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载于物,族髓附间。运脉牵连,兴者襄见。" 文化,宛如一条贯穿民族发展历程的脉络,深入民族骨髓之中;秧歌,恰似一曲奏响黄土地风情的乐章,回荡在陕北人民的心间。千百双布鞋踏起烟尘,伞头手中的长杆挑破天际,陕北秧歌以裂帛之势,在苍茫大地上铺展出一卷流动的文明长轴。陕北秧歌踏着十字步,从彩绸翻飞间,锣鼓大镲中,缓缓迈步而来 ~
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陕北秧歌是流传于陕北高原的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和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又称" 闹红火 "、" 闹秧歌 "、" 闹社火 "、" 闹阳歌 "等。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与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并称中国 " 三大秧歌 "。其发展,萌生于东汉,初步形成于唐宋,繁衍发展于明清,是一种集歌、舞、戏、乐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
秧歌作为陕北地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祭祀活动。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充满敬畏,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便通过歌舞祭祀天地神灵这种原始的祭祀仪式,便是陕北秧歌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军事活动也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陕北地区地处边疆,战事频繁,士兵们通过歌舞来振奋士气、庆祝胜利,这些带有军事元素的舞蹈动作逐渐融入秧歌之中,赋予了其独特的刚劲豪迈风格。到了明清时期,陕北秧歌已基本定型,成为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
秧歌原名为阳歌,寓意着春天的歌声和欢乐。《延安府志》中记载:" 春闹社,俗名秧歌 ",揭示了秧歌起源于社日祭祀土地爷的活动。清李调元《粤东笔记》中描述:" 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中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竞作,弥日不绝,是日秧歌 "。秧歌融合了南方的信天游和北方的舞蹈,是南北文化交融的结晶,是陕北人民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古老时尚、独特多元、神聚形散的有别于其他地方戏曲的特殊剧种。
陕北秧歌是一种独具韵味的民间歌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它没有固定的唱腔曲牌和板式调口,唱词许多是因时因事、因情因景、即兴发挥、随口编唱的,更因为延安时期的新秧歌运动使传统的陕北秧歌成为反映生产斗争、革命斗争的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丰富了表演形式和内容、增强了戏剧性的小型广场歌舞剧,为后来中国歌剧的诞生、发展、成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起到了极大的宣传教育和推动作用。
陕北秧歌是一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根深枝繁、独特多元的地方剧种。陕北人把秧歌表演分扭秧歌、唱秧歌、闹秧歌,表演者常有数十人,有的多达近百人,在伞头的率领下,踏着铿锵的锣鼓,和着嘹亮的唢呐,作出扭、摆、走、跳、转的动作尽情欢舞。秧歌吸收各地流传的水船、跑驴、高跷、狮子、踢场子等形式中的艺术元素,组成浩浩荡荡的秧歌队。
艺术特色与表演形式
矫健欢乐的舞步,踢踏起黄土地漫天尘土;灵动曼妙的舞姿,跟随韵律流淌而出的,那是对命运不屈的抗争与对土地与生活的爱恋。秧歌是陕北人骨子里的乐观倔犟,精神中的坚韧顽强,血液里的激情流淌,生命中的风云飞扬。
陕北秧歌是以真情为根、形成了它独具魅力、灵活多样、千般幻化、万变不离其宗的表演风格;是以创新为本、形成其鲜活浪漫、情景交融、不拘俗套、独树一帜的艺术风尚。
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主要特点是" 扭 ",也叫" 扭秧歌 "。在锣鼓乐器伴奏下以腰部为中心点,头和上身随双臂大幅度扭动,脚下以" 十字步 "作前进、后退、左腾、右跃的走动,随心所欲,雅俗共赏。表演形式为,唱中带舞的艺,说中带跳的技,野而不俗的戏,散而不乱的剧,表演风格笑而不野、妖而不浪、逗而有度、稳而传神。主要有大场(" 大秧歌 ")和小场(" 踢场子 ")两大类。
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上进行的集体性歌舞活动,规模宏大,气氛热烈,动作矫健豪迈,情绪欢快奔放,并伴有狮子、龙灯、竹马、旱船、跑驴等社火节目,队形变化丰富,有" 龙摆尾 "、" 卷白菜 "、" 十字梅花 "、" 二龙吐水 "、" 十二莲灯 "等数百种排列法。
小场主要就是表演小节目,俗称 " 闹回回 ",多表现男女爱情、生活情趣,风格诙谐而滑稽。表演包括" 水船 "、" 跑驴 "、" 高跷 "、" 霸王鞭 "等,也可根据动作风格和内容划分为" 文场子 "、" 武场子 "、" 踢场子 "、" 丑场子 "等;其中 " 踢场子 " 为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双人舞,有较高难度的舞蹈动作,需展示 " 软腰 "、" 二起脚 "、" 三脚不落地 "、" 龙爪穿云 "、" 金鸡独立 "、" 金钩倒挂 " 等高难技巧。其表演既刚健又柔美,既洒脱又细腻。
一方水土一方人,十里乡俗各不同。陕北秧歌是一个大同小异、各县表演形式有差异、偏重度非常明显的特殊剧种和民间歌舞表演艺术,在同时都扭走大场子秧歌的前提下,绥德、米脂、佳县擅长 " 踢场子 "" 秧歌剧 "的表演;子洲、清涧尤以 " 伞头秧歌 "" 打彩门 "为长;横山的 " 腰鼓 "打得最是地道纯正;靖边、定边的 " 跑驴 "" 霸王鞭 "可称一绝;吴堡的 " 搬水船 "十分好看;榆林保宁堡的 " 老秧歌 "至今还保留远古祭祀的习俗 ... 扭动风格、流走线图、伴奏旋律、情态韵味无不印刻着黄土地儿女生活的生动写照。
文化传承与情感表达
作为文艺发展的始祖,秧歌很早便在榆林生根。陕北秧歌是流淌在陕北人骨子里的舞蹈,是镌刻在岁月长河中的文化符号。它是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更是陕北人民生活与情感的缩影,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血脉。
提起 " 秧歌 " 二字,人们脑海里就会现出一队敲锣鼓、吹唢呐、打花伞、舞彩扇、骑毛驴、跑旱船的游街图像。无疑,陕北秧歌是一种群众性的文艺演出形式,对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净化人们的精神情操、促进社会的文明建设,有着无可代替的潜移默化作用。
陕北秧歌的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群众基础。在陕北,无论男女老少,都对秧歌有着浓厚的情感和极高的参与热情。不论是乡野田间,还是节日盛典,都可以是陕北秧歌抒发情感的天地。它用最直观、最灵动的方式,在口传身授中延续着文化的根脉,折射出不同时代的文化风貌。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承方式,使得秧歌深深扎根于民间,成为陕北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时序更替,万象更新;文脉赓续,生生不息。陕北秧歌,是一本无字的陕北历史发展的百科全书,是几千年黄土高坡风土人情的活化石。它承载着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凝结着世代相传的情思,如流淌千年的黄河水一般淳厚深长,让世代的榆林人在浓浓的民风民俗中找到文化的根脉和心灵的归宿。
来源 / 榆林文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