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是医学装备界唯一能帮助重度听障患者恢复听力的医学装置,中国有 2780 万的庞大听障患者群体需要通过听力装备进行干预。作为高度精密的多学科交叉的医疗装备,人工耳蜗研发周期长,需持续投入成本以优化性能。
自 1995 年进入中国市场后,进口人工耳蜗品牌长期维持着高价策略,产品售价高达 20 万元以上。上世纪 90 年代,一套人工耳蜗的价格几乎等同于二线城市的一套两居室,高昂的价格使其成为少数听障家庭才能负担得起的 " 奢侈品 ",严重限制了其在国内市场的普及。
直到 2011 年,国内的两家自主品牌诺尔康和力声特先后推出了国产人工耳蜗,打破了长期以来外企在技术和价格上的双重垄断。国产人工耳蜗凭借高性价比的优势,迅速抢占市场。
在市场的竞争压力下,进口人工耳蜗品牌不得不调整市场策略,利用在海外已经退市的产品与国产人工耳蜗打价格战,同时引入更加先进的产品型号高价售卖。尽管如此,人工耳蜗的售价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仍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为进一步改善中国患者的医疗境遇,打破人工耳蜗高昂的价格,人工耳蜗的集采孕育而生。
2024 年 12 月,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在天津开标,全球五大人工耳蜗企业均成功中选。随着浙江、云南、江苏、江西、云南等省医疗保障局公布在各自省份正式执行的时间,集采的落地已越来越近。
集采为听障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减负的同时,也为各大人工耳蜗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从集采结果来看,进口和国产人工耳蜗的中标价格均低于 6 万元,其中进口企业的降价幅度尤为显著。以过去 30 万的市场指导价计算,进口人工耳蜗的降价幅度超过了 85%。
进口品牌采取如此激进的价格策略,背后存在更深层次的经济考量。一方面,长期的高价策略让进口品牌在中国市场积累了丰厚的利润。根据 2023 年的数据,进口企业海外市场占比超过 85%,而中国在全球人工耳蜗市场份额中约占 13.2%。凭借庞大的海外市场,进口品牌有足够的利润空间进行 " 输血 ",以支撑其在中国市场的低价竞争策略。
另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听损人群和相对较低的市场渗透率,使得中国成为极具潜力的市场。进口品牌为保住这一重要市场,不惜通过大幅降价来挤压中国自主品牌的利润空间,试图重新夺回市场主导权。
尽管集采之后产品价格大幅下降,但用户在选择人工耳蜗品牌时最容易忽视的,便是长期使用成本。对于听障用户而言,植入人工耳蜗后意味着终身使用,植入后人工耳蜗后所要面临的设备调试,维修保养的成本也需要纳入定价的考量。
人工耳蜗设备具有电子产品升级迭代较快、配件购买频繁的特点,但言语处理器升级和配件的购买目前并未纳入集采范围。因此言语处理器的升级、配件的购买和维修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根据集采规则,体外机升级的售价不得高于人工耳蜗言语处理的集采报价。除美国 AB 外,本次人工耳蜗企业在言语处理器上基本为 1.5 万的顶格报价,AB 在言语处理器上的集采报价仅为 2740 元。据业内人士的估算,这样的定价已低于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为厂家在今后的体外机升级政策上打上了一个问号。
在配件的购买和维修方面,公开数据显示,进口人工耳蜗的线圈导线价格是国产的 1.5 - 7 倍,充电配件价格比国产品牌高出 600 - 2300 元。这意味着,听障家庭在每次更换线圈导线及充电配件时,选择进口产品需多付出 1400 - 6500 元的成本。
同时,为应对集采后的价格变化,人工耳蜗厂商已开始调整产品售后政策,以控制成本。以美国 AB 为例,其近期宣布自 2025 年 4 月 1 日起,将对中国境内新开机用户的导线及充电器底座的免费保修业务调整为付费维修。这一调整无疑会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以及后顾之忧。
而国产品牌则选择了保持原有服务的基础上,延长易损部件的保修时长,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售后体验。这种差异化的服务策略,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选择。
长远来看,人工耳蜗集中采购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听障患者及其家庭。随着产品价格的显著下调,更多患者有机会通过人工耳蜗重获听力,提升生活质量。
然而,要让听障患者长期受益,关键在于维持市场的良性竞争。正如华为、比亚迪等企业在各自领域突破技术瓶颈,打破国外垄断一样,在人工耳蜗领域,也需要国内企业持续坚持技术创新、提升服务质量。在过去将人工耳蜗的价格打下去,而在未来能成为人工耳蜗领域的标杆,为中国听障群体提供更优质、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成为他们坚实的后盾。
人工耳蜗集采政策的实施,既是一次医疗领域的惠民举措,也是一场国内国际企业间的市场博弈。在未来,如何在保障患者权益的同时,推动国内人工耳蜗产业的健康发展,值得各方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
来源:官方公告、京东、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