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者留学 02-28
“港大商学院一年超5000人,政府却不给钱了?”港校经费大砍,学费暴涨、扩招在即,内地生被狂割韭菜?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史无前例,香港政府不给港校钱了。

这事还得从港政府自己说起,最近公开表示正面临千亿财政赤字,需要在各领域开源节流。

于是,教育开支成了重点关注对象:香港教育局决定调整教资会每三年一度(2025-2028 年度)对港八大院校的资助拨款。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港校去年的财报:

2023-2024 年度,八大院校全部录得盈余,总财政储备高达 1390 亿港元,整体年度综合收益为 95 亿港元。

同时,新学年学费上涨,非本地生限额从资助学额的两成增至四成,预计可多收 6000 人,未来还有继续放宽的趋势。

或许就是看到港八大 " 吸金 " 能力足够强,再加上非本地学生蹭蹭上涨,自身调节能力完全充足,香港政府觉得 " 砍一刀 " 又何妨?

但问题是前脚刚说完扩招,接着就缩减经费,难道把非本地生当 " 冤大头 ",失去的要在学费上收回来吗?

而且香港政府提出的根据是港八大有一定储备," 调节拨款 " 不会影响港校的运作和发展,事实真是如此吗?

港校 " 过冬 ",冷的是学生

能者多付,用者自付。

这句话出自香港政府财政司司长,他表示香港各高校本身就有一定的财政储备,应该善用储备并开拓其他收入,让政府有两三年的时间巩固财政收支平衡。

事实上,他说的不无道理,港校赚的确实远超政府拨款。

就香港大学一所学校来说,在整体年度综合收益方面,属于港八大中盈余最多的,高达 39.2 亿元,较上年的约 19.35 亿,多近一倍。

而 2023-2024 年度,政府通过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向八大提供了只有共计 205.8 亿元的拨款,各大院校的学年总储备远高于教资会的拨款。

俗话说 " 羊毛出在羊身上 ",没了这笔钱,学费自然水涨船高。

就以增幅最高的香港中文大学为例,2025-2026 学年,非本地学生的学费将从原本的 14.5 万增加至 17.8 万港币,增幅达到了 22.8%,即 3.3 万港币。

除了非本地生,本地生的学费也有所上涨,2025-2026 学年至 2027-2028 学年 3 个学年,平均每年增长 5.5%,例如 2025-2026 学年,要从 42100 港币上调为 44500 港币。

事实上,和财大气粗的港大、港中文相比,港城才是最可怜的。连续两个年度亏损后,刚刚扭亏为盈,综合收益才达到 1.5 亿,就要面临拨款被砍的局面。

港城也意识到了问题,和香港浸会大学一起给出了具体回应,期望削资幅度在 3%-5%。如果按最新的教资会经常性拨款一年约 206 亿港元来算,涉及额度约为 10.3 亿元。

指南君大胆猜测,港城或许会是学费上涨幅度最慢的一所港校了。

加价还加量,说好的含金量呢?

除了学费上涨,更现实的结果是港校招生规模未来还会扩大。

01

一年制硕堪比 cash cow

我们前期说过,港大已经成为内地人的大学了。

在 2023-2024 学年在校学生及新生人数统计中,来自中国内地的授课式研究生(MSc)人数继续上升,总计达到 9849 人,占比高达 92.4%,相比上个学年增加了 2080 人。 

其中,最夸张的莫过于商学院的人数,23fall 授课型研究生在读人数是5264 人

和往期对比来看,2020-2021 学年只有2319 人,整个学校的授课型硕士总数不过才 11100 人。

也就是说,相较于 3 年前,港大商学院的规模已经翻了整整一倍,现在的商学院也是港大的 " 半壁江山 "。

这是非常庞大的规模,按照 36 万港币学费来算,5264*36 的结果大约是 19 亿左右,如果加上申请费以及学生放弃的留位费,这笔收入是非常可观的,甚至比任何公司的业务还要可观。

更别提这笔钱未来还有上涨的趋势。去年 6 月份,香港特区政府公布,从 2025-2026 学年起,港八大的学费将再持续上涨 3 年,平均每年涨幅为 5.5%,也就是每个人学费要多掏 6 万港币左右。

高昂的学费,搭配一年制的时长,快速流转的周期,一茬又一茬内地生正在为港校提供着源源不断的造血能力。甚至随着规模的逐渐增大,成本只会越来越低,毕竟只需要能容纳足够多学生的教室罢了。

02

专业越开越 " 泛 "

为了 " 开拓其他收入 ",港校们除了增加单个项目的费用,还有一个方式就是 " 开源 "。

据不完全统计,单看 25fall 港八大新增了 37 个专业,其中港大就一口气上新了 11 个,而且大部分都是商科专业。

如果观察这些新开专业,你会发现几个共同点:

