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可乐瓶
一众古偶,在年代剧面前全趴下了。
2 月 3 日起,一部以 20 世纪 60 年代至 21 世纪初为背景的年代家庭群像剧《六姊妹》,凭借其浓郁的年代氛围、真实细腻的家庭情感以及丰富生动的群像塑造,迅速成为春节期间的「爆款」。开播后欢网大数据收视峰值一度高达 5.5369%,CVB 黄金时段收视率更是突破 4%,稳居全国电视剧收视率第一。
图片来源:微博
《六姊妹》看似成为了现象级爆剧,但近几年从《人世间》到《乔家的儿女》《小巷人家》,再到如今的《六姊妹》,部部都带着不同的「爆」。年代、家庭、群像三个词连在一起似乎摸透了观众的「七寸」,都掀起了全民追剧的热潮。这些爆款看似题材相似,却总能戳中不同年龄层的共鸣,形成了一款新的「流量密码」。
2025 仅两个月不到,年代剧更是集中「吻」了上来。除了热播中的《六姊妹》以及于 1 月 24 日开播的《致 1999 年的自己》,电视剧《北上》紧随其后于 2 月 10 日宣布将接档《六姊妹》在央视一和爱奇艺播出。
年代剧的扎堆播放进一步印证了其自带的「流量密码」。而观众对年代剧也似乎带上了一层「滤镜」,越看越爱。
「年代 + 家庭 + 群像 = 爆款」的公式也仿佛成了一套具有确定性的「预制流量」。「预制流量」的背后,角色的「膨胀化」现象正以一种不可忽视的态势崛起。
超量的角色
仅凭开场 7 分钟便引爆话题的黑马《六姊妹》一跃成为开年的爆款剧集。《六姊妹》的核心是六位性格各异的女性角色,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展现了独立与坚韧的力量。可以说,《六姊妹》不仅是一部家庭剧,更是一部展现女性力量的「她剧」。
剧中每一位女性角色都个性鲜明,绝非流于表面的「脸谱化」形象。
比如,长姐何家丽(梅婷饰)在父亲离世后,毅然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展现了女性的母性坚韧与无私。
二姐何家文(高露饰)看似是六个姐妹中最中规中矩的女性,她的存在更像是家庭的调和剂,看似柔弱实则内核强大,展现了传统女性对家庭的守护,同时揭示了女性在家庭伦理与自我价值间的矛盾。
而三姐何家艺(颖儿饰)则代表了反抗传统、追求自由和爱情的新时代女性形象,她的内心渴望与外界的挣扎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代表改革开放初期女性突破传统束缚的尝试。
四姐何家欢(吴倩饰)要强、对任何事情追求完美,不服家庭安排却又循规蹈矩,敢于对抗世俗却又想要在世俗中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容貌焦虑与社会压力下的自我重塑。
五姐刘小玲(曹斐然饰)正如她的名字般透露着不一样,赶时髦却又自我,不拘于现状,打破一切也要达到自己目的的现代女性角色,反映了非传统女性在时代变革中寻找生存空间的过程。
六妹何家喜(李嘉琦饰)看似最没有主见的小妹却活得最有主见,思想单纯,她的存在缓和了家庭矛盾,象征纯真与希望,备受全家宠爱,是中国式家庭对老小刻板印象的缩影。
这些角色并非独立存在,他们之间频繁的互动、激烈的矛盾以及最后的和解,共同建立起一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女性世界。丰满的人物形象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更成为探讨更深层次社会议题的载体。通过角色的视角,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女性在时代变革中的困惑与选择。
《六姊妹》的播出是家庭群像的一种新突破,甚至可以说是家庭群像的「膨胀化」表现。但追其情节背景,一个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加上当时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戏剧性」地创造出这部「膨胀」群像的年代剧似乎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那么别的年代剧群像呢?回顾近几年的电视剧,群像基数的变化十分明显。
以三兄妹故事为主线,展现家庭在时代变迁中悲欢离合,兄妹间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人世间》,播出期间收视率持续稳居同时段榜首,平均收视率高达 3.0%。
围绕五个孩子的家庭纠葛展开,讲述他们在艰苦生活环境中相互依靠、共同面对风雨的《乔家的儿女》,播出后网络播放量达到了 24.5 亿次,众多观众表示在剧中看到了自己家庭的影子。
再到今年以六个性格迥异的女性角色为核心,将女性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六姊妹》,观众对剧中丰富多元女性形象赞不绝口。
从《人世间》到《乔家的儿女》再到《六姊妹》,群像基数从三到五再到六的不断递增,进而催生了群像「通货膨胀」现象。并且群像「通货膨胀」的程度也不再局限于角色,甚至渗透到了该角色的小演员基数。传统年代剧的角色会分为童年和成年,「通货膨胀」后的角色仅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变化便分为 2 个版本甚至是 3 个版本。
比如,《乔家的儿女》中乔一成(白宇饰)、乔二强(张晚意饰)和乔七七(周翊然饰)都分为了 1.0 的童年和 2.0 的少年,而乔三丽(毛晓彤饰)和乔四美(宋祖儿饰)则在 2.0 的基础上多了 3.0 的青春期。
更甚至群像的「膨胀反应」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单个家庭,多个家庭交织的年代剧群像也呈现出「通货膨胀」的趋势。
