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 02-14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24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伴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由现代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驱动的新型灵活就业已成为重要的新就业形态,对于稳定就业形势具有重要意义。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和智联招聘基于 2019-2024 年智联招聘平台大数据,联合发布《2024 中国新型灵活就业报告》。本报告中的新型灵活就业是指由数字经济发展所驱动,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发展起来的新型就业形式。

近年来,新型灵活就业的供需规模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份额持续扩大,反映了就业市场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由于本报告基于新型灵活就业的特征关键词抓取数据,难以全面涵盖所有情况,因此分析招聘端(需求侧)和求职端(供给侧)新型灵活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中占比的变化趋势,比直接考察其总体占比更有意义。这种分析方法能更准确地反映新型灵活就业供需双方的动态变化。从 2019 到 2024 年,我国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规模在劳动力市场的份额呈显著增长态势,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职位数占比从 8.4% 增至 15.2%。

具体而言,新型灵活就业的投递人数占比从 2019 年的 35.5% 连续下降至 2021 年的 30.6% 低点;随后开始回升,2024 年达到 36.4% 的高点。这一趋势变化反映了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初期下降可能源于经济不确定性使求职者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传统就业;而后期回升则得益于经济复苏、数字经济发展和政策支持等因素。未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就业形态多元化,新型灵活就业有望在我国就业市场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总体来看, 新一线城市在各类就业形式中的招聘需求最旺盛,彰显了其强劲的发展潜力和经济活力。新一线城市的传统就业、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的招聘职位数占比分别为 34.6%、41.7% 和 37.0%,在所有等级城市的招聘需求中均占比最高。尤其在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中,新一线城市的招聘职位数占比高达 41.7%,表明这些城市在网约车、配送、生活服务等服务业领域有巨大需求,可能与其人口规模大、消费能力强、生活节奏快等特点有关。新一线城市的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招聘职位数占比为 37.0%,这表明新一线城市在知识服务、媒体、直播、电商等新兴领域同样充满机遇。这种多元化的就业结构,正是新一线城市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集中体现。一线城市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招聘职位数占比(27.1%)高于二线、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与一线城市人口密度大有关。

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在学历门槛上更为包容。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中,分别有 86.7% 和 39.8% 的职位对学历不设限制,均高于传统就业职位的 26.0%。这反映出新型灵活就业更注重实际技能而非学历背景,为多元化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机会。相比之下,传统就业职位在高等教育学历要求方面比例明显更高。要求本科学历的传统就业职位占 26.0%,而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仅为 1.9% 和 18.7%。

新型灵活就业内部的学历要求也存在显著差异。基于位置的职位以不限学历为主(86.7%),而基于云端的职位则更多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大专 35.4%,本科及以上 19.3%)。这种差异可能源于工作性质的不同:基于位置的职位多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如网约车、配送等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基于云端的知识服务、媒体类职位则涉及更多的知识密集型任务。

综上,新型灵活就业为不同能力背景的求职者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体现了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为无工作经验、低学历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而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则兼顾了灵活性和专业性,为高学历人才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就业选择。

总体而言,新型灵活就业职位提供的薪酬水平更高,其内部也具有明显的分布差异。传统就业职位主要集中在 6001-8000 元的薪资区间,占比为 24.2%。新型灵活就业中,基于位置的职位在 10001-15000 元区间的占比高达 44.9%,远超传统就业的 22.1% 和基于云端的 24.3%;基于云端的灵活就业招聘薪资则更集中在 6001-8000 元和 10001-15000 元区间,分别占 24.2% 和 24.3%。

不同就业类型的求职者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图 7 展示了 2024 年传统就业求职者和新型灵活就业(基于位置和基于云端)求职者的性别构成。传统就业和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在性别构成上较为相似,均呈现出轻微的男性主导格局。具体而言,传统就业中女性占比为 44.7%,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中女性占比为 44.6%。相比之下,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则呈现出女性主导的趋势,女性占比达到 56.1%,显著高于男性的 43.9%。

具体而言,在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中,21-25 岁的占比最高,达到 45.2%。这一比例显著高于传统就业(32.7%)和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29.3%)。相比之下,在较年长的年龄段中,传统就业和基于位置的新型灵活就业的求职者占比略高于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

媒体类、网络电商类、知识服务类和直播类等基于云端的技能型工种求职者中,30 岁以下的比例普遍较高,均超过 70%。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生活服务类和网约车类等基于位置的体力型工种,30 岁以下求职者的比例相对较低。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就业市场的结构性变化,也体现了不同年龄群体在就业选择上的偏好差异。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年龄分布的差异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对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政策制定产生深远影响。

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工作经历多样化,但稳定性需关注。特别是在拥有 5 份及以上工作经历的比例上,基于云端的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达到 9.1%,基于位置的为 7.9%,而传统就业求职者仅为 6.7%。这一差异反映了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拥有更丰富多样的工作经历,表现出较高的市场流动性和适应性。这可能源于新型灵活就业的特点,如工作时间灵活、准入门槛低、平台多样化等,使求职者更易尝试不同职位,这也反映出新型灵活就业在工作稳定性方面可能面临挑战。

新型灵活就业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产物,正逐步成为我国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报告将新型灵活就业划分为基于云端和基于位置两大类,从供需两端对新型灵活就业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

从需求端来看,新型灵活就业职位呈现出区域集中化、门槛多元化和薪资优势的特点。新一线城市是新型灵活就业的主要聚集地;基于位置的职位门槛较低而薪资较高,基于云端的职位则对能力要求较高。从供给端来看,新型灵活就业吸引了多元化的求职群体。基于位置的职位吸引了更多中低学历、男性求职者;基于云端的职位则更受年轻、高学历和女性求职者青睐。同时,新型灵活就业求职者的工作稳定性需关注。

为促进新型灵活就业的健康发展,应多管齐下:一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灵活就业者权益;二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灵活就业的稳定性;三是加强职业培训,提升灵活就业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随着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型灵活就业有望在促进就业、激发创新活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