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索尼,大家可能首先想到它在无反相机领域的强势表现。但在进入无反时代之前,索尼其实也制造过单反相机,并且还留下了一段短暂却充满创新的历史。
不同于佳能、尼康、宾得等厂商,索尼并没有太多制造胶片单反相机的经历,基本上是从数码相机时代开始制造相机的。2006 年,索尼收购了柯尼卡美能达的影像业务部门,进军单反相机市场。同年,作为索尼品牌推出的首款单反相机 α 100 来了,这款相机继承了美能达的光学技术和 A 卡口,融合了一部分索尼的影像技术。
早期的索尼单反相机
这款 α 100 相机定位入门级,搭载了一块 1020 万像素 APS-C 画幅的 CCD 传感器,搭载了 BIONZ 图像处理器。有一些资料显示这块传感器与尼康 D200 同源,但在读出方面有一些差别,例如索尼 α 100 的连拍速度只有 2 张 / 秒。
图片来源:DPR
它还配备了继承自美能达的 SteadyShot 防抖系统,即传感器位移防抖,索尼声称对其进行了进一步改进,甚至在机身上为其专门设置了一个按键。同样也得益于传感器位移防抖系统,α 100 在每次关机时都会通过 " 振动 " 传感器来除尘。
另一个源自于美能达的技术是 "Eye Start AF"。美能达在胶片单反相机时代就非常热衷于各类技术创新,这也是美能达的特色功能之一。它的主要作用是:当传感器检测到眼睛与目镜的距离接近时,相机就会开始尝试 AF-C 自动对焦,直到用户半按快门确定对焦点,这可以提高一些对焦时的效率。
这款相机使用的是美能达 A 卡口,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 A 卡口的历史:
A 卡口诞生于 1985 年,首次出现在美能达 α -7000 相机上,同时,这台相机也是首台量产且实用化的自动对焦单反(此前也有一些厂商推出展出,但非量产,或是必须搭配指定的镜头才可以实现自动对焦)。它将自动对焦传感器和对焦马达安装在相机机身内,镜头可以做得更小、更便宜,光圈和对焦均可以通过机身控制,具有相当的电子化程度。
美能达 α -7000(在部分地区被称为 Maxxum 7000):
说回到索尼 α 100,它直接沿用美能达 A 卡口镜头,避免了再起一套新的系统。当然,在索尼接手 A 卡口后,又接着发展,陆续推出了更多的镜头,整体来看当时 A 卡口的选择还是很丰富的。
索尼在 α 100 之后,又在 2007 年推出了定位中高端的 α 700 相机,它搭载的是一块 1200 万像素的 APS-C 画幅 CMOS 传感器,并且更新了中心双十字自动对焦传感器,使其对焦速度和精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从设计上也可以看到,它的操控明显更好、更专业。例如传感器位移防抖等技术也全部保留,据称其机身防抖达到了 4 挡。
图片来源:DPR
紧接着的 2008 年 10 月,索尼又推出了首款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 α 900。
2008 年时,佳能已经推出了传奇的 EOS 5D Mark II 机型,索尼 α 900 的推出,不仅是索尼对专业摄影市场的挑战,也标志着索尼技术的全面进化。
图片来源:DPR
这台相机搭载了一块 2460 万像素的全画幅 CMOS 传感器和双 BIONZ 图像处理器,连拍速度达到了最高 5 张 / 秒。光从这三个参数来看,甚至比佳能 EOS 5D Mark II 要更强。(佳能 EOS 5D Mark II 为 2100 万像素、连拍速度为最高 3.9 张 / 秒)
但是,佳能 EOS 5D Mark II 支持 FHD 的视频拍摄,而如今以视频功能见长的索尼,在当时似乎并不是那么重视视频功能—— α 900 甚至不支持视频录制功能。并且索尼此时作为才在单反领域练习时长两年半的 " 新人 ",更多的用户还是更加会倾向于更大的品牌。再加上 α 900 当时单机身定价 2999 美元,相比佳能 EOS 5D Mark II 机身 2699 美元的定价要更贵。因此这台相机并没有像佳能 EOS 5D Mark II 那样,有着家喻户晓的影响力。
SLT 技术和 SLT 单反
