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给昨天推文打几个补丁:
置顶留言让大家点赞投票丐帮基金是否回本,上千人样本显示:4 成已回,6 成在路上
后台有 400 多条留言,是近几月来留言最多的一次
很多人表示惊讶,自己早就盈利 20%、50%、甚至 100% ……
哇哦!都这么久了,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没回本呢?
更多人感到焦虑,我还套 20%、30%,甚至 40% ……
天呢!怎么那么多人都赚钱了,他们都咋做到的啊?
古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力哥肯定算不上什么投资大师,真大师也不会做自媒体恰饭不是?
甚至绝大多数基金经理,也无非学霸光环护体,投资时一样随波逐流混口饭吃,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
但力哥自认为还是一名有良知的理财知识传播者和有温度的理财路上陪跑者
我对未来市场走势看法不一定对,但分享的理财理念都没毛病
市场不给力,我自己一样血亏,但还是会不时给大家打气,正确的话反复说,就像深渊里的一道光,给大家咬牙坚持下去的勇气
对了,虽然过去 2 年荔枝汇都没招过新,但存留的大几千名老会员的理财服务一直在跟进
班主任全天候指导和陪伴,肯定比力哥这种日常云游四海,兴致起来有一搭没一搭的推文更靠谱
最近荔枝汇正在续费,如果依然信任你的班主任,希望在后续行情中能获得具体指导,还请续费支持一下
他们虽不在我这干了,但毕竟都曾是我手下的兵,人品和专业能力都没问题,我先替小伙伴们谢谢各位衣食父母的支持了 ~
……
话说回来,都是当年听力哥推荐入的坑,这些年我反复写的自救方法也没任何门槛,人人都能看,为何几年下来,差异那么大呢?
一是当初高位上了太高仓位,或刚跌没多深就急着补仓回本,导致很快没钱补仓,或有钱也不敢进一步提高仓位,导致成本很难大幅下降
二是虽然初始仓位不高,手里也有子弹,但看到不断下跌怕了,不敢继续投入本钱,直接锁仓不看,成本永远封在山巅,自然离回本还很远
我回本比 6 成荔枝早,比 4 成荔枝晚,就是因为最初太看好,上了太多仓位,导致后期补仓很被动,好在一直用反复说的那些方法积极自救,才扳回一城
这几年的丐帮也是我投资路上遇到最大的坑,给我最大教训是必须时刻心怀敬畏,宁可错过机会,也别冒险入场
静态看估值分位点,4 年前中概股估值不算低,但也不算高,我是在合理价位上车,期待未来赚企业持续成长的收益
但后来中概股遭遇一系列出人意料的打击,使其合理估值腰斩,再加上海外对中国资产的 " 估值歧视 ",估值进一步掉坑里起不来
历史是死神,板上钉钉,未来却属于上帝,天晓得会发生啥,不能光靠历史数据推测未来的合理估值
眼下 DS 引发中概股价值重估,但市场对 DS 能把中概股整体估值拉回到多高,也充满争议
腾讯现在 24 倍 PE,阿里 20 倍,美团 29 倍……无论对比 21 年之前自身估值历史,还是对标眼下纳指 7 巨头,其实都不算贵
视为红利股的阿里,10 倍估值也正常,但如今被大老板接见,高调宣布 all in AI,重新开始扩张的阿里,又变回有故事的成长股,才会马上给到 20 倍估值
接下去,阿里估值会不会继续往 30 倍冲呢?
目前看,似乎还在这个趋势上
这就是资本市场,不看眼下看预期,预期已经起来,且看起来很有可能实现时,股价就会拼命涨
嗨,都是赚钱效应引发的一窝蜂呗 ~
一旦预期落地或预期打太满没实现,股价都会滚回去
所以现在 61 倍估值的小米处于什么阶段,不言而喻了吧?
