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生的生态进化
2025 年,中国无人配送在国际舞台上迎来强势开局。
2 月 8 日,中国在全球无人配送车技术标准领域取得关键突破。由中国牵头制定的电气运输设备领域首个载物国际标准《电气运输设备 第 3-2 部分:载物电气运输设备移动性能测试方法》(IEC 63281-3-2)正式发布,标志着中国在智能物流领域的技术话语权达到新高度。
这个由中国主导制定的全球首个无人配送车国际标准,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智能物流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为全球无人配送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有着 " 女股神 " 之称的 Ark Invest CEO 凯茜 · 伍德,在《BIG IDEAS 2025》报告中,把新石器、美团与 Starship Technologies 无人车列为全球前三强。
这份报告揭示了一个微妙的转折:相较于美国无人配送主要集中在大学校园,导致相关公司在真实城市环境中训练数据有限,中国的道路机器人更为普及,展现出更广阔的商业化前景。
资本市场用轰鸣的投票印证了这个判断。近日,新石器斩获 10 亿元 C+ 轮融资,宣布 " 万辆军团 " 交付计划——这相当于全球现存无人配送车总量的三分之一。
站在 2025 年的门槛回望,无人配送行业与快递行业的深度融合——不是冰冷机器对血肉之躯的替代,而是一场人机共生的生态进化。
当快递员与无人车开始混合协作,当手写面单进化为数据基因,智能运力正催化重构新的 " 技术金字塔 ":底座是持续进化的自动驾驶矩阵,中层是动态优化的运力网络,顶端则是持续降低的配送成本。
这或许就是中国物流业在数字文明时代找到的新支点。
人机共生,解锁中国快递的「不可能三角」
国家邮政局局长赵冲久在 2025 年全国邮政工作会议上分享:2024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 1745 亿件,快递业务收入达 1.4 万亿元。
1745 亿件,这个印在 2024 年中国快递战报上的天文数字,若首尾相连可绕赤道约 1700 余圈。
在快递业务量飞速增长背后,行业的目光却投向另一组对比曲线:快递量十年激增 12 倍,快递员日均配送量从 11 件暴增至 91 件,但超半数从业者月薪仍困在 5000 元线以下(《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
人海战术濒临失效。湖北韵达快递曾将招聘年龄放宽至 60 岁以下,但仍难以招到足够人员。广州某基层快递网点的老板李民表示,尽管网点给出了月薪 15000 元的高薪承诺,但招聘快递员仍然困难——网点在节后开工时人员到岗率不足一半。
这也揭示了中国快递业面临的「不可能三角」问题——业务量激增、人力成本控制、服务质量提升之间的动态平衡濒临瓦解。
在此矛盾下,一支特殊军团正悄然改变战局——无人配送作为新兴运力加入市场。
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手段,无人配送为物流行业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不仅支持快递员提高配送效率,还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物流配送,从而推动行业的变革与发展。
(图片来源:新石器)
这场智能物流的「诸神之战」,参赛者图谱折射出中国无人配送行业的独特生态:
以美团、京东物流、菜鸟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公司,选择自己生产无人小车,助推其强大的物流体系转型升级,或满足自身业务配送需求。
以新石器、行深智能、白犀牛、九识智能、毫末智行等为代表的无人小车科技产品公司,致力于产品设计研发,以满足不同物流企业的配送需求。
此外,还有三通一达、顺丰、邮政等物流企业,厦门金龙、长城、东风等汽车厂商积极参与布局相关业务。
经过多年鏖战,2024 年,快递行业在无人配送方面产生了明显突破。
在 2024 年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余恩源指出,新石器无人车可将物流公司的城市短途运输成本降低 40% 以上。
杭州市邮政管理局数据显示,2024 年 " 双 11" 期间,中通共投入 28 辆无人车,单日派送包裹超过 5 万个,单件节约成本约 0.05 元,每日共计可节省成本 2500 元;顺丰快递每台无人车日均接驳约 350 件,单车成本节约达 13 元。杭州邮政公司投入 5 辆无人车,日均配送包裹 800 件,单件成本降低了 0.114 元。
中通快递武汉黄陂盘龙城网点引入 8 辆无人快递车作为试点运行,其负责人吴飞勇称," 快递包裹从我们中转网点到社区网点的运输成本降低了 50%,快递员的时间精力大大节省,从而能更好地服务于上门收派件。"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产业各方对无人配送未来降本能力的预测更为乐观。
Ark Invest 报告预测,自动驾驶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自主配送方案,将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其中地面配送机器人可将批量配送成本从 2.40 美元降至 0.40 美元。
当京东物流的 " 无人车 + 快递员 " 混合配送体系显著提高日均派单量;当顺丰在成都龙泉驿区的无人车应用中,快递员每次能节约 30 分钟的折返时间,提升 40% 的派单效率。
效率之歌奏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快递业冲破「不可能三角」的密码,从来不是简单的机器替代,而是依托 14 亿人的场景富矿,冶炼出智能时代的生产关系新范式。
「神经末梢」革命,无人小车重塑「最后五公里」
当下,无人配送角力的主战场,是从快递网点把货物送至驿站,称之为城配物流的 " 神经末梢 ",也是物流配送的 " 最后五公里 "。