时间到了 2010 年,这时索尼开发了一套创新性的技术——半透镜技术(SLT:Single-Lens Translucent Mirror)。这一技术用一块固定的半透镜取代了传统单反相机的反光板,半透镜会将一部分光线透入传感器中进行成像,另一部分光线反射进相机内的相位对焦检测模块,可以让相机在实时取景时实现相位对焦、并且取景方式也变成了电子取景。由于这块固定的半透镜不需要像单反相机一样上下翻动,还有着更快的连拍速度和减少机震的好处。实际上这套系统已经很有微单相机的雏形了。
图片来源:DPR
在 2010 年 8 月,索尼发布了首款使用 SLT 技术的相机 α 55 和 α 33。此时索尼其实已经推出了无反相机 NEX-3 和 NEX-5,α 33 搭载的就是与这两款无反相机相同的 1400 万像素 APS-C 画幅传感器。但 α 55 搭载的是一块技术更新的 1620 万像素 APS-C 画幅传感器,在高速连拍模式下支持最高 10 张 / 秒连拍,并且支持了 FHD 视频拍摄。
α 55 的半透镜,其实它是可以升起的,但主要用途是清理灰尘:
这台相机还搭载了一块翻转屏,但它是往下面翻的……
图片来源:DPR
索尼于 2011 年又发布了定位更高的 α 77 相机,搭载 2400 万像素 APS-C 画幅传感器,连拍速度达到了 12 张 / 秒,取景器也升级至 240 万点 OLED 取景,对焦系统也全面升级,相机可以更好地实时追踪移动的物体。
当然 SLT 单反相机的旗舰机型,还得是 2012 年发布的索尼 α 99。
α 99 搭载了一块 2420 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并且在传感器上配备片上相位检测点。
图片来源:DPR
卡口解锁按钮的下方配备了一个控制拨盘,这个拨盘是无级的,按下中间的按钮就可以启用它,支持自定义功能。但默认情况下适用于视频拍摄时的控制。(因为无级的拨轮在操控时不会发出声音)
图片来源:DPR
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屏幕结构也很有新意,类似翻折屏和翻转屏的结合体,但转轴仍旧处于下方。如果转轴处于一侧,那不就是 α 7R V 上的多角度翻转屏了?
图片来源:DPR
当然,2012 年下半年这个时间节点,已经是索尼微单相机的 " 爆发前夜 "。
索尼于 2010 年开始陆续推出了 APS-C 画幅微单相机,而在 α 99 发布的一年后的 2013 年 10 月,索尼就发布了全球首款全画幅微单相机 α 7 和高像素微单 α 7R,一举成为了无反相机领域的先驱者,自此索尼将发展重心转移至微单和 E 卡口系统。
的确,无反系统在轻量化、镜头光学设计、视频拍摄等方面的优势实在太大,单反系统的长法兰距结构也成为了进一步发展的掣肘,因此索尼最后决定在 2016 年推出了最后一台 α 系列单反,α 99 II。
这台相机搭载了 α 7R II 同款的 4200 万像素全画幅传感器和 BIONZ X 图像处理器,同样是 399 点的片上 PDAF 对焦系统,并且支持无裁切的 4K 视频和裁切的 5K 超采的 4K 视频录制、支持 S-log。
图片来源:DPR
这台相机不仅是 SLT 单反的巅峰,也为 α 单反系统和 A 卡口系统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在无反时代的浪潮下,α 99 II 的影响力有限,但它仍然是一款为专业用户提供顶级性能的经典单反机型。
回顾整个索尼 α 系列单反相机的发展,可以看到,虽然索尼进入单反市场的时间较晚,但它凭借着独特的技术思路,尤其是 SLT 技术的运用,给传统单反相机注入了新的可能性。而当时那些可能继承自美能达、又被索尼逐渐创新积累的技术,也被传承到了后来的 α 系列微单之中,成为了如今无反相机的核心优势。可以说 α 系列单反相机的发展历程,也是索尼相机发展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用过索尼的 α 系列单反相机呢?也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使用体验和看法 ~
- 合作请联系 -
186 0236 9521
- 热点:
- 相机镜头:
- 镜头:
- 手机:
- 户外:
- 巨巨说:
- 行摄:
- 直播: 永诺直播相机
- 稳定承托:
- 电影机:
- 无人机:盘点
- 音频:
- 灯光:
- 存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