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智能驾驶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折点,成为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特斯拉的 Robotaxi 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与此同时,武汉的大街小巷也迎来了 " 萝卜快跑 " 这一新成员。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等企业集体上市,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智能驾驶行业的 " 爆发式发展 " 成为了业界的共识。
各大自动驾驶企业都将商业化的时间指向了 2025 年。小马智行创始人楼天城表示,自动驾驶已经没有技术阻碍,技术的进程已经过半,接下来的关卡就是商业化。
在 2025 年这个关键节点,政策松绑、技术突破与资本涌入形成共振,自动驾驶企业从实验室走向街头巷尾,一场关于技术落地与商业变现的终极战役已然打响。
Robotaxi 第一阵营 " 三国杀 "
当前,中国 Robotaxi 市场呈现萝卜快跑、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一梯队的三个玩家正在暂开 Robotaxi" 三国杀 "。
萝卜快跑、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的业务存在一定重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根据《华尔街 . 日报》报道,百度正在与阿联酋当局进行谈判,萝卜快跑最早于今年上半年在迪拜开启道路测试。与此同时,萝卜快跑还在迪拜、阿布扎比和利雅得等中东城市以及东南亚加强业务团队的发展。
图源:萝卜快跑
如前文所述,萝卜快跑 2025 年的关键词是全球化业务提速。去年 11 月 29 日,萝卜快跑获得了中国香港首个自动驾驶车辆先导牌照,这也是其首个右舵左行地区的自动驾驶测试牌照。这一突破标志着萝卜快跑正式开启了面向全球的业务拓展,如今看来,香港只是萝卜快跑全球化布局的前哨站。
百度最新发布的 Q4 财报显示,2024 年第四季度,百度的自动驾驶服务萝卜快跑提供的自动驾驶订单为超过 110 万单,同比增长 36%。2025 年 1 月,萝卜快跑累计为公众提供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超过 900 万单。自 2025 年 2 月,萝卜快跑已在中国全国范围实现 100% 的全无人驾驶运营。
而小马智行的路径则是降低成本,实现单车盈利。
24 年最后一天,小马智行首席执行官彭军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表示:小马智行完成了从 0 到 1 的关键跨越,接下来将完成从 1 到 100 的工作,投入更多资源去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走向 2.0 时代。
这个阶段的核心是降低成本,实现单车盈利。当前,小马智行已与各大主机厂展开量产合作。通过量产降低成本,是实现 L4 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比如与丰田合作的下一代 L4 级别自动驾驶车型,将在 2025 ⾄ 2026 年在国内⼀线城市投放千台规模的铂智 4X Robotaxi。
彭军表示,成本下降是小马智行接下来两年最核心的目标,把单一车辆做到至少不亏钱,他透露,预计到 2025 年,小马智行的生产成本将显著下降,而这将直接推动该公司 Robotaxi 服务的推广与应用。
图源:小马智行
相比前两者的单点突破,文远知行更倾向于 " 多线并行 ",其业务有五大支柱,分别是 Robotaxi、自动驾驶小巴、自动驾驶货车、自动驾驶环卫车和高级辅助驾驶,用一套通用的自动驾驶底层技术,发力不同的产品线。
目前文远知行并没有透露太多 2025 年的战略,但从文远知行前几季的财报可以窥探一二,从细分收入构成占比来看,文远知行业务在向轻资产化转型。
根据去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文远知行的产品收入占比为 21.4%,而服务收入占比为 78.6%。事实上,文远知行本身就具备服务基因,在很早之前就推出中国首个开放道路自动驾驶出租车商业化收费运营服务,成为全球第一家向公众提供 L4 级别付费 Robotaxi 服务的公司,因此,与其说文远知行是一家出行产品公司,不如说文远知行是一家服务公司——也就是说,向 C 端用户售卖出行服务才是它的核心业务。
此外,作为 "Robotaxi 第一股 ",文远知行技术实力和发展前景受到了产业链 " 链主 " 的认可。2 月 14 日,美股盘前,文远知行股价突然飙升 140%,盘中两度触发熔断,最终收涨 83.46%,市值冲至 86 亿美元。这场狂欢的导火索,是英伟达在官网最新的 SEC 13F 文件中,披露其持有约 174 万股文远知行美股,持仓市值达 2465 万美元。英伟达投资文远知行,意在给车载智驾芯片业务发展更密切的伙伴。
第二梯队正在 " 蓄力起跳 "
在 " 三国鼎立 " 的背后,第二梯队的自动驾驶公司也没闲着,我们将其称为蓄力者,分别是元戎启行、蘑菇车联、滴滴、如祺出行等等,这其中要么是特立独行的玩家,要么是亟待转型的网约车公司。
作为广汽旗下的网约车公司,如祺出行于 2022 年推出开放式 Robotaxi 运营科技平台,成为全球首个有人驾驶网约车与 Robotaxi 服务商业化混合运营的出行平台。
截至 2024 年 10 月底,如祺接入运营的 Robotaxi 超过 280 辆,自营 Robotaxi 车队规模超过 50 辆,服务已运营累计超过 30000 小时,覆盖 1800 余个站点,完成近 900000 公里安全运营里程。
