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Keep 在港交所发布盈警公告称,在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下,公司预计 2024 年度经调整净亏损额为 4.6 亿元至 4.9 亿元人民币,同比亏损幅度有所扩大。同时,公告指出,公司争取于 2025 年实现盈亏平衡。
这一消息看似意外,实则早有伏笔——创始人王宁在 2025 年十周年全员信中高调宣布 "All in AI",将公司未来十年押注于人工智能与全球化。亏损的扩大,恰是战略转型的必然代价:AI 研发、海外市场拓展、硬件生态布局等投入短期内难以盈利,如同航海家启程前必须储备的粮草,虽沉重却关乎生死。
在 Keep 公告之前,国泰君安已经在研报中指出:考虑到公司持续投入 AI 资源或导致相关费用前置,下调预测 2024-26 年经调整归母净利至 -4.5/-0.68/0.65 亿元人民币,仍维持增持评级。可见,机构对于 Keep 全面拥抱 AI 的战略变革还是相当看好的。
更何况,2024 年下半年起,全球资本市场因 DeepSeek 等开源大模型掀起 AI 资产重估浪潮,外资机构纷纷加码中国科技企业。" 不 AI,就出局 " 甚至成为了某种共识。
Keep 若固守旧有模式,恐将沦为 " 健身工具 " 的平庸标签。唯有以 AI 重塑业务逻辑,才能在下一个十年里取得先发优势。
一、从生存焦虑到长期主义
AI 技术的爆发性进展,正在重构企业估值逻辑。
以 DeepSeek 为代表的开源模型降低了技术门槛,但应用层的竞争却更加激烈。Keep 选择此时加码 AI,既是顺应趋势,也是主动突围。
2024 年,Keep 上线 FitPulse、CalCut 等海外 AI 应用。
其中,FitPulse 为一款 100% AIGC 内容的健身工具类产品,主要服务欧美地区健身人群,结合运动知识和用户运动数据,利用成熟的 AI 大模型为用户生成专属训练计划。CalCut 则是一款饮食记录和管理工具,同样使用海外成熟 AI 大模型通过图片、语音等多模态方式,为用户记录食物营养数据,为帮助用户制定饮食计划。
众所周知,软件应用从早期推广到最终商业化落地、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前期投入相对高昂,必然会对公司短期盈利数据有所影响。
此外,2024 是体育大年,巴黎奥运会、欧洲杯、美洲杯等各类重大体育赛事吸引了大量体育爱好者的关注,Keep 显然不可能放过如此绝佳的品牌推广机会。叠加硬件开发、人员调整等因素,2024 年整体亏损扩大符合市场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4 年上半年,公司整体亏损收窄,但全年亏损扩大,主要还是 Keep 下半年 "All in AI" 的决心得以坚定,宁愿放弃短期利润,也要抓住 AI 时代机遇,为下一个十年做准备。
这一选择的结果就是 Keep 想要实现的 "AI+",即颠覆行业传统依靠人工编排课程的模式,通过 AIGC 实现 " 千人千面 " 的个性化服务。
据悉,Keep 在线有 5000 节官方运动课程,其中 15% 为 AIGC 生产,未来这一比例还会持续提升。此外,Keep 推出了的 AI 助手 Kiri 已能根据用户体能、目标、实时状态生成动态训练方案,甚至通过视觉识别纠正动作,相当于将 " 健身教练 " 装进每个人的口袋。
近十年来 Keep 积累的 3 亿用户运动轨迹、超过 5000 节课程数据、逾 10 万条跑步线路记录等多维数据网络,构成了 Keep 独有的 " 数据油田 ",为其 AI 模型训练提供了特有的精准燃料。
国泰君安研报也指出,Keep 聚焦垂类场景,数据足够有规模性、全面性和复合性 , 强有力数据资产在 AI 应用的背景下将进一步盘活、形成良性循环,看好 Keep 的 AI 发展潜力。
二、硬件、场景与全球化
如果说数据是 Keep 开启 AI 革命的燃料,那么硬件闭环、场景渗透力与全球化运营能力则是推动其持续进化的三大引擎。
比如,Keep 的智能手环、运动手表等硬件不仅是数据入口,更是 AI 落地的载体。
以 2024 年发布的 Keep Watch Pilot 1 为例,其搭载的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用户运动数据,反哺 AI 模型优化。例如,AI 模型依据大量用户的跑步数据,能够更精准地判断不同体能水平用户在不同跑步阶段的最佳心率区间,从而为用户提供更科学的跑步训练建议。
这种 " 硬件采集数据 - 算法生成方案 - 用户反馈迭代 " 的闭环,如同精密齿轮,推动运动科技生态持续进化。
硬件闭环为 Keep 的 AI 发展筑牢了根基,而在场景拓展方面,Keep 同样成绩斐然,积极将 AI 深度融入更多运动场景。
户外跑步时,基于用户的历史跑步数据、偏好以及实时位置信息,AI 能够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跑步路线,比如推荐风景优美、坡度适宜且人流量适中的路线,满足不同用户对跑步体验的需求。
健身房里,Keep 实现了与外部设备的联动,像智能跑步机、动感单车等器械,用户在使用这些设备时,Keep 的 AI 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运动数据,调整器械参数,提供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在家庭场景,Keep 智能健身镜交互功能让用户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健身指导,AI 通过摄像头捕捉用户的动作,实时纠正动作偏差,提供针对性的训练建议。
Keep App 8.0 版本已覆盖 60 + 运动品类,从传统的跑步、瑜伽,到新兴的普拉提、搏击操等,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运动项目。这种 " 泛运动化 " 布局,恰似将单一 App 扩展为 " 运动领域的安卓系统 ",通过开放生态吸纳更多合作伙伴,不断丰富运动场景和服务内容。
更重要的是,Keep 在全球化布局时,避开了与 Peloton 等海外头部企业的正面竞争,而是以 AI 工具切入细分需求。
比如前文提到的 FitPulse、CalCut 等应用,瞄准了海外用户在运动训练、饮食健康方面的差异化需求。这种 " 轻量级 AI 应用 + 本地化运营 " 的策略,就像是在市场的角落里开了一家特色小店,先专注服务好特定的客户群体,用独特的产品和贴心的服务赢得口碑,既降低了前期市场进入风险,又为未来扩大经营规模、拓展业务范围打下基础。
三、结语
Keep 的亏损扩大,恰似破茧前的阵痛。当市场仅以 " 健身软件 " 的标签衡量其价值时,其股价一度低迷;但随着 AI 战略的清晰化,资本市场开始重新定价—— 2025 年 2 月战略发布后,Keep 港股两日累计涨幅约 4 成,释放出了拐点信号。同时,Keep 在公告里预计 2025 年将实现扭亏,届时或许是个更好判断其 AI 战略转型成效的观察窗口。
未来,Keep 的估值逻辑或将向 "AI+ 运动 " 的复合型平台切换。其十年积累的数据资产,正被 AI 技术更充分发挥价值;而硬件生态、场景渗透以及全球化的布局,则为其打开了几何级的增长空间。
这场变革,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更可能重塑整个运动科技产业的版图。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