《致 1999 年的自己》聚焦于五个家庭,通过对不同家庭在特定时期的生活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待播的《北上》中则发酵到了六个家庭的故事,通过不同家庭在不同时期的命运转折,反映时代的巨大变迁。虽然剧还未开播,但是微博讨论量已达 67.8 万次,主演白鹿、欧豪、翟子路、高至霆更是为这个剧增加了不少话题。
对于创作而言,角色的「膨胀」增加了故事的层次感,让观众在多样化的角色中找到共鸣,多家庭的「膨胀」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缩影,每个家庭的悲欢离合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对于市场这块大蛋糕而言,年代剧群像的「通货膨胀」反映了电视剧市场多元化与创新的趋势。满足不同受众群体需求的同时,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中,如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是「飞升」的关键。
通过打造超量角色和丰富的群像,令电视剧能够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才形成了「预制流量」的魔力。
超量角色所造就的「预制流量」魔力,也正在悄然改变着电视剧的创作和市场格局。
「预制流量」基因解码
同步加入到「膨胀」行列的还有宣传海报,甚至这些年代剧的宣传海报相似程度像在套公式,呈现的角度和类型都是相似的。年代剧海报仿佛也被套上了「视觉符号」的固化认知,无论是色调、构图还是人物排列,都难以跳出既定框架。
至此,年代剧的打造形成了更完整的公式:「预制流量」+ 群像「通货膨胀」+ 海报「视觉符号」。
虽说家庭群像年代剧从收视率到观众喜爱程度都处于正向发展,但我们不禁要问的是:持续「膨胀」的年代剧配上群像「通货膨胀」的组合,是否存在一个打破平衡的阈值?
事实上,近几年市场中存在的最大基数的年代剧群像基数就是 6 个家庭并且全聚集在了 2025 年开播。从《致 1999 年的自己》五个家庭扩展到了《六姊妹》以及尚未播出但备受期待的《北上》的六个家庭等剧,都采用了类似的多家庭交织的叙事模式。
单从现在已开播的剧集来看,年代剧群像是存在阈值的。五个家庭的《致 1999 年的自己》豆瓣评分虽达 7.6,但该剧播出后却并没有因「预制流量」和因《九重紫》大火的李昀锐双重 buff 的加成而爆火。剧在开播前背上的中国版《请回答 1988》的名号更是引得网友辣评「抄成四不像」。
图片来源:豆瓣
而开播以来《六姊妹》虽收视率一路飙升、好评连连,但也有观众分享了自己观剧的「疲惫感」。例如,有网友就认为,六个姐妹自大姐结婚后,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仿佛陷入了「循环」。由此可见,创作者想为庞大群像里的每一个角色赋予完整且独特的故事线,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业。
这无疑提示我们:年代剧群像不该是以量取胜的,而在「精」。
观众的注意力和耐心是有限的,当群像中的角色数量过多、剧情过于复杂时,观众就会感到疲惫和困惑,从而失去对剧集的兴趣。而庞大的群像基数对人设的描述也会变得单薄,从而造成剧情的「碎片化」。所以年代剧群像在完全阈值内讲好完整的故事,便能吃到红利。
根据 2024 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73.9% 的受访青年喜欢看年代剧,93.2% 的受访青年期待出现更多打动人心、充满力量的年代剧。年代剧在年轻观众中有较高的接受度和期待值。此外,高达 50.4% 的观众认为剧情出现「节奏拖沓、注水严重」是令人反感的。当剧情复杂程度超出一定范围,观众就很难再保持专注。
可见,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更倾向于接受简单明了、逻辑清晰的剧情。当剧情过于复杂时,观众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去理解和梳理,这会导致他们的观看体验下降。
这一「临界点」的存在,给创作者们敲响了警钟:在创作年代剧群像时,必须要在角色深度与叙事广度间寻求平衡,避免过度膨胀导致的审美疲劳,从而维系年代剧群像的独特魅力。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年代剧群像面临着一些问题,就对其未来发展失去信心。事实上,年代剧群像的不断拓展,也为影视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多家庭交织的叙事方式,年代剧群像能够展现出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反映出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这种独特的叙事魅力,是其他类型剧集所无法比拟的。如果创作者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或许能够创造出内娱自己的群像「类别文化」。
1 号结语
当下,年代剧在影视市场中,是一支极具潜力的发展力量。它有着独特的优势,凭借着对时代群像的生动刻画,让观众得以沉浸式感受往昔岁月的烟火气与人文风貌。
影视创作的套路层出不穷,群像「通货膨胀」的是套路,永不贬值的是真诚。未来,年代剧群像的发展需要继续找寻角色深度与叙事广度间的「平衡」。
1 号相信,内娱也一定会书写出属于自己的专属群像「类别文化」。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频频 " 出圈 " 近六成受访青年认为近几年年代剧精品多,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5647968466637743&wfr=spider&for=pc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