要自虐式考研?
在大三下半学期放暑假前,大概 6、7 月份的时候,我完成了文书撰写,之后又稍微修改了一下,最终在 8 月份前完成了文书定稿,接着就开始了考研的准备。在 9 月初,我找到之前找好的推荐人老师签好推荐信,收集了全部的申请信息。
10.7 号到 10.8 号,我先后递交了 NUS、港科以及爱丁堡的申请,在 10.14 号递交了曼大的申请,在 12 月之前结果就基本都出来了,到考研前夕,所有能够通过的申请都拿到 offer 了,所以我在踏上考研考场时并没有太大的心理负担。
我在选校定位时比较保守,基本上都是申的比较稳的,个人感觉有点 " 不稳当 " 的是爱丁堡、港大和 NUS,我起初是想把新二都申一下,但最后还是求稳放弃了 NTU。因为当时觉得机械方向是跨专业申请,所以我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能源方向上,没想到最后反而是机械专业全部通过,目前只有 NUS 能源系统没有拿到 offer。
(继续等 NUS 能源系统的 offer)
因为感觉港科化学与能源工程专业成功率较高,加上我化学基础较差,所以我将这个专业延后到了 10.25 号提交申请作为保底。开始准备考研之后,我基本上一直在忧心考研,所以等 offer 的焦虑感可能是被对冲了,整个过程并没有很煎熬。
11.8 号早上,申请老师告诉我曼大的 offer 来了,当时立刻感受到了一种自己有学上了的踏实感。11.22 号、11.23 号,NUS 机械工程、爱丁堡和港科的 offer 接踵而至,给予了我更大的自信,申请老师提醒我 NUS 机械的留位费必须要在 12.13 号之前提交,因为当时更想去 NUS 的能源系统,所以又等了一段时间。
(曼大 offer)
11.29 号收到了港科化学化学与能源工程专业的 offer。因为至此申请结果比较让人满意,我最终决定不再申请港大,如果 12.13 号前 NUS 能源系统的 offer 没有下,那么我就去 NUS 读机械。
这次申请总体而言最没自信的就是新国立和爱丁堡的申请,最后都拿到了 offer还是让我蛮惊喜的。这批 offer 雨算是在考研最痛苦的时候下的 " 及时雨 "。那时候考研将近,身边的同学都在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当时我的备考效果不算太好,和同学互相交流进度是发现自己的准备程度很不理想,毕竟准备四个月和准备将近一年是远不能比的。
(考研破防)
11.22 号的晚上,我和考研搭子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忙着互相倒苦水,没有看微信,拿起手机发现申请群里有消息,点进去一看才知道NUS 机械工程的 offer来了,当时感觉自己内心的小烟花炸起来了,考研的压力一扫而空,搭子得知后祝贺我之余还发出了灵魂拷问:既然这条路能走通,你为啥还要如此有自虐精神地投身考研?
END
要是问两年前的我,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在国内继续读研,如果还想读博士,再考虑出国;但现在的我,更想挑战一下被很多人看扁的 " 水硕 " 之路。一方面,在准备出国留学的过程中,我打破了自己的舒适圈,取尝试了很多以前没有机会尝试的事情。
如果在国内考研,大三的那个时期,我不会考雅思,不会打竞赛,不会做实习,只会每天在图书馆里一泡一整天,就像我高中和大学前两年做的事情一样。另一方面,现在的就业形势不佳,选择较短的学制,及早让自己去了解真正的就业市场,更快地了解就业要求比一味在学校里 " 闭门造车 " 效率高得多。
(NUS 下 offer 当晚拍的学校)
在现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做两手准备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办法舍弃任何一方,那就多花些精力两个都准备,至少不会因为承受考研失败的风险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浪费时间于原地打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