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川联行 02-27
新动向!地方将企业留存率纳入招商KPI指标,育商、造商成趋势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在过去的 2024 年," 招商难、留商更难 " 成为各地的共同话题。

再加上,全球经济周期性平缓到来,国内经济形势也无法逆周期发展,诸如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进入发展平缓期,投资扩建不及以前 " 迅猛 "。

复杂的环境下,地方必须创新招商路径。

与其执着于招引大企业,不如转变思路,先稳商,然后将中小企业培育为未来的 " 龙头企业 ",即育商、造商

稳商为先 地方将留存率纳入指标

这两年有个明显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重视企业留存率,并将其纳入招商绩效考核体系。

比如,在 2023 年招商考核中,上海临港新片重点关注高新技术企业和外资企业的长期发展;通过 " 企业服务专员 " 制度,为入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确保企业的长期留存。

深圳南山区特别关注科技型企业的留存率,重点评估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技术转化能力;通过 " 科技金融扶持计划 ",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稳定发展。

苏州工业园区将企业留存率与经济贡献、就业创造等指标挂钩,综合评估招商成效;通过 " 企业服务专员 " 制度和 " 产业生态链建设 ",确保企业的长期留存和发展。

成都高新区明确提出要将企业留存率作为核心指标,重点关注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 " 一企一策 " 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支持,确保企业的长期留存。

再比如,在 2024 年招商考核中,杭州未来科技城将企业留存率与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挂钩,重点关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能力;通过 " 数字经济产业基金 " 和 " 企业成长计划 ",支持企业长期发展。

为何会如此关注留存率?

一直以来,不少地方招商过于看重增量,每年派出招商团队外出招商,忽视对本地已有企业的服务与支持。

结果增量没招到,原有的企业也走了,陷入" 年年招商、年年缺商 "的困境。调研资料显示,部分园区的企业续约率不超过 50%,且空置率持续攀升。

现在应该做的,就是转变思路,不能光看新增了多少个项目,还要看存量企业是否发展得好。

毕竟,已经入驻的企业,在园区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这也是招商的筹码和资源。

育商造商 从民营企业中找突破点

民营中小企业,宛如充满活力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其创新因子能够自由生长。

地方若能培育和孵化出几家成功的企业,便有可能以点带面,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刚结束不久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也强调了民营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分量,传递出优化营商环境、支持民营企业百花齐放的积极信号。

这正是地方招商突破点。

在此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企业真正关注的是什么?在新技术、新产业领域,大多企业处于初创期或发展中期,考虑的因素会更多一些。

尤其是二线及以下能级城市的企业,选址更加审慎,主要关注几大要素:

一是运营成本,包括租金、研发、生产制造等固定支出,估算下来会不会很高?二是区位条件,运输成本和时间是否会耗费太多?

三是产业链配套,和自身产业方向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是否齐全?四是当地营商环境,政务办事效率如何,审批流程是否麻烦,能否提供支持?

在当前经济大环境下,企业都希望压缩固定成本。如果项目离供应商太远,或者周边没有产业相关企业等,企业的投资意愿都会降低。

因此,要稳住企业,地方需要做的,是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帮助他们降本增效

比如,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降低运输成本;或者是优化产业链配套,保证原材料、零部件等产品供应,降低采购成本等。

杭州未来科技城就为初创企业提供 " 零租金 " 办公空间,并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企业研发。部分园区在厂房成本方面,也开始探索短期让利的方式,来与企业共渡难关。

当然,并不是倡导大家单纯通过降价来吸引项目,而是理清一个逻辑:针对企业关注点,精准匹配要素需求

比如,在研发设备、技能人才、供应链半径等方面,做好相应配套;保持政策连续性和可预期性,避免因波动影响企业信心;建立企业服务专班,提供 " 一对一 " 精准服务。

这样才可能建立起粘性,让企业对园区产生依赖感,愿意长期在这里发展。

最后是育商和造商,让企业稳下来之后,以创新生态重塑产业赛道,培育和制造产业龙头和独角兽企业。

简单说,就是插秧育苗,注重对中小企业的长期培育和扶持。杭州就用事实告诉我们,通过持续 " 造商 ",成功孕育出 " 六小龙 "。

园区造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整合政府平台资源,构建产业孵化体系。

整个孵化过程,就是用创业和发展所需的关键要素,作为 " 养分 ",培养出 " 独角兽 "。

自己 " 造龙头 " 如何一步步实现

一是筛选优质企业种子,进行梯度培育。

先建立企业培育库,按照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大约多少)、成长潜力(营收增速如何)、社会效益(带来多少就业岗位)等指标,通过大数据分析形成 " 企业画像 ",先筛选出一批潜力企业;

然后建立动态管理机制,每季度更新培育库,对连续几个月不达标的企业启动预警。

更细致一些,按照年营收额、市场占有率等指标,对企业进行大致归类。

比如,将科技型初创企业归到种子库;将拟升规企业归到小升规库;将创新型中小企业归到专精特新库;将细分领域龙头归到单项冠军库等,然后进行分级分类培育。

宁乡市就是通过这种" 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五库 "模式,形成了 " 初创企业—小升规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龙头企业 " 的成长梯队,2024 年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 小巨人 " 企业 8 家,总数达 23 家。

二是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获得感。

地方应该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适当放宽对园区和企业的考核标准,为优质企业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比如,佛山在《关于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工业投资的若干措施(暂行)》中提到:

对新引进项目,不再对产值产量等设置强制性考核要求;

对于已签约的项目,因受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经签约方协商一致,可对原合同约定的投资强度等指标调整,降幅可控制在 20% 以内。

另一方面,要做到" 企业需求在哪,服务就延伸到哪 ",可以设立企业服务专员,定期走访企业,了解需求并解决问题,比如政策申报、知识产权申报、资源对接、市场拓展等。

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周期,出台针对性政策。比如在初创期,可提供 " 创业包 " 服务(免费办公场地、法律咨询等);在成长期,实施 " 一企一策 " 精准帮扶;在成熟期,可设立上市培育专班。

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稳定企业信心。

比如,成都建立 " 政策工具箱 " 制度,按年度储备 10% 的弹性政策空间,应对产业升级需求;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初期,预留 " 算力补贴 " 政策,待技术成熟后快速推出,保证政策能够兑现。

三是产业链协同,构建良好生态。

组织园区内企业对接会,建立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帮助企业对接上下游资源,开拓国内外市场。

比如,在科技领域,软件企业可以与硬件制造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创新性的智能产品;

再比如,在汽车制造产业领域,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可为中游的汽车生产企业提供稳定、优质的钢材、零部件等原材料,确保汽车生产的质量与效率。

同时,双方可通过信息共享、协同研发,共同优化产品设计、降低生产成本。

写在最后:

造商的本质,是 " 产业基因重组 "。

园区造商不是简单的项目堆砌,而是通过梯度培育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产业链协同等,实现从 " 项目招商 " 到 " 产业造商 " 的跃升,以此来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民营企业 中小企业 数字经济 考核 就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