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医疗板块带动下,迪安诊断的股价已连续 4 个交易日上涨。然而,与最高点 85.54 元 / 股相比,如今迪安诊断的股价已跌出超 70%。
股价下跌,市值缩水,困扰迪安诊断的还有近两年不断下滑的业绩。根据其预告,2024 年迪安诊断预计净利润亏损 3.7 亿元至 2.7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220.34% 至 187.82%。值得注意的是,2024 半年报显示,迪安诊断应收账款 85.67 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到 48.82%。
在此情况下,迪安诊断开始布局 AI 医疗 + 出海以求破局,前景如何?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
问题缠身
迪安诊断成立于 1996 年,是国内最早从事基因诊断技术研发和服务的专业公司之一。2003 年,公司开始做独立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并逐步实现全国连锁化布局,形成了渠道业务和医学诊断业务并行的模式。2011 年于深交所上市。
上市之后,迪安诊断稳健运营了几年之后,2016 年业绩开始显露疲态,净利润增幅逐年下降。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2020 年至 2022 年,迪安诊断业绩暴涨,三年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 106.49 亿元、130.83 亿元、202.82 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8.03 亿元、11.63 亿元、14.34 亿元,达到自成立以来的业绩最高点。
随着疫情的结束,全国阶段性检测筛查需求消退,迪安诊断业绩出现断崖式暴跌,2023 年,公司净利润下降至 3.08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78.56%;2024 年预计净利润亏损 3.7 亿元至 2.7 亿元,同比再度大幅下降 220.34% 至 187.82%。
此外,应收账款不断增长,已经拖累公司利润。
迪安诊断的应收账款问题曾引发过市场的强烈关注。数据显示,2019 年至 2023 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分别为 33.3 亿元、45.3 亿元、62.9 亿元、99.6 亿元、80.5 亿元。
2024 上半年,迪安诊断应收账款 85.67 亿元,半年增加了 5 个亿。具体来看,账龄在 1 至 2 年、2 至 3 年、3 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余额约为 31.78 亿元。其中,3 年以上应收账款余额约为 1.83 亿元。按规定,1 至 2 年坏账准备计提比例为 20%,2 至 3 年为 50%,3 年以上为 100%。因此,迪安诊断后续或仍面临大额减值风险。
在 2024 业绩预告中,迪安诊断明确,因部分应收账款回款周期有所延长,年度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为 4.5 亿元至 5 亿元。
携手华为布局 AI 医疗
根据同花顺显示,2024 年 9 月,迪安诊断新增 " 华为概念 "。理由是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迪安诊断与华为云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大模型下的医疗数智化产品的研发和转化。
如今,人工智能的触角已探进各行各业,国内医疗行业和科技行业内的诸多公司都在持续布局 AI 医疗领域。国信证券发布研报称,从长远来看,医疗健康领域已成为 AI 影响最深远的应用领域。
对迪安诊断而言,加码 AI 医疗,布局数字化转型有可能成为提振公司业绩的路径之一。
据悉,自 2021 年起,迪安诊断从病理角度切入,在公司超百万份的病理样本基础上,对其中 10 万多份样本进行标注,并在标注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 AI 产品模型。
同年,迪安诊断与华为开始合作,共同开发区域医疗中心信息化项目,旨在提升诊断效率。双方还探索了 AI 在病理分析、影像识别等领域的应用,以优化诊断流程。
2023 年 12 月 7 日,双方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上签署了 AI 健康管理合作协议;2024 年 9 月 25 日,在第三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的 "2024 数字医疗健康产业对接会 " 上,迪安诊断与华为云共同发布了 " 迪安医检大模型 ";2024 年 10 月 25 日,迪安诊断和华为云在华为浙江代表处再次正式签署该协议,旨在通过华为云盘古大模型的先进技术以及迪安诊断的医疗诊断数据和报告数据,进一步构建智能报告单解读平台。
越南设立子公司
紧锣密鼓的布局与合作,却并未在迪安诊断的业绩上有太大体现。同时,随着国内医疗诊断市场规模增速的放缓以及行业内卷现象的加剧,迪安诊断开始寻求新的增长点,将业务触角延伸至海外市场。
2024 年 4 月 19 日,迪安诊断在越南胡志明市正式开业了两家子公司——越南迪安实验室有限公司和迪安诊断越南有限公司,标志着迪安诊断在海外设立的首家第三方医学实验室即将投入运营。
据介绍,实验室涵盖分子诊断、病理诊断、生化免疫、微生物等技术平台,将提供健康体检、癌症筛查、自身免疫疾病诊断、感染性疾病诊断、产前和新生儿筛查、数字化病理诊断、国际远程病理会诊等临床诊断服务及产品。
出海这步棋,表面上看不仅有助于迪安诊断在海外市场树立品牌形象,还为公司后续开拓全球市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但子公司盈利能力尚未可知,迪安诊断也在业绩预告公告中称,疾病线检验项目的研发投入、高端技术平台能力建设、专业人才引进、开拓越南市场等长期主义的投入尚在培育期,对公司利润产生了一定程度挤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