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基 02-22
小米SU7断轴事件:信息迷雾中的多方博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次小米 SU7 断轴事件背后,反映出了新造车们在现阶段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第一,技术复杂性与消费民主化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交媒体时代的个体维权与企业品牌声誉管理间的冲突;第三,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高期待与产品实际容错率间的落差。

半个月的时间,一场关于小米 SU7 的 " 断轴 " 危机以车主的自费处理告终。

事件中三重信任危机交织迸发:首先,车主家庭在事故处理中先后出现司机顶包、拒做酒测等行为,其自相矛盾的陈述(先坚称未酒驾后又承认事故后饮酒)直接摧毁了公众信任基础;其次,小米虽及时公布行车数据、现场勘察报告,但部分网友质疑其 "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 ";最后,有第三方车主实测显示相同速度通过相同路段车辆无恙,这种民间验证虽缺乏实验室严谨性,却在舆论场形成强大说服力。

归结起来,焦虑来自信息过载时代的真相困境。当车主删改行车记录、保险公司视频证据存疑、民间实测结论与官方报告相左时,公众不得不在碎片化信息中自行拼凑真相。这种认知过载最终演变为群体性情绪宣泄。

有人借此抨击 " 互联网造车不可靠 ",有人则将其视为传统车企打压新势力的阴谋论素材。

破圈,断轴引发大量关注

我们先来回顾整起事件。

2 月初,有小米 SU7 车主在网络爆料称其家属在驾驶小米 SU7 过坑洼路段后出现了断轴情况,质疑为小米 SU7 质量问题。

随后,小米汽车官方发布了公告。

据小米汽车介绍," 断轴 " 事故事发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30 日 10 点 56 分,涉事车辆在淮安盱眙一乡村公路上,驾驶员以约 70km/h 的车速高速过路面(该路段悬挂提醒 20km/h 限速的标识)。

行至某一破损、坑洼路面,因前述不当驾驶行为,车身部位冲击凹坑边缘,导致车辆右后侧轮胎、轮毂、悬架等部位在冲击后受损。

当日 11 点 19 分,用户线上反馈发生事故,在用户授权下,400 客服为其代报保险、安排了拖车救援服务。保险勘测员抵达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和保司相关流程提出让驾驶员做酒精检测,但驾驶员拒绝配合,而未能做检测。

最终车主同意放弃向保险索赔自行承担本次事故全部损失费用,现场与保险公司签订《放弃赔偿声明》并记录留档。

小米汽车方面称,小米汽车门店和工程团队于 2 月 6 日前往事故现场实地考察,再结合车辆受损部位的痕迹,推断用户车辆在该路况下严重超速行驶,同时车辆受到路坑边缘冲击下,轮胎异常受力后爆胎,而后冲击力直接传递到轮圈、摆臂上,导致摆臂受力过载后断裂,并非个别谣传断轴。最终,车辆右后悬架损坏,空气弹簧滑出,车辆继续滑行,摆臂以及减震器等受到磨损。

" 车辆检测结果为事故的外力受损,非产品质量问题。"小米汽车方面强调称,事故发生之后,公司持续同用户积极地沟通,包括沟通保司提供基础的保险理赔,也对车辆维修提出了合理的修理方案,相关方案未能得到用户的认可。

作为新造车中的现象级产品,小米 SU7 的断轴事件引发了大量关注,但该事件随后却迎来了反转。

反转,车主决定自行处理

当事车主发布长文回应此事,车主称有一点情况欺瞒了网友,他当初是初衷是解决车子的问题,或者给一个数据的解释,但没想到厂商还接管查酒驾的事,他发誓父亲是在事故后才喝酒的。

这位车主重申这件事的态度,决定自费维修,不再做任何解释。

该车主表示:" 对不起,有一点情况欺瞒了你们,但是我的初衷是找到你们是解决车子的问题,或者给我们一个数据上的解释,没想到某公司还带接管查酒驾的事,说白了,这些事跟你大米有关系吗 ?

此外,声明中还回应了顶包的问题," 第一个错误开始了,我老婆就说是她开的,我老婆为啥会说是她开的,因为自己的无知想着是车主本人以为可以处理这件事,对不起。"" 第二个错误开始了,爸也知道自己喝了一杯啤的,到了后,爸爸的朋友说他开的,保险员录屏的情况下。说了句如果顶替成功,被查出来是掉包的话就会坐牢,然后爸爸立马主动承认他开的车,听到保险专员这样说,大家都懵了,虽然最后承认了,但是确实也给大家带来不好的影响。"

车主表示,当时驾驶员是他父亲,因为他要赶着去吃喜酒,就在他们和到场后离开了,去参加酒席。

在他父亲走后不久,交警和保险人员先后赶来,保险人员问谁是司机时,他老婆觉得自己车主本人,可以处理这起事故,就撒谎称是她开的车。

但保险人员质疑称,微信上不是说是他父亲开的吗?并在行车记录仪上确认了父亲驾车的事情。

随后,保险要求父亲到场来处理事故,但此时他父亲在酒席上刚喝了一杯啤酒。由于担心被误查是酒驾,他父亲谎称是朋友开的。

保险人员表示,如果被查出来掉包的话会坐牢。他父亲听到后立马主动承认是他开的车。然后对他进行酒精检测,吹了三次都没有检测出酒精浓度。

车主称," 有一点不理解的是,我问保险员要我们吹酒精的视频他说没有,给删掉了。" 然后他爸爸的朋友去顶包的视频还保存的有。

最后爸爸已经承认自己开的车," 应该也不算掉包吧,但是为啥还要传这个视频上去,我也想让他发出来证明我们没有酒驾,也不存在酒驾,更不像官方说的拒绝酒精检测。"

截止发稿,这场关于小米 SU7 的断轴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但背后折射出的问题还远远没到解决的时候。

信任,新造车仍需建设

我们不妨归结一下,这场围绕小米 SU7 断轴的舆论危机,核心点在于消费者维权冲动与企业品牌守护间的激烈碰撞。车主试图通过放大产品缺陷获取更高赔付,而小米则必须捍卫首款量产车的质量口碑。

当然,小米的应对策略是值得当做范本的,通过快速响应机制(事故后 5 天完成技术勘察)、可视化证据呈现(受损部件高清图像、道路限速标识定位)、情感化沟通(声明中多次强调 " 用户安全至上 "),在技术维度建立防御工事的同时,完成了一次品牌价值观的输出。

只不过,在应对过程中还需要关注的是传播策略之间的差异。

车主选择在抖音平台发布长文,利用短视频的情绪感染力进行人格化倾诉;而小米则通过微博蓝 V 账号发布技术白皮书,展现专业主义。这两种话语体系的碰撞,折射出数字化时代危机公关的范式转变——企业不仅需要应对事实性质疑,更要思考如何化解公众的情感焦虑。

而在本次小米 SU7 断轴事件背后,也反映出了新造车们在现阶段始终未能解决的问题。第一,技术复杂性与消费民主化之间的矛盾;第二,社交媒体时代的个体维权与企业品牌声誉管理间的冲突;第三,消费者对智能汽车的高期待与产品实际容错率间的落差。

对于消费者来说,技术新不新好不好并不是关注的重点,重点在于在使用的过程中是否安心放心。一旦出了问题,现阶段厂商这种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做法是否能让车主甚至外界信服,第三方鉴定机构能否出现?

在智能出行革命加速推进的今天,我们既需要包容技术创新必要的试错空间,也必须建立更坚固的质量监督与信息验证体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小米 事故 小米汽车 轮胎 维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