"

有些比较泛。

虽然专业有其特定的培养方向,但和市场实际需求的对接程度是否精准,还需要大量时间来检验,可能存在毕业了根本没法找到完全对口工作的情况,需要在就业时花费更多精力和时间去寻找合适的岗位。

有些是传统专业的 " 变形体 ",但学费高了不少。

比如说过去 " 会计学硕士 " 的学费才 36 万港币," 可持续会计与金融硕士 " 已经达到 46 万,平均每加一个字是 2 万港币。

作为新开专业,课程设置本身就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在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等方面可能还不够成熟和稳定。诸多不确定性之下,还遇上了经费缩减,未来能否有充足的教育资源去支撑它的发展、保障它的教学质量还是个未知数。

港大 EEE 项目就是前车之鉴:

入读以后,人多带来的第一个大问题就出现了。项目人数在扩招,但是教室并没有扩容,所以很多教室人都坐不下;而且,学生多了以后,大家选课也挤得选不上。港大 eee 项目是一年制项目,学生想要毕业的话,就要在一年之内修满一定的学分,不然就会面临延毕的困境。但才刚刚选课,6 进 1、6 进 2 已经成为选课常态,重新选课的话但是很多课程已经满员了,课程容量严重不够。有些同学只能被迫选一些不愿意上的水课。

指南者留学,公众号:指南者留学" 三十万学费被迫上水课?" 翻倍扩招后,录取率却没上升,港大也开始翻车了?

03

毕业求职 " 同质化 "

如果说港校是一位说涨价就涨价的甲方,那么学生心甘情愿 " 买单 " 那也无可厚非,但事实是进场容易,离场难。

和港大 23fall 商学院的 5264 人对比来看,国内 985 院校的商学院规模根本不够看。复旦大学 24 级经济学院金融专硕预计招生 65 人,加上其他专业才 200 人左右,只是港大的 4%

甚至一整个学校的研究生不过也才 7500 人左右,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生只有 4000 多人。

庞大的招生规模带来的是同质化的学生背景,以指南者 25fall 数据来看,共计 946 位学员投递了港大商科专业的申请,其中 247 位同学拿到了 offer,129 位来自 985 院校、75 位来自 211 院校,占比高达 83%,和前几年相比变化不大(24fall 是 86%,23fall 是 84%)。

这意味着在毕业之后,你将和一群学历水平接近、升学路线高度雷同,甚至接受的理论学习也差异不大的对手竞争,谁能保证你一定可以脱颖而出呢?

而对于招聘方来说,越来越多画像趋同的求职者进入市场,他们在没有那么多时间成本筛选的情况下,港大这块 " 金字招牌 " 的认可度还能保证吗?

甚至在 5000+ 位校友面前,港校引以为傲的、可供内推的人脉资源还会有吗?

理性看待留学,把握现有优势

最近,除了教育经费大减,连香港公务员都惨遭冻薪,足以说明香港政府对于节约开支的决心。但正是这种时候,越要把握住机遇,打造属于自己的稀缺性。

重新审视留学

如果你的本科背景并不是非常出众,在求职时难以展现出足够强大的竞争力,那么港硕一年制的学制优势,在目前学历严重贬值、每年毕业人数不断攀升、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放缓的大环境下,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而且尽管香港高校的学费增加了,但和英国、美国相比,港硕的性价比还是很高的。重点是,港校的教育质量、学术资源、就业等方面都是相当有竞争力的,这也是港校的底气。

不过,留学读个硕士也不是 " 逆天改命 ",假如你目前有更好的去处,不妨先选择就业再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学历提升。

把握留港优势

对于港硕来说,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留在当地就业。

香港政府公开表示会继续努力吸引人才和投资。比如,主动邀请顶尖及领军人才来港发展、优化 " 输入内地人才计划 " 和 " 一般就业政策 ",容许有着专业技术资格及经验的年轻非学位专才投身人力短缺的技术工种。

面对经济上的压力,指南君已经看到了香港对于未来发展的决心和信心,相信未来还会出台越来越多吸引人才方面的政策,同学们也不妨多多关注,把握时机。

财政拨款的缩减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未来港校又会有哪些动作,是会进一步提高学费标准,还是会加大力度吸引社会捐赠?是会优化内部管理、精简行政流程,还是会在学科设置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集中资源发展优势学科?

指南君将持续追踪相关动态,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最新资讯,一起见证港校在这一变革时期的发展走向。要是你对港校后续发展有什么独特见解,也欢迎分享交流。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学费 院校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大学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