如今如祺出行已经在 L3、L4 级自动驾驶及车联网服务落地等多个方向均取得显著成果。此外,如祺出行还为广州贡献了超过九成搭载 C-V2X 车载终端的运营车辆,助力广州成为全国首个车联网常态化运营车辆规模破万的城市。
图源:如祺出行
而滴滴也没有坐以待毙,去年 4 月,滴滴自动驾驶与广汽埃安宣布成立合资公司,计划 2025 年实现 Robotaxi 量产车。
滴滴还在人事方面做了部署。作为滴滴集团 CTO 的张博,不再兼任 CTO 职务,将专任自动驾驶公司 CEO,以推动滴滴自动驾驶业务的落地。当前,滴滴自动驾驶正积极推进无人驾驶新能源车量产。
除了网约车公司外,在自动驾驶领域还有一些比较特立独行的玩家。
比如蘑菇车联就是不走寻常路,并没有将单车智能作为发力的主要路线,而是瞄准了车路协同。所谓的车路协同,指的是蘑菇智能提供的解决方案,是让汽车和路一起变得智能。
图源:蘑菇车联
不过,蘑菇车联的日子并不好过,蘑菇车联在 2022 年累计获得了不同政府的订单超过 100 亿,尽管有政府订单的加持,其如何实现大规模商业化的落地,仍然其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根据经济观察报等媒体早先报道,车路协同单公里改造费用在 80 万元 / 公里至 120 万元 / 公里之间。全国 540 万公里的公路实现智能化改造,需要的总投资金额必然是一个极大的数字。如何能激发各地政府投资信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而要说到 2024 年的自动驾驶黑马,应该是 " 元戎启行 ",2024 年 11 月,元戎启行拿下了长城汽车 1 亿美元的融资。此外,元戎启行实现了一大突破,一举拿下长城魏牌全新蓝山项目、Smart 精灵 5 项目,成为 2024 年自动驾驶行业中跑出的最大 " 黑马 "。
据透露,元戎启行已与某头部车企达成量产合作,共同推出搭载 VLA 模型的智能驾驶汽车,该车配备英伟达 Thor 芯片,将于今年年中投入消费者市场。
与此同时,物流巨头顺丰在去年年底已经在杭州启动了安兔自动驾驶 RoboTaxi 的部署工作,Auto X、安途智行等其他企业,也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积极推广他们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此外还有 Momenta、轻舟智航、享道等一批优秀厂家参与到无人驾驶出租车中。毫无疑问,自动驾驶赛道正处于大乱斗时期。
L3 自动驾驶落地,商业化盈利在望?
如果说过去一年自动驾驶赛道出现了多次 " 加速时刻 ",2025 年则将成为相关产业全面爆发的关键年份。
不过,即便行业在近两年赢来了不小的突破,但目前不管是领跑者还是蓄力者,都普遍面临造血能力不足的问题。能否盈利是行业最关心的事,毕竟市场最在意就是能不能挣钱。
去年 12 月 10 日,通用汽车宣布将停止对旗下 Cruise 自动驾驶出租车业务的投资,计划彻底退出这一领域,原因就是自动驾驶盈利的条件并不明朗。
Robotaxi 要盈利其实不难。Robotaxi 商业价值的核心就是对人力成本的替代,就像工厂里机器人替代打螺丝一样。因此,Robotaxi 实现对人力的替代,本质就是重构出行行业的成本。
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单车硬件成本压得够低,再设计一套低成本的运营体系,这个模式是跑得通的。这些都是萝卜快跑已经在做或者已经实现的事情。
图源:萝卜快跑
那么盈利的难点究竟在哪?对此,摩根大通指出,目前自动驾驶公司面临两大障碍:单位经济效率层面的盈亏平衡和监管部门批准城市全域运营。
"只要克服这两个障碍,利润就只受车辆数量影响。鉴于中国电动汽车供应链高度发达,车辆数量很容易达到较大规模。虽然很难预测当地批准城市全域运营的时间,但我们认为最早可能出现在 2025 年。"
这个预测还是很准确的,2025 年,中国自动驾驶行业迎来关键转折。随着《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和《武汉市智能网联汽车发展促进条例》的正式实施,L3 级及以上自动驾驶汽车首次获得合法上路资格,政策红利加速释放。
进入 2025 年,小马智行宣布在北京开展自动驾驶高快速路无人化测试,这是继去年 9 月北京市开放大兴机场和北京南站等交通枢纽接驳测试以来,高速和城市快速路测试首次推进至 " 无人化 " 阶段,即车辆主驾驶位无需配置安全员。
小马智行的赛那 Robotaxi、雷克萨斯 RX Robotaxi 可在北京亦庄至大兴机场及北京南站等已开放自动驾驶道路上的 " 无人化 " 测试。无人化是自动驾驶商业落地的必要条件。2025 年无人自动驾驶将在技术、政策、标准等方面拥有更加便利的条件,促进 L3 自动驾驶规模落地。
无独有偶,在 5 月的百度 Apollo Day 上,百度自动驾驶业务部总经理陈卓表示,其目标是到 2024 年底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并在 2025 年全面进入盈利期,成为全球首个实现商业化盈利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平台。
不少自动驾驶公司与机构都预测,2025 年自动驾驶领域将进入盈利期,或许,自动驾驶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真可能成为企业的 " 摇钱树 "。可能在科技发展中谈 " 钱 " 显得有点 LOW,但对一项新技术而言," 钱 " 真的很重要。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最终的赢家往往不是最激进的革命者,而是那些在技术与商业回报率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的现实主义者,技术、生态与商业化能力缺一不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