小米是个好公司,但眼下预期彻底打满,我肯定不敢碰,这钱留给胆大心细的有缘人赚吧 ~
我给中概股基金的预期也就再涨 50%-60%,一边涨一边卖,哪天涨不动了,剩余持仓继续做网格
总之,再看好的个股 / 基金 / 板块 / 市场,也不能过度自信,上太高仓位,始终不忘资产配置,给自己留后手
……
场外基金不方便做网格,要卖就一起卖,我觉得市场涨回到合适卖点时,会明确发文提醒大家卖出,但现在还没到时候
如果你账面已盈利,或有自己的投资计划,或急用钱,也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判断,自主操作
至于七步定投的懒人版场内基金组合,沪深 300、中证 500、恒指、标普 500,都是最大路的宽基指数,当初选这几个就是因为不会犯错,跑输大盘,自然不怎么需要更换
特别加入一个主动型基金(景顺鼎益 LOF)调剂,是因为上轮牛市优秀主动基表现远好于指数,我担心未来再出现类似情况,需要做一些择股和择时强化
但过去几年熊市中,大多数当年的明星基金都跑输指数,也是因为盈亏同源
上轮牛市表现最好的是消费、医药等明星行业,从欧美经验看,这也是两个长牛行业,才有了张坤葛兰们的造神运动
但疫情冲击和医改影响,后疫情时代国民信心一落千丈,这两个行业讲不出新的故事和卖点,这两年都被打入冷宫,市场更倾向于炒作主打稳健避险的红利板块和依然有新故事忽悠的科技股,基金经理如没能及时改变策略,自然跑输大盘
再加上这两年盈利来源主要就是去年 9 月那拨大行情,基金经理被熊市折磨惨了,仓位不可能像指数基金那么顶," 雷劈下来 " 时的净值修复力度自然也跟不上指数基金
还有就是主动基管理费用大幅高于指数基,假如一年持有成本差一个点,4 年就差 4 个点,熊市里这点差异越发明显
要问我,别说主动基不会再碰,即使是 A 港股的指数基,我大方向也是涨了就卖,持续减仓,变现的资产换成美元,投资美股美债港险等海外资产
这话我过去一年说过多次,根本原因就是昨天文章最后那段,格申克龙、林毅夫的 " 后发优势 " 和沃森、杨小凯 " 后发劣势 " 理论的比较
因内容敏感,我没法展开,所以给大家留个思考题
但昨天大家都在聊中概回没回本,很少有人关注这个根本问题 ~
总之,哪天我文章不会莫名 404 了,再来讨论重新增配 A 股的事吧
……
说到海外投资,小宝让我提一嘴,最近蜜雪冰城港股 IPO,孖展申购倍数 5324 倍,认购额 1.8 万亿港元,创历史新高
这啥概念呢?
老荔枝都记得,史上港股打新疯狂赚钱的高峰期是 2019-2021 年初,最后一支超级赚钱的大盘是 21 年初上市的快手,那天正好我司办尾牙泡温泉,全司上下所有人都穿着浴袍拿着 N 个手机吧嗒吧嗒,分分钟就是几万块盈利进账啊 ~
但当年最疯狂的快手 IPO,也只冻结了 1.26 万亿
后来港交所改规则,大陆身份没法开多账户拖拉机作弊打新,加上港股行情走入十八层地狱,港股打新也就没有赚钱效应了
但随着最近恒指创新高,港股打新也重新热了起来,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起来
另外和内地储蓄险利率今年再次下调一样,香港储蓄险也受到波及,监管要求接下来的演示利率要从 7% 下调到 6%-6.5%,有需要的也要尽快下手了
另外还有一个另类套利机会,3 月 10 号截止收资料
这货年前我仔细研究了下底层逻辑,有风险,但不高,最好情况能锁住未来 9 年每年6%以上年化复利,最糟情况也就利息少赚点,保本没啥问题,很适合有百万以上大额资金,想要长期配置海外稳健理财的小伙伴
小宝去年已偷偷上车,我也在考虑要不要趁这个时间窗口跑一次澳门,搞一点压箱底,毕竟最近中概获利减仓也套现了不老少 ~
限于监管,没法说太多细节,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看小宝今天文章—— >,或直接加小宝微信私聊
……
最后说下房产
昨天说我最糟糕的至暗时刻很可能已经过去了,在楼市的标志性指标就是北上深房价连续回暖,最近土拍价格也创新高
结果好几个小伙伴表示反对,认为力哥判断错了,房价还没见底,少说还得再跌一两年
兄弟啊,这不冲突哇
我说的是中国经济过去 4 年持续不断的下降趋势正在发生转变,但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政策已明确转向,先热起来的是科创和港股,但最重要的消费和房地产,距离全面回暖,当然还有很长的路
目前大体确认的是北上深房价差不多见底了,连广州都还没见底,放全国看,95%+ 房子还要跌
等将来正式开征房地产税,很多房子最终会跌到零元
比如鹤岗的房子,现在只卖 7、8 万一套都贵了,因为要持续支付物业费、房产税、取暖费和各种维修费用,这房子和汽车一样,纯负资产,纯消耗品,烫手山芋,参照日本经验,以后这种十八线小城的破房子白送都没人要
北上深有自住需求的,今年可以上车,但如果手头紧,也可以再等等,一时半会也涨不动
但拖的时间越久,越被动,一是你要持续支出房租,二是房价很难继续大跌,却有可能小幅上涨,随时可能踏空
至于其他城市,不急,只要不是丈母娘 / 老婆拿枪逼着你买,就让子弹在飞一会儿吧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