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图金融研究院 02-15
财务自由只需要三个字?颠覆认知的财富增长密码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投资是一场长跑,我们需要从书籍中汲取力量。星图金融财顾频道联合星图金融研究院推出 " 财顾荐书 " 栏目,每期一位主理人,负责向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

本期主理人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推荐的书目是《持续买入》,作者尼克 · 马吉奥利。

以下为推荐正文,希望大家阅读愉快,有问题也欢迎留言交流:

当大多数投资者沉迷于研究 K 线图、打听内幕消息时,《持续买入》的作者却抛出惊世骇俗的观点:" 什么时候买不重要,买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持续买入这个动作本身。" 这不是哗众取宠的营销话术,而是一套经过验证的长期主义财富法则。

当市场充斥着 " 高抛低吸 " 的投机噪音时,《持续买入》像一柄破开迷雾的利剑,为普通人指明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财富之路。这不是一本教你暴富的秘籍,而是一部值得放在枕边反复研读的长期主义投资圣经。

1、投资致富的三字魔咒:买、买、买

书名对应着全书主旨,本书名为《持续买入》,对应着本书的主旨——买、买、买,要持续不间断地买入股票。

在作者看来,投资致富的关键在于让投资成为一种习惯,就像你平时习惯于支付房租、偿还贷款、购买食物一样,持续买入一组多样化的、可以产生收入的资产,包括但不限于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其他项目。

这个策略的重点是 " 持续买入 ",什么时候买、买多少、买什么反而没那么重要。逻辑很简单,只要持续买入,单次买入时机(什么时候买)不再重要;积少成多效应下,单次买多少也不再重要;当然,买什么还是很重要的,考虑到作者的建议是购买 " 一组多样化的、可以产生收入的资产 ",只要坚持购买多样化资产,买什么也变得不重要了。

" 买、买、买 " 三个字构成的财富密码,实则是基于三个精妙的数学原理:(1)时间稀释成本:每月定投 2000 元,30 年后将积累 720 万(年化 10% 收益);(2)波动性免疫:定期定额自动实现 " 低点多买,高点少买 ";(3)习惯复利:把投资变成如支付房租般的肌肉记忆。

书中用数据证明:坚持定投标普 500 指数,即使从 2008 年金融危机前开始,到 2023 年仍能获得年化 9.2% 的复合收益。

2、穷人要储蓄,富人要投资

作者犀利指出:收入低于刚性支出临界值时,任何理财技巧都是空中楼阁。

投资收益 = 本金 * 收益率,收益率很重要,本金同样重要。其潜台词在于,如果你的本金很少,比如不足 1 万元,那么重心应该放在通过增大本金规模上,比如将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获取更高的工资收入;如果你的本金比较大,那么应该将更多精力放在投资上,这个时候,一组回报良好的投资组合带来的投资收益,可能会超过你的工资收入。

书中给出自测公式:财富健康度 =(年度储蓄额 - 年度投资收益)÷ 总资产。当结果>0 时,请专注提升主业收入;当结果<0 时,才该转向投资管理。这对 90%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简单来说," 穷人 ",要更多地关注工资性收入,以更快地提高投资本金;" 富人 ",应将更多精力放在投资带来的财富增值上。

3、增加收入,并投资创收资产

个人理财中的最大谎言之一,就是过度夸大节约支出的效果。如 " 与一天一杯星巴克相比,选择在家里煮咖啡,一生中可以为你节省 100 万美元 "。换言之,仅仅是节约咖啡支出,你就可以被动成为百万富翁。

上述推断在理论上没有问题,问题是在现实中缺乏可操作性。就好比说,只要每年储蓄 1 万元,坚持下去,就会变得富有。真正的问题是,我该去哪里每年领这 1 万元呢?归根结底,还是要增加收入。

统计研究表明,高收入群体更容易存下钱,原因也简单,刚性支出占比更低,更容易存下钱;反过来讲,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刚刚能够满足刚性支出要求,存钱和投资必然是一种不现实的纸上谈兵。

据伦敦经济学院研究人员的论文《为什么人们一直贫穷?》所述,"(我们)发现,如果该计划使个人的初始资产超过一个阈值,她们就可以摆脱贫困,但如果没有达到这个阈值,她们就会再次陷入贫困…… "。换言之,许多穷人之所以贫穷,不是因为他们的才华或动机,而是因为他们从事低薪工作——他们必须工作才能生存。

如果收入很低,你无法通过节约支出变得富有;反过来,如果收入比较高,合理消费并不影响储蓄的增长。因此,相比节约支出,最具持续性的致富方法是增加收入,并投资创收资产。作者特别强调:35 岁前应将 70% 精力用于专业深耕,这是普通人最可靠的杠杆支点。

如何增加收入呢?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据作者分析,在所有增加收入的路径中,公司内部晋升是最常见的,也是绝大多数人积累财富的主要方式。据《邻家的百万富翁》数据,沿着传统的职业道路,一个典型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需要 32 年才能完成他们的财富积累。换言之,财富积累,不能着急,一夜暴富并不现实。

增加收入只是手段,投资创收资产才是目的。仅靠出售时间和技能,是很难真正致富的,最终,你需要将人力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通过投资来积累长期财富。

4、将人力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

作者将人力资本定义为个体所拥有的技能、知识储备与时间价值的综合体现。在这个概念框架中,存在一个引人深思的悖论:虽然专业技能和知识体系可以通过持续学习实现持续增长,但作为核心要素之一的时间资源却呈现出绝对刚性——它既不可储存也无法再生。

这种天然的矛盾性揭示了投资的本质意义:当人类面对时间单向流逝的残酷法则时,唯有通过投资行为才能在时空维度上构建战略纵深,将终将衰减的人力资本转化为具有自驱增长特性的金融资本。

这种转化不仅是财富形态的跃迁,更是价值创造方式的质变——金融资本通过市场机制突破了个体生命周期的桎梏,可以在时间长河中持续创造复利奇迹,最终实现从线性劳动收益向指数型资本增值的巨大跨越。

很多职业运动员可以一年赚数百万美元,但最终还是破产了,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足够快地将人力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以维持他们离开体育职业后的生活方式。很简单,如果你一生的大部分收入是在 4~6 年赚到的,那么储蓄和投资对你来说就比对其他人更重要了。

不管你是如何赚钱的,意识到你的能力最终会消失是学习投资的最佳动力之一。

5、最重要的资产

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案例。医生、长寿专家彼得 · 阿提亚在 2017 年做了一次关于如何延长寿命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向听众分享了以下思想实验:

" 我敢打赌,如果现在沃伦 · 巴菲特把钱都给你们,你们中没有一个人会愿意和他交换人生……顺便说一句,我还敢打赌,为了再活 20 年,巴菲特宁愿破产。"

巴菲特拥有庞大的财富,但他已经 90 多岁了。在这个案例中,相比巨大的财富,我们更愿意拥有时间。

站在个人生命周期的视角看,你在 20 多岁、30 多岁和 40 多岁时如何利用时间,将对你 50 多岁、60 多岁和 70 多岁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你不可能永远工作下去,所以趁还来得及,把人力资本转换成金融资本吧!

本文由公众号 " 星图金融研究院 " 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房租 书籍 股票 收益率 尼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