从中转场站到社区网点,是物流配送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大概占到整个物流配送成本的 50%~60%。行业相关人员指出,这一环节正是无人配送可以发挥最大价值的部分。
然而,无人配送小车作为一种全新的运力方式,融入传统的物流信息系统,并持续赋能,并非一件易事。
我国从 2000 年开始发展城市物流,构建起城市物流信息系统,在物流活动中发挥神经系统的作用。同时,国内物流公司,如三通一达、顺丰、邮政等,斥资数十亿人民币,构建起了覆盖全城、全国乃至全球的庞大物流信息化系统。
尤其在城配物流的 " 最后五公里 ",流程繁琐,涵盖分拣、装车、运输、卸车、倒出、上架、扫码入库打印条码、贴码关联上传等环节。
(站点卸货,图片来源:白犀牛)
无人物流融入传统物流体系,如何确保物流信息的连续性,并与原有的物流信息系统实现无缝对接,成为了一个尤为关键的问题。
并且,要解决包裹从中转站或分拣厂送至千家万户中,谁发出配送指令,谁将包裹装上运输车辆;过程中,车辆需经过哪些路段,这些路段可能遇到哪些路口或交通场景;送达目的地后,谁负责将其取出并分发出去等等问题。
一位科技公司的代表向车路云 50 人强调," 一旦货物被送错或送丢,物流公司将难以承受由此带来的损失,这将对整个物流体系造成破坏。"
末端配送中,快递袋满载快件后,在多驿站流转难以辨识,卸车需等场地清理,易延误和错拿。后续从卸袋到上架过程繁琐,驿站负担重,这些都导致了配送效率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车柜分离模式的无人小车在业内兴起。车柜充当 " 移动货架 ",送到各营业网点与快递小哥见面,节省营业点分拣时间,提高车辆的使用效率。
新石器发明 " 无人车 + 笼箱 " 配送体系,在与顺丰的合作中,顺丰定制橙色笼箱,供网点分拣货物,实现车到即推箱上车,到站立箱卸货,车行箱留。在自动运输基础上,攻克自动装卸难题,并成功释放夜间配送潜能。
(" 无人车 + 笼箱 ",图片由 " 车路云 50 人 " 拍摄)
行深智能则推出 " 换熊 + 原子柜 " 方案。原子柜集快递袋与货架功能于一体,带身份 ID 精准匹配驿站。到驿站后,原子柜化身为货架,用户凭短信定位取件,省却倒件、扫码步骤。换熊无人车可搭载四原子柜,覆盖四驿站,消除驿站快递袋错拿现象。
(" 换熊 " 无人车,图片来源:行深智能)
在万亿赛道淬炼生存智慧,无人小车科技公司需不断学习物流场景,找到可标准化的环节,把产品功能与场景需求紧密结合,不断提高运力网络与人机协作系统的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从而赢得客户青睐。
从此,快递员的电瓶车演进为自动驾驶的移动服务器,而那个困住行业的「不可能三角」,正在被重构为「智能铁三角」——将人力劳作转化为技术服务,把经验直觉升级为算法预测,无人技术与现有物流信息化系统深度融合,使服务质量进化为系统韧性。
从特许通行到全域运营,路权争夺开启竞速赛
2021 年 5 月,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统示范区为京东、美团、新石器颁发国内首批无人配送车车辆编码,标志着国内首次实现对无人配送车辆赋予合法路权,无人小车开始 " 持证上岗 "。
这一政策突破为无人配送车的合法上路和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无人配送车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场景。同时,也为智能网联汽车的管理政策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 50 个城市出台自动驾驶试点示范政策,加速拓展应用场景。通过上路分级制度,在工业园区、高校、CBD 等场景构筑了数字交通试验场。无人配送车 " 持证上岗 ",为催生万亿级市场准入标准带来可能。
然而,路权的开放仍然呈现散点状态,暴露出规模运营面临的深层悖论:路权开放的进度,与物流企业日均数万单的运力需求,存在显著差距。
(图片来源:九识智能)
有企业代表向车路云 50 人表示,路权开放无法达到物流企业预期是运营中遇到的难点之一," 政府支持无人车运营的区域比较荒凉,难以商业化;而商家希望引入无人车的区域,通常有密集的人群和车辆,运营难度较大。"
该代表进一步指出," 需要真正的全域开放,开放的时段也希望能够和业务真实需求匹配,例如目前限制早高峰通行对快递企业是比较大的痛点,因为高频派件集中在早上八点。"
这也折射出监管体制改革与市场扩张需求的速度差。
对于企业而言,把握路权获取的时间窗口至关重要。在牌照受限的背景下,谁能更快更多地获得路权,谁就更有可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业内人士指出," 时间不等人,如果你不尽快去拓展一个城市,并形成良好的运营网络,等别人占领了市场,再想进入可能就难了。"
路权争夺战已经全面打响。
新石器协助多地政府制定智能网联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至今已累计获得超过 85 个城市颁发的无人车路权 " 铁牌 "。九识智能在山东(曲阜)、汉中、上海、无锡、如皋、合肥、青岛、新疆等地获得了路权。白犀牛在上海、合肥多地展开运营,在 10 余座城市获得路权。
同时,企业正将路权优势转化为场景控制力,通过 " 路权 - 场景 - 产品 " 的正向循环,重塑城市物流的势力版图。
与企业对于路权开放诉求相呼应的是,城市全域开放的步伐正在打开。在 2024 年车路云试点城市工作中,全域开放成为试点工作的重点任务,这也为企业加快规模扩张带来基石。
写在最后
从全球首个无人配送国际标准的诞生,到行业正在书写的 " 人机共舞 " 的混合运力网络逐步成型,中国物流业正在探索从人力密集型到智能集约化的历史跨越。
当无人车开始组建新时代的末端物流网络,这场始于劳动力困局的突围已升维为数字文明的智能化革命——培育出全球最具生命力的智能物流生态。
未来城市的街头,穿梭的无人车群或将书写新的经济运行法则:那里没有零和博弈的 " 不可能三角 ",只有技术与人文共振的无限可能。
随着政策逐步放宽,新型监管模式的不断革命,这一天或许并不遥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